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關於這部電影很多人都知道是根據一本自傳改編,卻很少有人看過原著。今天我這篇文章就結合原著,對比電影與自傳的差異,為大家解讀這部經典的魅力與價值。


《貓鼠遊戲》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好萊塢影片,豆瓣評分8.9分,豆瓣Top250榜單第69名。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及湯姆·漢克斯兩位影帝主演。

主角弗蘭克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以及歐洲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醫生、律師、飛行員,統統都是他曾經的喬裝身份。弗蘭克憑著這個本領,依靠假支票騙取了高達幾百萬美元的金額。

FBI探員卡爾,誓要把他繩之於法。弗蘭克多次有驚無險地從FBI的精心佈局中逃脫。電影主要講述騙子弗蘭克與探員卡爾你追我逐,鬥智鬥勇的過程。當然,最後“邪不能勝正”,弗蘭克被歐洲國家的警方抓獲,卡爾負責引渡弗蘭克回美國受審。後來,卡爾成為弗蘭克的“監護人”。幾經周折,弗蘭克改邪歸正,與卡爾形成亦師亦友的關係。

電影故事為真人真事改編,故事情節大部份參考了弗蘭克·W·阿巴內爾的同名自傳《貓鼠遊戲》(Catch me if you can)。

我閱讀這本自傳的時間,比電影開拍還早。書中讓人拍案叫絕的故事內容對於當年20歲的我,十分具吸引力,也給予我不少啟發。這本自傳,是唯一一本我一年內翻看3次的書。後來電影上映,我第一時間買票進電影院看,卻發現電影沒把自傳故事的魅力與精粹拍攝出來,略感遺憾。

今天,我就從電影與自傳小說之間的3處最顯著的差異,與大家分享這本自傳的魅力與教育意義。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基於整個故事並結合我的育兒經驗,談談我對於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萊昂納多與弗蘭克

01.差異一:電影主角形象是個帥氣的天才,原著中主角形象更接地氣,你看到一個比一般人更努力的普通人

電影主角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再加上機長制服,當然是帥出天際了。但與真實原型相比,小李子長相卻成了一個敗筆。弗蘭克會成為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能以16歲的年紀喬裝成26歲的副機長,原因在於他長得十分老氣。小李子的長相太嫰,如果弗蘭克真像他長這樣,第一次扮副機長行騙就要被識破,然後全劇終。

可能由於電影時間有限的關係,劇情中關於弗蘭克從家庭幸福,到家庭破碎,然後離家出走等一系列展現人物變化的情節被嚴重壓縮與簡化。有3處改編,甚至是歪曲了人物的真實形象,以下我一一盤點。

① 親子關係的差異

電影中:主角是獨生子,原本家庭和諧幸福,父親生意失敗,母親出軌。然後在父母決定要籤離婚協議時,15歲的主角當場離家出走。

自傳中:主角有兄長及妹妹,父母在他12歲時已分居,原因是母親忍受不了父親不顧家,母親要做一名獨立女性。兄妹跟隨媽媽,唯有他選擇與父親生活。

② 怎樣學會騙人技巧

電影中:劇情中父親要問銀行討要貸款,他租豪車,並讓主角假扮司機,還教他用金項鍊去迷惑他人。是父親做了壞榜樣。

自傳中:因主角與父親生活,父親到俱樂部談生意不得意必須把他帶在身邊。他是從俱樂部形形式式不同的人身上學會很多街頭智慧,而父親並不察覺。

他父親與天下大部分父母一樣,教孩子要做個正直的人,可惜他利用了父親的信任,成了他欺騙的第一名受害者。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電影《貓鼠遊戲》劇照

走上行騙之路的原因

電影中:離家出走,沒有生活技能,不會賺錢,唯有靠開空頭支票維持生活,開啟行騙生捱。

自傳中:原本家境殷實,年紀輕輕就開著父親的車到處泡妞,花錢變得大手大腳。後來父親破產,他接受不了生活鉅變,離家出走。他一開始是努力打工賺錢,勉強能養活自己。但為了泡妞,開始開空頭支票,走上行騙之路。

在我看來,電影的情節改編,戲劇衝突更強,讓故事顯得更為傳奇,但卻變得離一般人的生活太遠。反觀原著中的人物的形象,則更貼近生活,讓我們更有共鳴。

自傳中,我們能更深刻體會到,父母不和對主角帶來長期的煎熬與不良影響,更看到青春期的性衝動怎樣使一個人變得墮落。書中故事更讓人們反思,更具教育意義。

電影中,把主角的行騙成功經過簡單化,讓人誤以為他的成功,是因為他是天才。然而,看過原著後,你會發現,弗蘭克和年輕時的我們並沒有太大區別,並不是天才。他的成功,完全是靠異於常人的努力打拼出來的。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02.差異二:電影結束於主角“改邪歸正”,原著結局於主角成功逃跑;對結局的留白,引起更多的思考

電影的劇情與結局設計,其實是頗為套路與“主旋律”的。主角因家庭破碎誤入歧途,然後通過行騙走上人生癲峰,與FBI你追我逐,最終逃不過法律制裁,然後FBI給他機會帶罪立功,主角想再次逃跑繼續行騙,看到母親已組織新家庭,頓悟,回頭是岸。

電影中譯名為《貓鼠遊戲》,展現的是警匪勢均力敵的感覺,並不是原著名稱要表達的意思。英語自傳名為《catch me if you can》(有本事就來抓我),實則展示出的是對警方一種輕蔑的態度。自傳是結局於主角成功逃跑。這比電影的主旋律風格更具魅力,很有網絡爽文的感覺。

