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電影《寄生蟲》的故事相當簡單,理解門檻非常低。有人稱:“恐怕就連六歲孩童也能看懂這電影想表達的嚴肅社會問題。”《寄生蟲》憑什麼拿金棕櫚?不得不說,它出色的觀影體驗是拿獎關鍵。試想一下,戛納電影節的評審每天至少看4部電影,很多是非常沉悶的,甚至是很“不好看”的文藝電影。這時候他們看到了《寄生蟲》,一部標準的類型片,體驗到此前幾天未感受過的觀影爽感,相較之下,不自覺會生出好感。該片從技術上來說,《寄生蟲》採用的鏡頭語言並不特殊,但很多鏡頭是精準地參與到敘事當中的,視聽、故事和主題高度統一。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我們所說的“寄生蟲”一般是指一個依附於另一個不同物種而生存的物種。電影中段,金家四口趁樸家人外出時“霸佔”豪宅,一家四口在餐桌上暢飲,場面“溫馨”,母親忠淑數落基澤如果見到樸社長會像蟑螂一樣逃走,基澤被激怒,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尊被踐踏。而在後面一組低視角鏡頭中,樸夫婦在客廳熟睡,基澤躡手躡腳匍匐逃走的樣子和蟑螂一模一樣。而當夫婦兩被小兒子叫醒,他們居然完全沒看到基澤,這表明他們的差異已經相當於一個物種看另一個物種了。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之前一場戲的遠景鏡頭,當金家四口與地下室夫婦爭奪“手機資源”時,鏡頭從遠處拍過去,就像是幾隻蟑螂在爭搶食物,而富人家的幾隻小狗們在這時出現,似乎在表達,這兩家窮人此刻與幾隻蟑螂、幾隻狗沒有任何區別。隨後,金家的父親,兒子和女兒從高處的豪宅一路向下逃亡回家,片刻間暴雨傾盆。從遠景看,被雨水浸溼衣襟的這一家三口也如蟑螂般狼狽逃竄。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以上這些蟑螂鏡頭與影片“寄生蟲”的文本表達相統一:窮人如蟑螂般寄生於富人家,富人看他們,就如一個人在面對一隻蟑螂,兩個階層已完全失去任何對話的可能。理解了“窮人=蟑螂”這一符號對位,我們不難領悟,為什麼本片所有的人物都不立體。因為所有的人物都不是人物,都是符號。人物越符號化,越簡單,才越具普適性,才越能代表更多的窮人,人物最終是為主題服務。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因此富人的人物設定是同樣的道理。把富人拍立體點難嗎?不難。介紹下富人的發家史,多拍點富人的日常工作,對於奉俊昊來說,拍這樣的人物還不是so easy。但有這個必要嗎?大部分富人都習慣向上看,而很少向下看。這就是富人的共性,將這一共性安放在人物身上,對於主題來說夠了。富人家姓”樸“,窮人家姓“金”。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或許我們都知道,樸、金都是韓國的大姓。取這兩個姓氏,其實也在佐證,導演表面在拍兩個家庭,實則是想拍背後代表的貧、富兩大階級。從影像上,也能明顯看出作者的故意為之。富人家在高處,從窮人家過去要不斷攀升,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導演多用低角度的仰視鏡頭,由下往上升鏡頭拍。


電影《寄生蟲》,路越走越寬,陽光也越好來越好


所以窮人家在低處,相反多由上往下降鏡頭拍。如本片的開場與結尾兩處鏡頭,首尾呼應,由上到下,暗示著階級永不能跨越。電影是關於影像的藝術。《寄生蟲》用精準的、不炫技的、卻有豐富象徵性的鏡頭幫助電影敘事,這是它雖為類型片,卻不乏藝術表現力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