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合肥,古稱廬州、廬陽,為省會。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高等院校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著名的旅遊景點有:淮河路、黃陂湖、開福寺、包公園、三河古鎮、巢湖、紫蓬山、李府等。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在合肥有一個名為“肥東”的縣城。東望南京、南濱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有“吳楚要衝、包公故里”的美譽;境內有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古廬陽八景之一的“四頂朝霞”、“北九華”之稱的浮槎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和合肥青龍廠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是肥東的“紅色名片”;安徽唯一僑鄉——長臨河鎮,至今仍保留有200多年曆史的皖中特色古街……

若是這樣說起來,這肥東確實很有料。還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其實力可見一斑。肥東在合肥,面積不是最大、人均GDP也不是最高,但是卻有著其他省區所沒有的魅力之處。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唯一僑鄉——長臨河鎮

安徽“第一僑鄉”長臨河古鎮:傳承原汁原味的僑鄉文化

長臨河鎮位於肥東南部,瀕臨巢湖,東北與撮鎮、橋集接壤,東南與巢湖市相連,西與合肥市濱湖新區隔南淝河相望。省級旅遊大道——店忠公路穿越本鎮,水陸交通便捷。鎮內的古民居建築群、古塔、蔡永祥紀念館和吳忠性故居沿長臨河20多千米的岸線分佈。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走在長臨河古鎮上,陳記剃頭鋪、牛家海剪紙、老油坊、聚賢書院、典當行等老字號店鋪遙相呼應,這些古建築連同這裡的手工藝人代代傳承,時間也彷彿被定格在了百年之前。長臨河鎮瀕臨巢湖,在清朝末年,由於漕運興盛,成為巢湖北岸商品分銷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稱。

吳忠性故居坐落在鎮區老街,青磚小瓦,古樸典雅。“丁”字形老街保持了歷史古鎮的風貌。六家畈古民居被列為省級文化遺產。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紅色名片——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肥東縣撮鎮瑤崗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合肥的紅色名片。曾經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便是在這裡指揮渡江戰役,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1985年,肥東縣政府在此建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紀念館共分九個部分: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後勤處舊址、警衛營舊址、醫院舊址和《渡江頌》書畫展廳。

總前委舊址曾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房子屏門格扇,地板房間,雕樑畫棟,古樸典雅。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六家畈——吳家花園

肥東是“巢湖水師”的發源地、“淮軍文化”的搖籃,僅六家畈村就誕生了18位淮軍將領。這裡至今保存著很多古色古香、徽風皖韻的古建築,雖經歷過多次水災,但在當地政府的修繕下,修舊如舊,仍保持本初風貌。位於東街25號的吳氏舊居即為其中代表建築之一。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吳家花園一處深宅大院,是擁有馬頭牆的江淮民居。吳毓芬在此建立自己的官宅,在東側吳毓芬的弟弟吳毓蘭便建立了自己的民宅,官宅和民宅之間有一條三尺寬的巷子,名為“手足巷”。這兩個宅子便構成了“吳家花園”的主體結構,而“吳家花園”也是李鴻章親筆所提,至今裡面也保存著許多的歷史古蹟。吳家花園於2015年開始恢復修建,2016年免費開放。本著“修舊如舊”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保持著吳家花園的原貌,當然也是融入了許多的現代的氣息,隨處可見的花花木木,風景、文物等,各種文化融入其中。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吳家花園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合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在花園中你可以見到一些不曾認識的老物件,無論是不是曾留下的,但是這也是對過往最好的紀念。

八斗鎮——627歲的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咸豐年間遭洪楊之亂,片瓦無存。同治年間,族人籌款集資,另行選址,仿照原樣重建宗祠。站定於宗祠之前,被偌大的“國公祠”三字先吸引了目光。只是,這吳氏宗祠為何命名為國公祠?曾八斗鎮大吳村人吳復,累年征戰、軍功顯赫,被封各種稱號,在死後被追封黔國公,葉落歸根後,為旌表功臣,明太祖在吳復故居大吳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國公祠”豎匾。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國公祠徽式建築,一派青磚灰瓦,一座飛簷翹角的五鳳樓,翹角四周懸掛著風鈴;門前一雙石獅守護著宗祠,煞是氣派; 門廊呈“八”字形狀,正面立匾“國公祠”,兩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繪圖案;門上刻有金色對聯:“帶礪分封揚休虎拜,公侯錫爵食報雞鳴”。

國公祠內的兩院之間,中隔牆上留有一道圓門,牆上可見精美磚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過海、花鳥龍魚等圖案,工藝手法也是十分精湛。日所見的“國公祠”是由吳氏子孫籌資,撿拾舊磚瓦,在原地址按原祠堂樣式修復而成。每年清明,皖、湘、貴、川的吳氏子孫都要趕至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安徽最接地氣的縣城,有省內唯一的僑鄉,更是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縣

合肥,三國故地,包公故里。淮右襟喉,江南唇齒,這裡美麗的風光和人文底蘊交織成熠熠生輝的徽山皖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