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明知希特勒會不守信用,為什麼各國都與德國籤各種互不侵犯條約?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20世紀30年代,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不少國家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比如1937年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希特勒上臺後,納粹德國也簽署過幾份互不侵犯條約。

1934年,希特勒剛剛上臺,德國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條約期限是10年。

1939年6月,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應該是最著名的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10年。

這些互不侵犯條約幾乎都沒能維持到約定的期限,就被締約者撕毀了。因此,人們戲稱“互不侵犯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

1939年,各國和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時,希特勒的國際信用已經跌入谷底。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中,英法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滿足了希特勒的要求。

但是希特勒在得到慕尼黑協定裡的一切後,並沒有遵守承諾,而是迅速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不過之前和捷克斯洛伐克簽署過互助條約的英法,也沒有遵守協定,英法沒有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坐視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後來德國進攻波蘭時,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也沒有按照條約規定對德國發起進攻,坐視波蘭滅亡。

因此,在希特勒違背慕尼黑協定後,大國的國際信用基本上都已經不堪入目。那麼為什麼後面還會有國家願意籤互不侵犯條約呢?這跟條約本身的性質以及國際政治有關。

一、條約本身就是互相不信任的產物

國家間的條約也屬於一種契約,人類之所以要訂立契約,本質上就是因為雙方之間的不信任,訂立契約只是為了臨時約束雙方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契約都是臨時的,不管它的期限有多長。

條約是國家之間不信任的產物。兩個不信任的國家,隨時可能開戰,但是開戰的時機可能不成熟。這時候雙方如果不想產生衝突,就需要一個契約來約束行為,互不侵犯條約就這麼產生了。

德國和波蘭幾乎是世仇,互相是不信任的。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下場,自然也清楚希特勒早晚會對自己下手。

德國和蘇聯之間就更加不可能建立信任了。

在這種不信任的前提下,各國都只是暫時不想爆發衝突而已,那麼就需要一個互不侵犯條約來約束雙方的行為。

各國並非不清楚希特勒的信用很低,但是至少在他正式動手之前,總會有一個遵守條約的時期,只是這個時期和條約的期限不符罷了。

二、各國簽署條約的動機不同

各國和德國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大的目標都是防止軍事衝突,但是背後具體的動機是不同的。

德國和波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德國還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軍事力量並不強。可以說,當時德國的軍事力量並不比波蘭強,甚至可能還要弱一些。

波蘭在20年代打敗過蘇聯紅軍,確實有驕傲的資本。作為世仇,軍事力量又相差不大,發生衝突沒有太大的意義,還不如簽署一個互不侵犯條約來互相約束。

當然了,到了1939年的時候,德國的軍力已經今非昔比,波蘭早已經不是對手了。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兩國,都是從沙俄脫離出來的,由於和蘇聯的敵對,他們有明顯的親德傾向。德國和他們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主要是為了保障波羅的海的鐵礦進口。

至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從中獲得的好處更大,德國避免了兩線作戰。而蘇聯主要是由於軍事力量不足,需要時間來準備。

三、國際秩序的混亂

各國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件事本身說明了當時國際政治局勢的混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建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維持國際秩序,國際聯盟就是這種主張的產物,不過諷刺的是美國自己沒有加入,英法主導了國際聯盟。

1925年,德國也被拉進了國際聯盟。作為國際聯盟的一員,德國受到了國際組織的限制。

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沉重打擊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世界局勢一片混亂,英法自己都有嚴重的內部問題,維持國際秩序力不從心。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立即退出了國際聯盟。

法國試圖建立一個小協約國,來包圍和防範德國。但由於法國內部問題重重,內閣更迭不斷。英國不願意支持。中歐的小國之間更是矛盾重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之間都有領土爭端,甚至劍拔弩張。法國的努力最終失敗了。德國和波蘭的互不侵犯條約徹底打破了法國圍堵德國的努力。

30年代,歐洲各國最害怕三樣東西:戰爭,法西斯和布爾什維克。最有實力的英法由於害怕戰爭儘可能的採取綏靖政策,不敢對抗法西斯,也不願意承諾維持秩序。

其他小國無力對抗德國,又得不到英法的承諾,加上對布爾什維克的仇恨,只能選擇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20世紀30年代充斥著混亂無序和暴力,面對法西斯的囂張,無法團結在一起的各國只能選擇飲鴆止渴的方式,和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以求暫時的安寧。也正是這種混亂的局勢,為納粹德國的擴張提供了機會。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英法美蘇這些當時的強國,如果能有現在收拾拉登、卡扎菲這樣的魄力,希特勒大日耳曼帝國的夢想就會扼殺在萌芽中,二戰,或許不會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上。

關於各國與希特勒簽署互不侵犯的條約,也不是明知希特勒不遵守才籤的,那時的希特勒還沒有表現出要統治歐洲的野心,另外,各國也有自己的現實情況。


英法在一戰後,經濟一直髮展緩慢,美國的經濟危機爆發後,英法自然無法倖免,這種情況下英法美都在忙著解決自己的困境,沒有精力去管希特勒對別國的小動作,於是當希特勒找他們簽署中立條約時,反而正合他們的意願。

