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權衡利弊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意思是比較得到的和失去的。勸告每個人,做什麼事情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盲目衝動,須考慮周全。

那你知道古代的‘權’和‘衡’是什麼嗎?

古代的桿秤,估計很多人都沒見過,尤其是80、90後,或者見過但沒什麼印象。古代稱量東西使用的就是桿秤,即由秤桿和秤砣組成的稱量工具。

秤砣又稱“權”,秤桿則稱“衡”,合起來便是“權衡”二字,作為國家法定的計量工具,而後又引申出“權力”、“法度”、“維持平衡”等含義。

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桿秤(權衡)活躍在大江南北,代代相傳。天地間有桿秤,秤成為公平公正的象徵,一樁樁交易就在權衡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古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十六兩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

桿秤上的秤星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桿上的第一顆星又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秤錘與秤鉤成平衡時秤錘的懸點。做桿秤的關鍵是能選準定盤星,只要確定好定盤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們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準繩。

桿秤上手提的那個繩紐,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人在秤東西時要明察秋毫,決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來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古代桿秤基本構造


古代的桿秤,秤砣有銅的、石頭、陶瓷、鑄鐵等材料,秤桿則有木質、鐵質等,秤星、秤鉤以及秤桿頭尾包件則多數是銅質材料。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秤桿 - 秤星放大圖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秤砣(權)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秤砣(權)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古代用於稱量藥材等名貴商品的戥子稱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手工製作桿秤




1973年在山東省苘山出土了秦代鐵權,是秦始皇在全國統一度量衡時統一鑄造的衡具,全國僅存有兩枚,系稀有文物。 關於秦權有三種,一:秦權錢”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象徵。二: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後世的砝碼。秦權是秦官府批准的標準砝碼。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權

我國有據可考的度量衡器,始於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自夏到商、周及至春秋、戰國的1800年裡,侯國數及千百、各自為政,度量衡器型各異、名稱繁多、單位混雜、量值不一,田賦計徵、俸祿發放、市場交易長期處於無法可依的失控狀況,“公平交易”、“興邦富民”更是一紙空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六合並九州一統天下,大秦帝國擁有了東、南臨海,西至隴右、北及長城的廣闊疆域,一舉成為人口2000萬的世界第一大國。英年得志的嬴政於驪山陵前向天起誓:“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他下詔頒法,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了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普遍問題。

與此同時,始皇帝大力推行度量衡統一大計,其著名的40字詔書,便鑄刻於各類國家標準器上頒行各地,《秦律》《效律》等配套律例,亦以勒石、竹簡、羊皮書等形式昭告天下、廣為人知。目前已知的權量實物數以百計、遍及各地,足見其新政推行之深徹有力,以及對其強化統治、穩固江山的重大意義。

作為檢定州府官砝、校驗民間商權的國家標準器,秦詔權雖未進入流通領域,卻發揮著矯枉扶正的重要作用,並以一種皇室威儀綿延數千年,成為歷朝歷代紛紛效法的“治國之綱”。其250±2克=1斤的衡制走過了七朝八百年,及至今天仍在老式桿秤上沿用,還衍生出權衡、權力、權利、權威、權臣、權貴、權柄等衡器之外的深廣內涵,在我國乃至世界計量史上皆具有不可撼動的里程碑地位,也是研究秦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以及冶鑄、造字、書法、金石刻等領域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秦始皇詔文權,通高5.3釐米,徑4.7釐米,重0.260kg。
此權圓臺形,鼻鈕。權身有18道瓜稜,稜間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詔書14行,詔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及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始皇詔文權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灰陶製成,陶質細膩。整體為覆缽形,上有橋形提鈕,鈕下穿圓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為統一度量衡而頒發的詔令八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權是古代天平的砝碼。有皇帝詔文的秦權,其質地多為銅和鐵,這在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江蘇等省和自治區都有發現。作為陶質的秦權,出土較少,有詔文的更是罕見,因而這件“廿六年詔”陶權,極顯珍貴。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廿六年詔”陶權 -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秦昭王三年(公元前249年),這件石權被作為標準衡器發送到高奴(今陝西延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將此權調回校正,並加刻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以及“高奴石”三字重新發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又將此權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詔文,詔書內容顯示了秦對度量衡政策上的延續性。“石”為古代的重量單位,秦制一石為120斤,秦一斤為今天的256.25克。可知,一石相當於今天的61.5斤。此石權兩次發往高奴,兩度調回咸陽校正,反映了戰國到秦朝建立,一直保持統一的度量衡制。同時此權上有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文字,為我們瞭解我國文字的演變、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高奴銅石權

秦廿六年
權值一石,實測重量30500克。呈圓臺形,鼻鈕,磨損較重,鼻鈕一端嵌燕尾狀銅版,上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詔書文字殘缺。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石權 - 南京市博物院館藏


秦始皇廿六年
棕黑色,八方柱形中空,上端較小而微凸,並有銘刻相對“大騩”二字,兩字間有橫樑為繫繩處,下端略大而平,器身八面有銘文,共二十行,每行字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等計百字,體均為篆書。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大騩九斤銅權 - 南京市博物院館藏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西漢銅權 - 山東淄博博物館館藏


隋代青釉兔紐蓮瓣紋權

青釉兔紐蓮瓣紋權,高12釐米,底徑12.7釐米。
權平底,底心有一圓孔,中空,頂部飾一兔紐。器身薄施一層青釉,釉色泛黃,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蓮瓣紋一週,上為6組團花,間以條紋。
此權造型端莊,兔形鈕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質感強,開細碎片紋,模印之紋飾清晰,佈局規整,線條流暢,富於藝術美感。此權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宋熙寧十年(1077)銅權

大環鈕,腹呈瓜稜形,作6瓣,上部鑄刻大小相同葵花12瓣,底呈覆盆狀,亦刻葵花12瓣。腹部瓜稜瓣上鏨刻銘文15行,共168字。此權為目前我國已發現的銅權中銘文最多的銅權,重62.5公斤。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熙寧銅權 - 浙江省瑞安市博物館館藏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元代“大德六年”款銅權 - 廣西右江民族博物館館藏




“秦權壺”仿秦權而制:壺形似鍾,穩重沉著。壺身高聳,上部收斂,自然流暢。流向上微,屈力十足,流而有勁。環耳形把手,不矯不揚。嵌蓋微鼓,沿蓋相合,渾然一體。鈕似橋頂,應信權之系耳。壺底內凹,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秦權壺為紫砂經典傳統器型之一,作者將中國古代的秦權錢與紫砂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整體造型設計為秦代貨幣秤砣的樣式,構思精巧,器型大氣。

誰早初創制了秦權紫砂壺,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協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幻想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味。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權紫砂壺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秦權紫砂壺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馮勤芳 秦權紫砂壺


各位收藏愛好者,您家有收藏到古代的桿秤嗎?或者是秦權紫砂壺,不妨發圖留言大家欣賞欣賞哦,感謝您的閱讀!


從成語“權衡利弊”中的‘權’和‘衡’,看看相關的文化和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