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兒子為什麼不能做太子?

Amuwa


康熙長子排行第五,叫胤褆,只不過他前面幾個哥哥都早夭了,他也就順利地成為了皇長子。先說我的看法吧,雖然是長子可胤褆為啥就是當不了太子呢?就一句話:他不懂康熙的心思。

胤褆也就是個將才,他和太子胤礽其實在某些方面有共通處,就是在政治手段上犯了冒進主義錯誤,且剛愎自用,不懂得收斂和總結歷史經驗。

胤褆這個皇長子啊不管年紀多大,野心多大,政治心智還不夠成熟,對康熙各種語言、肢體動作解讀太失敗了,完全不懂皇帝的心思,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看下面的回答,基本都將胤褆出身看得比較重要。不錯,胤褆自身條件確實不咋滴,他生母惠妃納喇氏只是康熙的一個庶妃,和太子胤礽高貴的母親自然沒法相。

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後來成為大贏家的雍正皇帝,其生母吳雅氏世代只是鑲藍旗的包衣奴才,寒微的出生絲毫沒有遮擋雍正胤禛身上的七彩光芒。

那個在”九王奪嫡”搶龍椅競賽中,最先木秀於林的八阿哥胤禩的母妃惠妃出身更慘,是隸屬辛者庫的賤籍。但這不妨礙老八和胤禛爭得頭破血流,並拉幫結派啊,連康熙的那位高權重的舅舅佟國維都舉薦他當太子。

所以說出身在這場連偉大的康熙都為此焦頭爛額的皇位之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胤褆最失敗的地方在於他不懂康熙/帝王的心思。

就拿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來看吧,此前胤礽已經被他的哥哥、弟弟捅了無數次小刀子,康熙即便念及和他母親的關係,也已經在心裡對胤礽有了嫌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夏天,康熙在塞外出巡打獵,就讓胤礽、胤褆隨從。當天晚上,或許是胤礽真有謀逆之心,或許是胤礽喝了小酒想散散心,找不到自己的營帳入口了,也或者是胤礽有什麼悄悄話想找自己的父皇訴訴苦,反正就是圍著康熙的帳篷直打轉,也不進去,這種奇怪的行徑,讓康熙很擔心胤礽是不是活膩了想謀反,嚇得康熙一晚都沒睡著。

待到天亮,康熙就準備先發制人,在回去的路上,便召集諸王大臣們宣佈了太子罪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太子一黨殺的殺,抓的抓,就這樣太子有了第一次被廢的奇妙經歷。

太子被廢后,胤褆這個白痴覺得自己有機會了,急忙跳了出來,想致廢太子於死地。康熙讓他保駕和看守廢太子,誰知竟給了他這樣的錯覺,以為自己馬上就是未來的儲君了。

但不得不說他這個美夢做得優點短,在廢了太子同時,康熙早就看透了胤褆的心思,還明確公開的說了一句“並無欲立胤褆為皇太子之意”,按說胤褆的心已經拔涼拔涼的,也該放下這個念頭了。

誰知他偏偏不死心,轉而支持當時大家公認最有希望的八阿哥胤禩,到康熙面前說:我找了一個看面相的,說胤禩是九五之尊的命啊。

並且為了不讓胤礽東山再起,還跑去和康熙講,父皇啊我知道你不好出手把胤礽殺了,我可以幫你去做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真把康熙氣得啊,差點當場駕崩。

因為這事康熙直接說他“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簡直天理難容。果然不久後,胤褆就被胤祉揭發太子圍著康熙帳篷溜達這麼奇怪的事情,背後搞鬼的人就是胤褆,因為他找了些比較有能力的喇嘛,用法術迷惑了太子。

康熙一聽這還了得,不僅謀害自己的弟弟,還搞得宮廷到處是妖言惑眾,不僅把他軟禁了,還原諒並重新恢復了胤礽的太子頭銜。這一年胤褆三十七歲,此後他被囚禁在高牆長達二十六年之久,一直到雍正十二年被幽禁至死。

和雍正相比胤褆最不足的地方,就是玩不來兩面術,不知道皇帝是由裡子和麵子組成的,作為權力的裡子雖然重要,但是儒家以孝文化為核心的綱常倫理的面子,康熙也是不得不維護的。

即便已沒有什麼父子之情、兄弟之義,卻不可說,更不能做啊,胤褆還是too old too simple!