蘇聯的想法就更簡單了,以他當時的地理位置及實力,根本就沒有想過德國會進攻他,所以,蘇聯不但沒有和英法聯合,反而同德國保持了互幫互利的關係。




正是由於各國當時的經濟狀況,和明哲保身的態度,才讓希特勒一步步走近戰爭的狂歡裡。

當希特勒逐漸撕毀各種條約、戰火蔓延整個歐洲的時候,他們才明白,靠抗議和譴責是徒勞的,魔爪之下沒有人可以身處世外,對待惡魔的唯一做法就是消滅他。


青史精蘊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期,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不少國家都為了各自的利益簽訂一些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些條約雖然簽訂了,但是很快就撕毀,這些所謂的互不侵犯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根本沒有什麼用,因為那個國家一旦準備好隨時隨地就可以進攻另外國家。

第一、那個時候國際秩序混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世界各國為了維護國際秩序從而設立了國際聯盟。雖然這個聯盟中有英、法、美、意、日幾個國家為常任理事國,但是實際上美國未參加,只要操作國聯的是英法兩國,並且德國也是國際聯盟的一員。

後來世界經濟蕭條導致國際局勢混亂之後,國際聯盟更加難於維護國際秩序。

德國那個時候情況很不妙,希特勒一上臺就退出了國際聯盟,這個時候法國雖然想制約德國,但是無奈英國的不支持,在加上中歐各國都有各自矛盾從而導致法國的努力失敗,後來世仇德國波蘭簽訂《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從而徹底要法國企圖落空。

很快由於德國的強大,導致一些國家為了自身的安寧選擇和德國簽約,以保證一時的安寧。

第二、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動機不一樣。

為什麼各國會跟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就是為了防止軍事衝突。

我們先來看德國和波蘭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情況,那個時候德國依舊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影響,軍事力量並不如後來的強大,德國也許就是為了自己戰爭做準備,波蘭和德國雖然關係不好,但是那個時候由於軍事力量相差不大,因此他們希望可以保證國家的安穩就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來約束雙方。

愛沙尼亞還有拉脫維亞等國簽訂這個條約的原因主要就是他們原本跟蘇聯關係不太好,因此希望和德國建立聯盟,然後保證自己的安全,德國只是希望可以保障自己波羅的海的鐵礦出口。

蘇聯和德國簽訂的互相不侵犯條約,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保證德國的利益,蘇聯那個時候還沒做好戰爭準備,因此他們需要時間來做準備,蘇聯才會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第三、條約是用來撕毀的。

我們雖然知道一旦你我簽訂條約就要進行互相遵守,但是那個時候歐洲局勢,簡單可以說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

我們知道德國和波蘭是世仇,雙方從來沒有信任過,為什麼簽訂這個條約只是一時之際,雙方肯定是有大沖突發生。

我們知道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作為歐洲小國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自然很清楚希特勒野心,他早晚會對自己下手,為什麼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買個心理安穩,他們無法保證時效,那個時候站在隨時會爆發。

德國和蘇聯之間從來就沒有信任過,那個時候蘇聯大清洗導致戰鬥力下降,蘇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因此他們希望和德國簽訂條約為自己未來蘇德之戰做準備。

從這些看出來這些國家對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信任度是很低,他們認為希特勒早晚會對自己下手,這個時候簽訂這個條約主要是買個心理安穩,畢竟在希特勒動手之前還是會有一段安穩時期,只是個時間和條約本身不符合而已。


莫地方


歐洲國家,主要是英國和法國害怕戰爭,所以對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慕尼黑協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開始,德國軍隊高級將領對希特勒膽大包天的戰略心存疑慮,反對者居多。當他們在希特勒不費一槍一彈拿下奧地利,之後是捷克的蘇臺德地區《講德語的居民居多》,將領們對希特勒徹底折服。《慕尼黑協定》是希特勒這些侵略擴張行動之後簽訂的。英法的綏靖政策縱容了納粹德國。於是1939年,納粹德國以閃電戰,在兩週內佔領波蘭。英法不得不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至於蘇聯同納粹德國簽訂,史稱《裡賓特洛普協定》,瓜分波蘭,蘇德互不侵犯,也是不怎麼光彩的。蘇聯認為波蘭東部地區可以成為蘇德之間的緩衝區域,其實是沒用多大作用的。結果還留下了壞名聲,和納粹德國勾結,分割波蘭。

所以,對任何侵略行徑不能採取綏靖政策,應該堅決鬥爭,否則後患無窮……。


用戶71177134273


原因有四:一企圖用條約約束德國,使其不敢發動戰爭;二害怕戰爭;三畏懼德國;四是隻求自保.


王海龍46


可笑至極!還二戰中?現在不是嗎?所有的條約都是符合當下實際平衡的表現,一旦平衡打破,那麼條約就什麼都不是,僅僅是一張紙!為什麼美國總要退群,總要嚷嚷退出《中導條約》?如果條約有用的話,為什麼《尼布楚條約》僅僅二百年就被廢了?回到現在,所有的睦鄰友好,各種條約都只是符合當下的需要而已!沒有一成不變千年不變的事物(國家、團體、個人、條約……)!


敏142322020


因為撕毀條約是大流氓的專屬特權,看看如今的五大流氓,尤其是美國,簡直就是流氓界的扛把子,韌性的不要不要的,除了不敢撕其他四大流氓外,剩下的阿貓阿狗美帝是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不聽話就打,不好打就制裁,不好制裁就搞資本侵略,軟刀子割肉。


夜楓150096386


當初,二戰結束後,蘇聯就不應該同意波蘭建國!


香巴拉1986


不和他籤,難道在當時的情況選擇和他開戰?


Bill17537793


各國當然明白希特勒的野心,和德國簽訂的所以條約都是表面化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依然還要和德國籤條約,是想先穩住德國,利用剩下的時間一面積極備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