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姐妹們,是不是很想把“婦女節”改成“女神節”或者“女生節”?哪怕是“女王節”也可以啊,真是不懂我們的小心思,愛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誰心裡不是住著一個小仙女兒

既然知道年齡是女人的永遠秘密,幹嘛要叫“婦女節”。叫老了我們,叫汙了我們,不知道女人都是水做的嘛,連我們的心聲都不懂,是不是傻?

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1922年,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將國際婦女節正式定為每年的三月八日,完整名稱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婦者指已婚女子,女者指未婚女子,合起來泛指女性。這個節日不是一個單純的關乎性別身份的節日,而是唯一獲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明確指向“婦女權利”這一內核根本價值的紀念日。

確立節日的初衷就是闡明女權意圖,女性權利是婦女節的柱石與基因,是真正的靈魂。婦女節的底色從來都是嚴肅的,認真的,不容褻瀆的神聖與莊嚴。資本物化後的節日內涵,是對婦女的矮化,汙名化和偶像化。

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現在婦女節的活動內容,在民間基本上是紅包、飯店、歌廳還有禮物,再加上虛頭巴腦的華麗辭藻,成了表達情感還有釋放荷爾蒙的驛站。這有違節日設立的初心,女權的真正確立依然任重道遠,別被假象閃了眼,豬油蒙了心。

女神,現代指被傾慕、暗戀甚至迷戀的女性,她們通常因為具有清新氣質而受男性歡迎,是男性產生好感的心儀對象;女生除了年齡小以外,還有幼稚天真的指向;女王則是指被男生捧在手心呵護,不敢有違的愛慕對象。

細品一品,都是虛無縹緲的被捧殺對象,你信你就輸了。還好現在也有想對應的男神,小鮮肉啥的,也算女性扳回了一城。這種語言的改變,是剝奪“婦女”這個名詞的合法性,弱化甚至消亡了這個詞自身帶有的戰鬥與不屈屬性,是溫水煮青蛙似的瓦解,是一種潛意識的父系社會與母系社會的鬥爭。

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理消費主義捆綁下的婦女節,還沒有引起女性的足夠警惕。消費主義從文化觀點來講,是一種獲得愉悅的活動方式;從社會學觀點,是物質極大豐富下,人們處物與人關係的方案之一。

女性與生俱來的愛美與購物天性,也就成為資本操控作用的最佳下手對象,畢竟女性消費者的慾望、需要和情感裡理性更匱乏一點。

牢牢和三月八日綁定的應該是性別平權、生育權、同工同酬、反對針對女性的暴力,而不是什麼女神女王,不是各大平臺打出的購物狂歡,這一天是女性的覺醒日,而不是沉淪於感官刺激和物質享受。

僅僅就當下女大學生就業難而言,同等甚至強於男性的條件下,依然優選男生的潛規則就可見一斑,從經濟和資本角度出發,完全沒錯。可全社會三觀最一致的莫過於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最偉大這樣一個命題。完全相駁的兩個社會現象折射出的真相很簡單,你還排斥“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個名稱嗎?

三月八日的“女神、女王”不是讚美!消費主義扭曲了“婦女”本色

不要因為男性沒有特定節日,你們就沾沾自喜,自感大功告成了,從古至今,人總是很奇怪,越缺少什麼越愛強調什麼。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性中的一個向度,這就表明人類的文化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其餘強調的就是一種補償,這和馬雲說的對錢沒興趣是一個道理,因為他現在是真的不缺錢

任何以操縱話語的方式,將“婦女節”從原有歷史屬性剝離的行為,都是必須反對並加以圍剿的。如果我們自己麻醉於表面的輝煌,不再砥礪前行,那就遂了“婦女節”服務於其他利益集團訴求的企圖,滿足了他們割裂現實與歷史的目的。

獨立、勇敢、堅強、充滿女性訴求的“國際勞動婦女節”,才是廣大女性真正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