兮兮說事兒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從出身和家族背景的角度上看,根本與太子胤礽無法相提並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將他與自己的結髮妻子,即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冊封為太子。

這時胤礽只有13個月大,而此時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已經三歲多了。

中國古代的封疆王朝的帝王傳承,一直奉行的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也就是說,康熙一生中唯一的嫡子胤礽,具有天然的優先繼位的資格。所以儘管胤禔是康熙所有被列入齒序的皇子中,年齡最大的,進而成為了康熙的皇長子,但是庶出的他在與胤礽的競爭中,也自然而然的有著“先天性”的劣勢。

而事實上,不管是出身上,還是家族背景上,胤礽在被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都是硬生生的壓過了胤禔一頭。

首先,二人生母的地位,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之上。

前文中也說了,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當之無愧的後宮之主,並且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時候,就與康熙完婚。

再看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這個時候僅僅是庶妃,沒有任何的冊封,也就是在後宮中地位是非常的低。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時候,才被正式封為惠嬪,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為惠妃,位列“四妃”之首,而在這之後,惠妃也就再也沒有獲得過晉封。

按照宮廷傳統,先要看“母以子貴”,在皇子登基或受到重大冊封后,才是“母以子貴”。所以,單從出身來看,胤禔別說太子胤礽,就連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都比他高貴。

其次,胤礽背靠著的家族勢力,也更為強大。

赫舍里氏皇后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之首輔索尼,索尼去世後,赫舍里氏皇后的父親、索尼的長子噶布喇,襲承了索尼一等公的爵位。與此同時,赫舍里氏在家族在朝堂上,還有另一位響噹噹的人物,這便是索額圖。這一時期的索額圖,由於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擔任保和殿大學士,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

而惠妃那拉氏最後依靠的政治勢力,是她的母家葉赫那拉氏家族,代表是納蘭明珠。明珠由於受到多爾袞的牽連,在順治朝時期以及康熙朝初年,備受打壓,直到鰲拜集團倒臺後,才開始為康熙皇帝所欣賞並得到提拔。然而,這個時候的明珠尚處於職位的上升期,與索額圖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的感情因素。

儘管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的婚姻是一樁政治聯姻,但是兩人在一起共同經歷鰲拜專權的歲月,並且在此期間,赫舍里氏皇后不僅給予了康熙莫大的支持與安慰,更是幫助其很好的處理了後宮事務,讓康熙可以安心於前朝事務。

再加上赫舍里氏家族在智擒鰲拜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得康熙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中也有著感恩與感謝的成分,其二人感情之深,自然也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擬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將胤礽冊封為皇太子,既是有著法理性的依據,同時也是基於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以及表彰整個赫舍里氏家族貢獻的考慮。


在此之後,康熙對於大阿哥胤禔的表現,經歷了從期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過程。

起初,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位皇長子是非常喜愛。

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

“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

除此之外,從另外一點也能康熙對其的喜愛。按照清朝時候的傳統,皇子結婚後是要搬出宮外居住的,然而在大阿哥胤禔大婚後,康熙仍要求其居住在宮中。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和十四阿哥胤禵有過這樣的待遇。

而對於大阿哥胤禔的培養,康熙也是不遺餘力的,並且給予了其諸多表現的機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僅18歲的胤禔奉命跟隨他的伯父、也是康熙哥哥的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出徵,參與了烏蘭布通之戰,任副將軍,參與戰事指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他與內大臣索額圖領御營前鋒營,參贊軍機,並在同年三月被封為直郡王,時年24歲;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隨同康熙巡視永定河河堤,任總管,還奉命祭奠華山。在這些重大事件中,胤禔都有著積極的表現。

與此同時,康熙絲毫不避諱明珠與大阿哥胤褆的關係,甚至在親征噶爾丹期間,在與明珠的旨意批覆中,專門寫道:

“朕體甚佳,皇長子亦安。爾近佳否?為此特諭。”

然而,好景不長,康熙皇帝開始對於大阿哥胤禔產生了厭惡之感,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阿哥“氣質暴戾”且急功近利的性格弱點上。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隨裕親王福全一徵噶爾丹時,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聽信讒言與福全不相和諧,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進而被康熙提前召回。

與此同時,胤禔待人接物非常隨意,常有冒失之舉,特別是有一次康熙皇帝在與外國傳教士會面的過程中,胤禔竟然當眾稱要減掉外國傳教士的鬍子,弄得場面異常尷尬,把康熙皇帝本人更是弄得下不來臺。

