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條件寫作#文章不厭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唐朝詩人杜甫詩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充分說明寫稿的辛苦。魯迅先生說過寫作的經驗:“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毛澤東同志則指出:“魯迅說,至少看兩遍,至多呢?他沒有說,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後再發表。”

#我,無條件寫作#文章不厭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第一,改什麼?

  • 寫文章主題要集中;文氣要順暢;佈局要嚴禁;語言要新穎;用詞要通俗;詳略要得當;材料要真實。這七條是作文之道。
  • (一)看文章政治觀點是否正確。文稿是否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上級會議文件精神是否一致。文章強調的局部工作是否有利於全局工作,如果相悖則需要修改。重要的文稿,還要看看橫向相關性和縱向連續性,必須保證與相關政策一致。
  • (二)看文章主題是否反映文稿核心。校改文稿主題,一要看主題是否鮮明確切,二看觀點是否準確明白,三看材料是否得當。如果主題不確切、觀點不能反映寫作意圖、材料與論點矛盾,則必須修改、增刪。
  • (三)文章結構是否緊密圍繞主題安排。一看結構佈局合理不合理;二看組成部分勻稱不勻稱;三看各組成部分過渡是否自然;四看邏輯關係是否清晰、主次順序是否妥當;五看論證是否有力、是否支持論點。如有不妥,則進行調整。
  • (四)看遣詞用字是否精確。文稿修改中更多的是文字性修改,在整個文稿校對中處於基礎性地位。一要校對文字表述是否準確,是否體現了行文意圖。二要校對的表述是否前後一致,是否上下矛盾。三要校對文字是否符合語法規範,有無錯別字、生僻字。四是校對文字是否精煉,文風是否樸實,標點是否使用正確。五是校對引文是否準確,專用術語、俗語等是否規範正確。

第二,如何該?

  • 做任何事情都有個態度問題,修改文章首先要有個好態度,凝神靜氣,精益求精,才能把文章修改好。
  • (一)要虛心。修改自己的文章,要不自滿自足。認為自己的文章十全十美,還何言修改呢?大作之家從不驕傲自滿,肯定—否定—肯定,是他們產生優秀作品的秘訣。
  • (二)要嚴肅認真。曹雪芹的《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修改七次之多。我們更要有一絲不苟的嚴禁態度,一個論點,一個字句,一個標點,都要不輕易放過,否則馬馬虎虎,粗枝大葉是改不出來好文章的。
  • (三)要“忍痛割愛”。修改文章是需要勇氣的,哪怕是自己最心愛的作品,如果明顯不符合要求,也要立即去改,即使是顛覆性改動,也在所不惜。堅決把不恰當的詞語,把遊離於主題之外的句段刪去。
  • (四)要有責任心。在機關單位,往往一篇稿子,過目的人不少,但錯誤卻“一路綠燈”。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審稿人的水平有限,主要都是因為缺乏責任心;有的同志起草好文件後,不認真檢查校對,匆匆交給領導,這種寫作的浮躁心裡,是寫文章的大忌。
#我,無條件寫作#文章不厭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當然,修改文章,古今中外的名家方法經驗很多,這裡,再推薦五種修改文章的方法。

  • 一是集思廣益法。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寫的文章,自己往往看不出毛病,而請別人一看,問題即顯,有利於啟發思路、取長補短。
  • 二是冷處理法。一篇文章寫好後,先放置一旁,束之高閣。過一段時間,等寫作的慣性思維冷卻後,再拿出來修改,一下子就會發現很多問題。
  • 三是朗讀修改法。文章寫好後,單靠眼睛看上一遍,很難發現問題,但一經大聲朗讀,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 四是調查核實法。尤其是寫黨政機關的文稿,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對文稿的事例、數據等,要確保真實客觀。必須調查研究,反覆核對。
  • 五是刪繁精簡法。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一些公文寫作要求短、實、新,要善於刪點掉那些無病呻吟的東西 ,簡明扼要,推動工作即可。
#我,無條件寫作#文章不厭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謝謝閱讀,歡迎評論,喜歡關注“景苑二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