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 過年飲酒等習俗自古就有,但起初的目的並非團圓喜慶之類的,其實跟對抗當下新型冠狀病毒意圖比較類似——驅邪祈福。

疫,也稱疫氣。《溫疫論•原病》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古人在這裡不僅指出了疫氣這一病邪的傳染性和對人類危害的嚴重性以及發病的相似性,同時還指出了人體感染疫氣病邪的途徑——空氣傳染和接觸傳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對疫氣病邪應重在預防。

酒,就是古人預防疫氣的重要手段之一。當然,這也是當時的醫療水平相對較低,預防手段有限。下面我們就聊聊古人過年所飲的酒。

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過年飲酒習俗之一:椒柏酒

“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遂頌來。”北周詩人庾信這首詩反映的就是當時人們過年飲酒的情景,而這裡的酒指的是椒柏酒。

椒柏酒又稱椒花酒,顧名思義,該酒用椒花與柏葉浸泡而成,會有椒花與柏葉的味道。據說“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後能增強精神頭;“柏”是一種仙藥,喝了之後可以祛除百病。《中國醫學大辭典》中記錄椒柏酒,主治: 瘴氣、瘟疫等時氣。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道:“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可見椒柏酒當時盛行過很長一段時期。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椒柏酒元旦(即現在的春節)飲之,闢一切疫癘不正之氣。除夕以椒三七粒,東竹葉酒,治諸風熱病,清心暢意。淡竹葉煎汁,如常釀酒飲。

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過年飲酒習俗之二:屠蘇酒

除了椒柏酒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過年時飲用的酒——屠蘇酒,又名歲酒,可見該酒當時在過年期間的流行程度。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

華佗之後,中國古代醫學名家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諸多名家對屠蘇酒倍加推崇,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飲屠蘇,歲旦闢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

無論從醫學名家的著作還是至今流傳的屠蘇酒配方來看,該酒在一定時期裡是起到防治瘟疫的作用。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正值開春之際,此時正是瘟疫極易爆發的時期,尤其古代飲用水過濾、消毒設備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飲用添加防治藥物來防治瘟疫,對於當時來看是符合歷史時代的一個選擇。

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久而久之,也成為中國過年時期的一個習俗。著名的當屬宋王安石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蘇轍更是年老時寫下《除日》感慨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歷經無數典籍所傳載,以及中國民間千百年實踐之口碑,使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無可比擬的影響力。久而久之,元旦佳節飲屠蘇酒便形成了民風民俗。遍及全國各地和多個民族,朝野共之,代代傳承。

在中國為數不多的歷史文化名酒中,屠蘇酒一枝獨秀,文化內涵無與倫比。有些地方,還傳為神話,以為屠蘇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賜吉祥、降福祉。

雖然我國過年期間有飲椒柏酒、屠蘇酒等防治瘟疫、祛除百病的作用,但這些均不能作為當下防控甚至治癒病毒的根本依據,只能作為我國過年飲酒歷史的一種參考


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現代過年飲酒習俗:白酒

如今,椒柏酒也好,屠蘇酒也罷,基本上已經成為過往。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白酒。其中,最健康的白酒——醬香酒,更是過年期間成為的熱捧。

白酒之所以會逐漸替代椒柏酒、屠蘇酒,除了現代的防疫的手段不斷提高以外,也與白酒本身有關。

我們可以再看下椒柏酒和屠蘇酒的配料,椒柏酒(川椒37粒,側柏葉7枝)、屠蘇酒(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這些藥物都有溫陽之效,特別是屠蘇酒中的烏頭、附子更是大熱之物,其主要功效還是昇陽發熱。這主要是古代酒的度數較低,冬天飲酒,沒有這些大熱藥物,難見功效。

到了明朝,燒酒已經不鮮見,開始逐步替代椒柏、屠蘇的地位。李時珍曰:“燒酒?其味辛洩,昇陽發熱,其性燥熱,勝溼祛寒,故能怫鬱而消沉積,通膈噎而散痰飲,治洩瘧而止冷痛也。”由此可以看到,白酒不僅僅是在社會功效上取代了屠蘇酒,在過年闢疫氣所需要昇陽發熱的主要功效上也取代了屠蘇酒。

中國古代過年喝酒竟與防治瘟疫有關

浙江某地抗疫建議

當然,到了現代,科學越來越昌明,雖然白酒有一定防疫作用,包括本次在我國流行新冠狀病毒,浙江幾地給的應對建議中就有適量飲酒。對此,白酒專家鄒江鵬的意見是:“我們既不能神化白酒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治療作用,也沒有必要一味全盤貶低白酒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的當下,適量飲酒能增加我們抵抗病毒的一道防火牆。但切不可以抗病毒為由嗜飲,或者在身體不適宜飲酒的情況下飲酒。還是一句古話, “好花乘看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

紫紅泥,健康飲酒知識傳播者!說真話,釀真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