就這樣,大阿哥胤禔逐漸失去了康熙皇帝對其的喜愛,而在這之後,他在“一廢皇太子”前後的表現,更是坑人坑己,最終只落得一個悲慘結局。


政治上“蠢豬”般的表現,讓其落得削宗奪爵、圈禁終身的下場。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為由,在熱河秋闈期間,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這個時候的胤褆,自認為自己有著足夠的實力能夠競爭太子之位。

一來,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同時也是八阿哥胤禩的養母,這個時候的“八爺黨”,是以大阿哥胤褆為核心,並且全力支持胤褆角逐太子之位,因而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站在胤褆一邊。

二來,胤褆坐擁皇長子的身份,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這個時候的胤褆也自認為有著法理上的優勢。

三來,雖然明珠已經倒臺,但是明珠的兒子納蘭揆敘以及明珠曾經的舊部,繼續支持者大阿哥胤褆。

四來,康熙這個時候,依然將一些重要的任務,特別是監視、看管胤礽的任務交給了胤褆,這讓胤褆有了被“重視”的錯覺。

於是,胤褆對於太子之位表現出了極強的覬覦之心,但這卻一再觸怒康熙。

就在胤礽被康熙囚禁的時候,看看帳中依然是“驚弓之鳥”的胤礽,胤褆竟大言不慚的對康熙說:

“胤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這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想法,立馬讓康熙感到了極度的震驚,但是由於此時康熙身在熱河,為了保險起見,並沒有對此進行追究,而是對胤褆進行好言相勸,暫時讓他放下了這個危險的想法,同時加派人手保護胤礽。

而就在康熙回到北京後,康熙馬上當著所有皇子和王公大臣的面,當眾宣佈的胤褆的卑劣行徑,同時也宣稱,永遠不會將胤褆作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就這樣,大阿哥胤褆算是徹底無法染指皇位了。

然而胤褆的“荒唐”表演遠沒有結束。

他先是藉由江湖術士張明德的一番“狂言”,向康熙舉薦了八阿哥胤禩,進而連同這個“八爺黨集團”和盤托出,讓康熙對於胤禩也有了厭惡之感。之後更是被三阿哥胤祉舉報用“魘鎮”詛咒皇太子胤礽。

憤怒不已的康熙對於胤褆的表現是失望至極,於是他下旨將胤褆削宗奪爵,並將其圈禁在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褆去世,他再也沒有走出過宗人府,被康熙圈禁了足足二十六年的時間。


雍親王府


誰說康熙帝的大兒子就不能做太子了?

當然可以做太子,一是沒法做太子,二是康熙帝不想讓他做太子,要解釋原因,其實很簡單:

康熙帝的第一個兒子叫承瑞,是康熙帝十三歲時跟榮妃生的,畢竟那時候倆人年齡都比較小,生下來的孩子不夠健康。

後面三個兒子,或許是相同的原因,都是兩三歲就死了,真正活下來,並序齒的皇子是從老五和老七開始的,所以大兒子自然當不上太子,還沒斷奶就死了,咋當?

而老五就是胤褆,後來排序為大阿哥,老七就是胤礽,也就是後來的太子。

為什麼胤褆沒能當太子呢?

這很好理解,生胤褆的時候,在他前面還有一個幼兒呢,當時還沒夭折。這時候,康熙帝不可能突然就立他為太子,畢竟他能活多久,尚無法定論。在那個小孩容易早夭的年代,皇上立太子,要麼是皇后所生,要麼是等孩子長得差不多了,選一個好的。

等到胤褆兩歲的時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胤礽,而且由於難產而死,這觸動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經,他太愛這個皇后了,愛屋及烏,自然就愛胤礽。

也就是說,在胤褆僅僅兩歲,還在吃奶的年齡,康熙帝就把胤礽立為太子了,有了一個太子,自然別人就沒希望了。

這跟很多人講過去皇室立太子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並不符。實際上清朝皇上幾乎沒有一個是按照這個規矩定的,一般都是靠運氣,或者靠實力。

也就是雖說胤褆是庶出,但是也並不是沒有機會當太子的,至少在一廢太子胤礽的時候,他還是有那麼一丟丟希望的。

但是因為自己的作,把這一丟丟機會也給作沒了,在《聖祖仁皇帝實錄》中寫到康熙帝下過一道手諭:

“太祖太宗世祖之締造勤勞,與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於天地、宗廟,將允礽廢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這段劇情跟《雍正王朝》中的劇情有些相似,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老大胤褆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跟康熙帝建議,要代父殺弟,行“萬難之事”。

這可觸犯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經,畢竟胤礽是僅存的他跟孝誠仁皇后愛情的結晶,胤褆完全是大逆不道。

後來,康熙帝還訓斥過胤褆,說他:

“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

而且老大還玩陰的,他以為胤礽下臺,自己就能當太子,於是搞什麼魘鎮之術,這完全就是文盲啊,難道沒讀過歷史,不知道漢武帝時“巫蠱之禍”?

