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如何才能找到歸途?

【家國天下·群體】


迷惘不是因為價值觀念與時代的衝突,而是由於內心的茫然與空洞。


理性上的迷惘

“喧囂”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每一個事件後,群體的聲音都如浪潮般襲來,可叫喊的人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說話。看到疫情下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我們發著“節哀”喊著“加油”,沸騰的心卻根本不明白死亡對人意味著什麼;看見有人大發國難財,有人在危急時刻瀆職,我們大聲譴責,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真的為正義發聲,還是被憤怒和怨恨驅使。太多的人就像鳴的鑼、響的鼓一般,只有聲音,沒有觀點和內容。人刷完一個熱點就奔向下一個熱點,回望之前的事情不難發現,或許叫嚷聲解決過幾個問題,但至終什麼也沒留下,什麼也沒改變。

浮躁的我們追趕著潮流,卻對真理不屑一顧。年輕的一代四處拔草網紅食品,追求奢侈品牌,把“遊戲人生”和“拜金”當成“解放天性”的正確事情;家長們教育孩子打點關係,與有用的人交朋友,將正直與誠實視作愚昧;影視劇紛紛宣揚“曖昧撩撥”與“萬千寵愛在一身”,忠貞開始被人們當成是“可憐”。摒棄了道德的遮羞布,人們順著罪惡的天性叫囂,掩耳不聽真理的聲音。

迷惘的一代,如何才能找到歸途?

情感上的迷惘

失去了理性的指引,我們容易感動落淚,把心軟當成善良。最明顯的例子是,若是有人犯了錯誤,由此遭受了巨大的苦痛並且痛哭流涕,眾人往往會為他呼求“原諒”,全然不顧施害者是否真有悔意,受害者有否得到賠償。沒有原則的同情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人們對自己的態度:當我們做錯了的時候,會渴望一種不需要付代價的同情,救自己脫離苦難,卻不要求負責與悔改。

情感上的迷惘還體現在人際關係上。人渴望愛情與友情,大部分原因是想要抵擋寂寞,因此不會付出真心,建立一段真實的關係。我們用禮貌的言詞與互助的行為來扮演合格的愛人,遇到困難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願意為對方捨己;我們用頻繁的聊天、聚會與出遊來迅速建立友誼,對方患難時才知道,原來我就是“塑料友誼”的製造者。我們越來越推崇用“人格魅力”與“好性格”去吸引別人,但違背了“相愛”的規則,越想自利越會嚐到苦果。

迷惘的一代,如何才能找到歸途?

因何迷惘?

迷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私。人越想著得到些什麼,越想著怎麼讓自己滿足,就越不會與這個世界有一個和諧的關係。因為人不是世界的中心,人被造是為了滿足某個神聖的目的,而不是要讓世界去滿足人。自私會產生傷害甚至是兇殺,比如,當受到金錢或名譽的誘惑時,人會盜用他人的勞動成果;當受到威脅時,我們很容易昧著良心作偽證。這樣的惡果本該讓人覺察到自私的罪惡,可我們卻用“天性”為此開脫,並試圖尋找一個可以避免後果的方式,以確保自私可以順行。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缺乏愛的教育,特別是年輕的一代。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和弟兄姐妹的相處經歷,而長輩們又會給予這唯一的孩子全部的關注,慢慢地,這代人習慣了自己的要求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不懂得順服規則,也不知道怎樣去愛身邊的夥伴。學校的教育一直在強調“競爭”與“勝利”,“多得一分,幹掉千人”的恐怖標語,讓孩子把朝夕相處的同伴當成了刀兵相見的敵人。

另一個造成迷惘的因素是人沒有對終極的認識。我們避諱對死亡的思考,可一旦忘記了人還會死亡,就不知道該怎樣活著;忘記了時間有終點,就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們拼命地學習知識,培養才藝,卻只為填滿自己或者取得成就,並不清楚這麼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人在小願望達成的滿足中漸漸迷失,忽略了生命的終極目標。可如果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又怎能制定出正確的計劃呢?

迷惘的一代,如何才能找到歸途?

如何才能找到歸途?

尋找歸途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並承認自己的罪惡,而不是面對著現實,閉著眼睛說“這不是罪”,或者一心尋找可以避免惡果、但又不用悔改的方式。人必須下定決心與罪惡告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轉變:疫情期間不要瘋搶物資,要為別人留下資源;為了讓他人安心,即使身體健康,也要佩戴口罩;與社區工作者交談要有禮貌,在這個還不暖和的季節裡,他們一站就是一天,還要不斷重複相同的話語和行動;取外賣或快遞要及時,並友善地對待配送人員,他們工作繁重,大多數人的三餐都只能在摩托車旁站著吃,而且終日奔波實在危險,甚至摔傷都不能得到及時處理……

我們還要學習愛。隔離在家的日子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個機會。愛是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讓對方得到滿足:如果你想打遊戲而孩子邀請你一起玩,你可以去陪他嗎?如果愛人因為久宅在家而煩悶抱怨,你願意理解並安慰他嗎?如果你的父母想了解一下與網絡或電子產品有關的知識,你能夠耐心地教給他們嗎?如果你的朋友孤身一人居住在異地,你樂意時常關心他嗎?愛更是隨時的道歉、原諒與感謝。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當我們給對方帶來不便甚至是傷害的時候,能不能說一聲“對不起”?越親近的人可能越是張不開口,可是自己的面子與正在難過的人相比,真的那麼重要嗎?及時處理相處中的不快。很多時候我們說“沒有愛的感覺了”,是因為埋怨和苦毒積累在心裡,擠走了愛。溝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對方現在是否願意改變,我們都隨時做好原諒的準備。感謝愛你的人,因為愛不是靠著自己賺取的,而是源自對方心甘情願的付出。藉著感恩,我們對對方的愛做出回應,也提醒自己要珍惜、愛護眼前的人。

重視生命與死亡。這場瘟疫又一次讓人體會到“你永遠不知道死亡與明天哪個先來臨”。兩個月前還在歡喜忙年的人,幾天後就離開了人世。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避而不談不能免除這場最終的“瘟疫”,只能讓人在一時的歡樂中忽略掉這個最根本的問題。

不知道死亡與永恆,就不知道如何活著。早一點面對這個終極問題,就會早一點在錯誤的路上回頭。

人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有一個特定的方向。迷惘的終局不會是“柳暗花明”,只有知道未來通往何方與自己最根本的需要是什麼,才能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