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邯鄲市臨漳縣位於河北河南交界之地,古稱鄴城,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在這裡建都,其中東魏、北齊所處的南北朝是佛教較為興盛的時期,為這裡留下了眾多的佛教文化遺產,臨漳佛造像博物館所藏造像便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文化遺產。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所藏佛造像出土自位於古鄴城遺址範圍內,漳河南岸北吳莊村的一片河灘地裡,在地下的一個方坑內總計發掘出佛造像2895件,以及數千件造像碎片,是我國目前文物發掘史上出土佛造像最多的一次。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這些出土的佛造像年代最早可至北魏時期,最晚至唐代跨度二百餘年,其中不少造像有明確的年代落款,可謂是完整的記錄了鄴城地區佛造像藝術的歷程。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臨漳佛造像館共計布展二百餘件,其餘部分包括一些精品造像在邯鄲博物館、河北博物館陳列。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河北省博物館館藏造像。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關於那處藏有眾多佛造像的方坑還有很多民間傳說流傳甚廣,有一位老農每次在這裡放羊時,羊群總愛臥在這處方坑上面,任憑驅趕就是不願離開,看來動物們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了這裡的與眾不同。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還有住在附近的村民,在夜晚總能看到這裡有盞燈籠透著紅紅的燭光掛在空中,可每每走近來看卻什麼也沒有。這些美好的傳說盡管無從考證,但實則是承載著鄴城人民美好的回憶和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讚美。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在這些出土的造像中以北齊時期為主,石質以當地的漢白玉為多,也有少量的青石質地,說明這些造像的等級比較高,同時不少造像出土時身披的彩繪以及鎏金均保存的較為完好,這些都得益於深藏地下一千多年的不為人知。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造像的髮髻、臉型、眼型、衣袖、衣襬等是區分年代的主要依據,作為專業人士可以在這裡根據造像的年代落款和外觀特徵更準確的勾勒出隨年代更迭而演變的造像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從北魏到唐代的造像為什麼會深埋在一個土坑中,這在全國並不是孤立,在山西沁縣的南涅水村、山東青州的龍興寺遺址也曾有類似的土坑或窖中出土了眾多的佛造像,究其原因,基本可指向歷史上的幾次“滅佛”運動。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與這裡可能相關的“滅佛”運動其一是取代北齊一統北方地區的北周“滅佛”運動,周武帝宇文邕於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發動了反佛、道兩教的運動。但這裡出土的還有唐代的造像,所以這處埋藏佛造像的行為應該不是北周的“滅佛”運動。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在北周之後還發生過兩次“滅佛”運動,分別是唐武宗李炎於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和後周世宗柴榮於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的“滅佛”運動,所以這裡埋藏佛造像的行為可能發生在這兩個時間段。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在館內欣賞這些一千多年前的藝術珍品時,工作人員也會提到關於造像的另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當時造像搬運到現在這所博物館時,大批的喜鵲隨著運送造像的車隊集體遷徙至原本沒有喜鵲的縣城,並從此以博物館周邊為棲息地安頓下來,在博物館的一幅巨型浮雕上也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北齊瑰寶——臨漳佛造像博物館

臨漳所在的地區是北齊時期佛教最為興盛的中心區域,而古鄴城遺址所出土的這批眾多佛造像也印證了鄴城在北齊時期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同時這批佛造像時隔千年的再次現身也是對邯鄲地區北齊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不但大大豐富了邯鄲地區的北齊文化資源,也與南、北響堂山石窟、蝸皇宮、玉皇閣、蘭陵王墓等共同構成邯鄲西南線文化旅遊長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