魘鎮太子胤礽,這種事只能秘密地做,他偏偏請來的術士還是老三府上的,豈不知老三就是太子的人啊。

你說這種人,怎麼可能當得上太子?


楊角風發作


清朝和其他朝代還是不太一樣的,商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一般有哥哥傳給弟弟,父親傳給兒子兩種做法,而到了周朝的時候,一般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

而中國古代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對於皇帝來說,也大概如此,那就是一個皇后多個妃子,而皇后的兒子就是叫嫡子,最大的那個就是嫡長子,當然可能還會有第二個皇后,那個也是嫡子。

嫡長子是第一資格的,其次是嫡次子,這個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皇帝,經常會不喜歡太子,但是又很難把太子廢除,而改立其他皇子了,因為群臣都反對,所以阻力比較大。

用嫡長子的好處,就是減少皇子之間的競爭,因為皇帝一般有多個皇子,比如康熙就有好幾十個兒子,如果每個皇子都要爭這個皇位的話,那恐怕會爭得你死我活的,而按照這個順序的話,那麼大家就比較相安無事。

而這種的壞處,也比較明顯,那就是這個太子,不一定是最賢能的。

清朝的繼承人,開始的時候,一般是大家選出來的,比如皇太極並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王公貴族們一起選出來的,順治也不是皇太極選的,而是多爾袞和其他王爺選出來的。

康熙呢,他比較喜歡漢文化,所以他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而太子呢,是皇次子,是皇后的兒子,皇后難產而死,而皇長子呢,是庶長子,所以就沒有選為太子。

而太子兩次被廢黜,為什麼大阿哥允禔沒有被選為太子呢,這個就有三個原因了,一,康熙不打算立太子,二,三阿哥指出大阿哥鎮魘太子,三,大阿哥向康熙提出,可代他殺太子。


歷史簡單說


一個皇子能否做太子,我覺得從兩個方面來分析:1、出身,2、人品或能力。

首先是出身。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母親是惠妃那拉氏,僅僅是一個庶妃,按理說給皇上生下了個皇子,皇子肯定得給冊封,可惜沒有得到任何冊封,可見其地位得有多低下,一直到康熙十六年,才被冊封為嬪,又再過了幾年,被冊封為惠妃,接下來也就沒有得到任何得晉升。

而反觀太子胤礽,母親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是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是後宮之母,地位比胤禔的母親高了不知道到哪兒去了,其他的不說,就到這兒,胤禔的出身就比胤礽差一大截。


而且一提到胤礽,就不得不說他這個太子是怎麼定的了,康熙和皇后的感情是非常好的,雖說兩人的婚姻有政治因素在裡面,但也不影響兩人的而感情,兩人一起經歷了鰲拜轉圈,皇后也一直給康熙莫大的支持和安慰,而且也將後宮打理的非常不錯,而且這一切胤禔的母親都是無法比擬的,而且,康熙之所以定胤礽為太子,也是因為皇后的去世,康熙非常難過,將對皇后的感情都傾注到了胤礽的身上,所以,冊封了胤礽為太子。

說完出身,咱再說人品或能力。

咋不是說胤禔的人品或能力不好,胤禔其實一開始很招康熙的喜歡,據當時的法國傳教士記載,皇上非常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也才華橫溢。而且大清的傳統,皇子結婚後是需要搬到宮外去住的,但胤禔卻沒有,可見康熙對胤禔的喜愛程度,這麼多皇子中,也就胤禔和十四阿哥沒搬出去。


康熙對於胤禔的成長,也是不遺餘力,親征葛爾丹,他與索額圖統領御營前鋒營,參贊軍機,並在同年三月被風味直郡王,當時才24歲,這麼年紀輕輕就被封為王,可見康熙對他的喜愛。但只能怪自己不爭氣,胤禔在接任待物上,非常隨意,經常有一些冒失之舉,讓康熙很是光火,這些都不是什麼致命的,真正致命的就是對胤礽的下手。


