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直擊農人


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農村俗語老話一般都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尤其在過去那種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裡,俗語老話成了傳承經驗的重要載體。這就決定了有些俗語的實用性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化。就這句有趣的農村俗語“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來說,它就明顯帶有時代特徵,其意思是:春秋出生的人是有福氣之人,而夏冬出生的人是無福氣之人。

把這句老話放在過去那個風餐露宿、衣不蔽體,農村老百姓常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的年代裡,它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過去的糧食產量不高,肉食品、布料、塑料等生產量也不足,這就導致農村農民經常面臨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困境。

在這種生活狀態下,如果新生兒在一個相對比較輕鬆的月份裡出生,是能很好地避免一些煩的。一年四季當中,春秋兩季冷熱比較適中,不會穿得太厚或太薄;夏冬兩季不是熱就是冷,太熱就需要藉助外力(風扇、空調、西瓜等)來消暑,而若是太冷了,光身上穿暖和了還不夠,還需要房間夠保暖。也就是說,夏冬兩季要生活得舒服,是需要額外做很多工作的,而這在過去那個年代裡,普通農村家庭一般難以辦到。

另外,春秋兩季的糧食儲備相對比較充足,而夏冬季節的缺糧少肉問題比較頻繁。因此,春秋出生的孩子會因母親營養跟得上奶水多而發育比較好,而夏冬出生的孩子就往往相反。

因此,春秋兩季出生的新生兒相對容易帶,而夏冬兩季出生的孩子帶起來比較麻煩。針對這個各觀點,老輩人就將這些與人的福氣掛鉤,進而總結了“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經驗。在過去那個年代,這句老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然而,這句老話放在現在看來,就似乎沒那麼有道理了。畢竟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再也不會因為吃不飽、春不暖而犯愁,同時,現在電器下鄉也很普及,空調、電風扇幾乎家家都安裝了。

因此,現在一年四季出生的孩子在正常情況下,生長髮育都比較好,並不涉及福氣好壞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