胤礽雖說也好不到哪兒去,當太子四十多年,最後被廢黜,第一廢之後,胤禔來勁了,覺得這時候,太子之位勢在必得了,開始想要爭奪太子之位了。因為他是老大啊,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說法,這個時候太子之位那就是胤禔的,再加上康熙還將一些重要的任務和對胤礽的看管監視工作交給了胤禔,這無形中給胤禔一個感覺:我被重用了啊。


胤禔一想,皇上對我這般重視,我得表現一把啊,於是胤禔就主動向皇上請纓了:皇上,這個胤礽啊,所作所為真是非常的噁心無恥,很丟人心啊,皇上若是想殺胤礽,不用您自己出手,我願意效勞啊。胤禔覺得自己這一手牌打的那是王炸的感覺啊,馬上就要贏了。

誰曾想,康熙很鄙視啊,對這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想法很唾棄啊,於是等回到北京後,康熙立馬當著眾皇子和文武大臣的面,宣佈了胤禔這個卑劣的行經啊,氣的老皇上直接說到:就你,還想要當太子,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你永遠也別想。胤禔懵了,不對啊,這個結局不是我預測的啊,我這都快贏了啊。怎麼康熙對我的評語是這樣的呢?


所以,胤禔接下來的動作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為他已經被康熙的“炸”給炸懵了,於是做出了用扎小人的方式來詛咒胤礽,結果被發現,舉報到康熙那,這一下子就惹怒康熙了,下場可想而知啊,削宗奪爵,終身圈禁啊,好好的一手牌,最後輸的那麼慘,有一種自己扔一炸,被別人扔一炸,自己還輸了的感覺。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雍正王朝》裡康熙帝與大阿哥)


康熙帝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立大阿哥胤禔為皇位繼承人。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康熙帝只是用胤禔來牽制太子而已。

康熙帝立太子是什麼時候?

康熙十四年,正是三藩之亂最激烈,清軍在戰場上最處於劣勢的時候,所以為了爭奪漢人支持,為了表明愛新覺羅與之前歷代皇室並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康熙帝立皇后嫡子胤礽為太子。

但是,康熙帝除了是父親,他也是一個皇帝,一個專權的封建君主。

他立了儲君,也就是有了明確的二號人物,那麼作為皇帝來說,最好的辦法不是讓太子成天窺視皇帝寶座,而是給太子找一個“對手”,大阿哥胤禔就是太子胤礽的公式對手。

其實這種模式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


三國時期孫權立了太子孫和,立刻就寵信魯王孫霸,給予了孫霸不遜色於太子的待遇;

唐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但是卻明裡暗裡支持李世民給李建成搗亂,當時長安行政首長可是李世民親自長孫氏的舅舅。

唐太宗李世民立了李承乾,立刻就寵信魏王李泰。

唐肅宗立了太子李豫,立刻就扶持建寧王李倓。

但是歷史上這些被皇帝捧出來做太子公式對手的親王們下場都不好,除非學李世民逆襲成功。


孫權廢黜了孫和後立刻就殺了孫霸,李世民廢了李承乾就斥退了李泰;好不容易唐肅宗時期建寧王親近太子,還被唐肅宗找藉口殺掉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皇帝除了是皇帝還是父親。

作為父親,不管是孫權還是李世民,他們都不會真正欣賞一個一心一意要弄死自己兄弟的人,他們會覺得這種人太冷血,太沒有人性。

可矛盾之處也在於,如果皇帝給太子樹立的公式對手不願意與太子為敵,皇帝又會覺得這個兒子不孝順,自己還沒死,新皇帝還沒登基,就迫不及待對儲君獻媚。

所以,當康熙帝決定廢除胤礽太子之位時,他第一時間就讓大阿哥胤禔出局了,而且對胤禔的評價非常不堪,當時胤禔可沒提出要如何如何對待胤礽。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帝這番表態和孫權、李世民、李亨這些皇帝完全沒有任何區別:當太子對於皇帝的威脅消失後,康熙帝身上的“皇帝性”就消失了,而為人父的一面就出現了。他作為父親,會本能的厭惡不顧手足親情的兒子。

之後胤禔提出代替康熙帝處死胤礽,這完全是胤禔在被康熙帝宣告“出局”驚慌失措下所出的昏招,因為胤禔大概也知道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太子的公式對手都沒有好下場。

綜上所述,當康熙帝立胤礽為太子的那一刻起,大阿哥胤禔除非發動“玄武門之變”,不然他在康熙十四年就已經“出局”了。


蘭臺


滿清在康熙之前是以實力說話,比如皇太極是貴族推舉,順治也是貴族會議推舉,康熙本人則是孝莊選出的已經得過天花(這其實也是實力的一種)的皇三子。

後面,康熙久掌權力,威權日重,八旗貴族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是虛設,所以誰當繼承人是康熙說了算。

康熙仰慕中原文化,希望用嫡長繼承製拉攏漢族士紳。與原配赫舍裡是少年夫妻,共同渡過最初的艱難歲月,又年輕死了,所以赫舍裡唯一的兒子胤礽就被康熙寄託太多希望。

然而,胤礽學會了政治,如何做太子,沒有學會如何做人,冷漠對待兄弟大臣,所以遭到很多貴族官員反對。

廢太子胤礽:



最終,康熙宣佈廢黜太子,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卻跳出來說,知道父皇不忍,自己願以長子身份代父分憂,處死胤礽。

胤礽被逮捕:


康熙因此怒斥胤禔為蠢豬,皇三子胤祉趁機落井下石,揭發胤禔私下以巫蠱魘鎮太子。

康熙大光其火,正找不到替罪羊,就宣佈圈禁胤禔,胤禔的生母惠妃也極度失望,上書請求置法胤禔(實際是變相求情)。此後,胤禔被關押26年,雍正繼位也沒釋放。

胤禔於雍正12年11月幽死,年63。

皇長子胤禔:



胤禔生不逢時,一直想當繼承人,然而始終無法得到康熙認同。這是關鍵的關鍵。

胤禔畫像:


四川達州



大阿哥胤禔之所以不能當皇帝,關鍵不在於他是庶長子而不是嫡長子的問題,而在於他自己能力問題!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康熙時代可以說是清朝繼承製度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康熙開始使用嫡長子繼承製度,因此立嫡次子胤礽(嫡長子早夭)為皇太子,而包括庶長子胤禔在內的其他皇子自然沒有成為皇太子。

可以說這是胤禔剛開始沒有成為皇太子的原因。

當然這個不是關鍵,因為後來的走向證明,只要是皇帝兒子就可以競爭皇位的,但胤禔太愚蠢,所以自己最先出局是徹底萬劫不復了。

因為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在他之前其實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充滿著不確定性,更多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選擇。所以他選擇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以後,自然是並沒有順利的執行下去,因為新老傳統衝突嚴重。

諸如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子並沒有事權,成年以後除了皇太子以外,其他都分封到外地,所以沒有出現過激烈的奪嫡之爭。

而康熙一邊實施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新傳統,一邊也按照之前傳統,給予皇子不小的事權,這些皇子個個有權力,自然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亂象。

可以說新老傳統的衝突造成了九子奪嫡,最終意味著只要是年長皇子就有機會奪嫡,並不是非要是嫡子才可以,大阿哥胤禔自然可以競爭皇位。

但大阿哥胤禔這個人太愚蠢了,為了奪嫡,不只是鎮魘胤礽,還建議康熙殺了胤礽,所以康熙自然震怒,因此評價他:“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後來更是奪其郡王爵,將其永遠圈禁起來。

所以說關鍵原因不是說大阿哥胤禔是康熙大兒子,所以不能當太子,而是因為他為了奪嫡,利慾薰心,太愚蠢了,所以自然沒有當上皇帝!


宋安之


歷朝歷代,但凡是做太子的,若是沒有例外,一般都是讓嫡長子接任太子之位,但這個傳統在康熙的大兒子,雖說是康熙的大兒子,但胤禔卻又不是康熙的嫡長子,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在胤禔這裡打從一開始就不適用。

說起來康熙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皇二子胤礽,才定下了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但說實話,實際上,清朝實際上又沒有沿用曾經流行於漢人王朝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其實胤禔實際上是有機會做太子的,打從太子被康熙廢黜的時候開始,胤禔就已經擁有了爭奪東宮之位的機會,只不過那時候,胤禔沒有做好準備,自己把自己給坑了一把,最終才與皇位失之交臂。

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就那幾個,而一開始的時候,更是分成好幾個派系,皇長子的胤禔絕對是其中佔據優勢的一個,此外,廢太子也有機會再登東宮,而八皇子更是氣勢洶洶,領著滿朝文武百官,就差逼宮了。

為何皇長子胤禔會是第一個被淘汰出局的?

說實話, 當時的皇長子胤禔雖然被認為是最愚蠢的一個人,但胤禔卻也不是真的愚不可及,無論是文的方面,抑或是武的方面,皇長子胤禔較之太子都沒差多少,這自然不會是他出局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太子被廢黜的時候,胤禔的贏面也是最大的,當時的諸位皇子尚且還沒有開始行動,手裡頭有的只是自己的原始資本,而在這幾人中,資本最大的自然是皇長子胤禔,無論是年紀,還是軍功,這時候的胤禔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胤禔卻在關鍵時刻腦袋犯渾,明明當時的太子已經被拉下了儲君之位,只要胤禔穩住,不爭強好勝,就像後來的四皇子雍正皇帝一般,只要是太子不恢復儲君的身份,那麼胤禔基本就坐穩太子之位了。

清朝雖然實行的繼承製度是挑選賢良之才,但在這時候,胤禔就是其中最值得康熙信任的一個人,不過這一切,都在胤禔針對太子以後結束了。


康熙最看不慣的就是手足相殘,特別是自己的兒子,雖然個個都很優秀,但選誰繼承皇位卻又成了一個大問題,胤禔曾經處處針對太子,給太子挑刺,而在太子第一次下臺以後,胤禔更是直接對康熙皇帝說,如果康熙下不了手,自己可以代勞。若是沒有這一段故事,或許胤禔還會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但胤禔的心思已經被康熙看透,被關了幾十年已經算是不錯的下場了。

雖說被關了幾十年,但吃喝玩樂,樣樣不愁,不像奪嫡失敗的幾位皇子,下場苦不堪言,皇長子倒是誤打誤撞讓自己從奪嫡的風暴中提前脫身了。


魏青衣


只有一個原因:庶出,姥姥家地位太低。

皇長子愛新覺羅·允禔的老媽是惠妃(?—1732年5月1日)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正五品郎中索爾和女,清康熙帝妃嬪。

納喇氏初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慶,十一年生皇長子胤褆。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為當時冊封的四妃之首,四妃排位順序為惠宜德榮。

索爾和是誰?我在網上都沒搜到,可見此人寂寂無名。

而皇次子胤礽呢?他的老媽赫舍里氏,是康熙帝元后結髮妻子,是皇后。四大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女。

皇后在位九年,生下承祜(夭折)、胤礽。其妹赫舍氏亦為康熙帝妃。

在古代,皇子爭奪儲君之位,除了自身素質之外,外戚也相當重要。而皇長子允禔的外戚直接被皇次子胤礽的外戚碾壓,完敗。所以他根本沒資格當太子。

除了外戚之外,康熙最喜歡皇次子胤礽的老媽,愛屋及烏,而且皇后難產而死,康熙為了補償,所以皇次子胤礽理所當然被封為太子。

*

*

滿洲入主中原後,也吸取了漢族立太子的規矩,因為可以避免很多麻煩。

在康熙之前的幾個清朝皇帝,為了爭奪儲君之位鬧出了很多亂子。

努爾哈赤死後,黃臺吉被眾人推舉,登上汗位。

黃臺吉死後,多爾袞和豪哥爭位,兩方勢力險些打起來,後來兩派妥協才讓福林撿了個便宜,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順治帝染上瘟疫天花傳染病第3天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幼年玄燁曾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以口述遺詔(非直接下達命令)秘密形式立玄燁為皇太子。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燁登基時,只有八歲。

可見,這幾個皇帝登基,都經歷了一番波折,並不順利,即使是黃臺吉,也是眾人推舉,繼承權根本不在皇帝手裡,這是對皇權的一個巨大威脅。

康熙自己登基,其實也不是因為自己受寵,或是自己母后家勢力強大,而是僅僅因為自己出過天花,不會夭折而已。

所以康熙考慮立太子,而如何立太子,規矩如何,康熙開始參考漢族的規矩:立嫡。

立嫡問題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特別重要。其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公羊傳·隱公元年》)。

即:都是正妻之子,則立其年長者,不論其賢能與否;如都是庶子,則看誰的生母身分高貴就立誰,而不論年齡,這叫“子以母貴”。

所以庶出的允禔,在有三十五個兒子的康熙面前毫無存在感,當然不能被立為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