主角被FBI聘用為反金融詐騙專家的現實結局,在書的序中已經介紹。書中沒有把他在美國服刑到進入FBI工作這一段故事放到自傳中,這樣的留白,反而讓我們對這段經歷更加好奇,印象更深。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03.差異三:電影中行騙過程過於簡單化,原著卻像一本騙子成長指南,但看後讓人不想成為騙子

當年電影上映時,一些影評人士批評,《貓鼠遊戲》這部電影,以一種輕鬆調侃的方式來表現犯罪,恐怕會在青少年中間產生不良的誤導作用。我相信說這些話的影評人,應該沒有仔細看過原著。如果他們看了,恐怕會批評得更猛,甚至可能要求把原著列為禁書。

看了電影,雖然會令你感到行騙過程很簡單,但你根本無法按照電影的描述,去學習怎樣行騙。而且,你會認為,要成為像主角一樣的騙子,是一種天才行為,普通人還是省省吧!

但是,看過原著後會發現,主角不過是個普通人,他能做到的,我也可以!而且書中對他的行騙經歷,真的是鉅細無遺,從技巧、手法與心理等角度皆有詳細介紹,嚴然一本行騙操作指南。

不過,我當年一年內把這本書看了三遍,我也沒有付諸行動做一個騙子呢。為什麼?因為我從故事中悟出以下3個道理。

① 出來混,始終要還的

作者弗蘭克當年面對影評人士的批評,表示異議。他認為自己的故事十分有教育意義——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是犯了罪,最後總是會落入法網。他的書中,還對他服過刑的各國監獄,做了詳細的描述。

光是看了他對監獄生捱的可怕描述,也真令我們清醒,不要貪一時賺快錢而去以身試法。

② 騙子無比孤獨,比受刑好不了多少

弗蘭克,總結他的行騙為什麼可以持續那麼長的時間,其中一點,就是他從來都是獨行俠,不與任何人合作行騙。換句話說,他是無比孤獨的,因為不可能對任何人說真心話,不能相信任何人。

有一次,他實在寂寞難耐向一個女朋友袒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結果那姐兒們立馬就向警方報了警,他只好逃之夭夭。這種孤獨感覺,實在不比受刑好受多少。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③ 正道歪道均要辛勞付出,走正途更合算

他的故事,還有幾個很值得玩味的細節。他曾經喬裝成醫生、律師及大學教授。雖然他的學歷是假的,但他憑著比任何人都勤奮的實幹,律師資格考試是憑實力通關的;成為一個暑期的大學教授,讓學生們受益菲淺,比很多真正大學教授更對得起他的薪金;喬裝主任醫師時,讓同事們十分認可他的專業素養,實習醫生們也十分喜愛他的領導風格。

我們常以為,做騙子就是不勞而獲,但從故事中,我們發現,真的沒人能簡簡單單的成功,哪怕要做個成功的騙子,也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經歷更多的背後辛酸。

既然無論正道歪道,都需要下同樣多的功夫才能成功,如果可以選擇,那肯定是走正途更合算。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04.基於《貓鼠遊戲》自傳小說故事,結合我的育兒經驗,談談我關於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貓鼠遊戲》表面上是講述了一位千面騙子的傳奇故事,實質上,故事表現了父母離異的危害:父母離異毀掉了一個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讓他逐漸走上了犯罪之路。

結合《貓鼠遊戲》自傳小說故事,談一下它帶給我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啟示:

① 無論夫妻關係怎樣,父母應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弗蘭克會離家出走,一步一步走向犯罪之路,與他的父母的離異有十分大的關係。而在其他案例中,因父母離選導致子女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與自毀之路,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弗蘭克的父母分居,一子一女跟隨母親生活,弗蘭克因為可憐父親沒人倍伴,選擇與父親生活。因此,父親對他特別的溺愛,這是很好理解的。父親對弗蘭克犯錯闖禍的包容,接近沒有原則與底線。弗蘭克濫用父親的汽車消費預付卡,空手套白狼3500美元,父親只是問明瞭原因,就沒有再追究他,這導致他離家出走後發展成空頭支票詐騙犯。

反觀弗蘭克的母親,由於不想與孩子父親多來往,因此平日基本對弗蘭克的情況不大過問,唯有知道弗蘭克闖禍後,才跳出來怪責父親管教無方,對孩子作出處罰。這種父母雙方教育模式完全相沖的情況,會令孩子無所適從,變得更加叛逆。這樣的教育問題,在離異家庭中十分常見,甚至很多婚姻關係正常的家庭,也存在父母雙方教育觀念與方式差異太大的問題。

為了孩子著想,無論夫妻關係如何,父母雙方共同注孩子的成長,對教育的觀念與方式保持溝通,統一口徑,這才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② 財商教育缺失把子女推向犯罪

弗蘭克小小年紀就變成一個空頭支票詐騙犯,也是財商教育缺失的惡果。弗蘭克缺乏理財意識,15歲就開著父親的車到處泡妞,為了約會無節制的花錢,不懂得量入為出,學會先花未來錢,最後因此走上詐騙之路。

他會離家出走,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天真的認為,自己在外闖,應該很輕易靠打工賺錢養活自己。等到真的獨立生活了,才發現現實與他的想象落差太大,原來賺錢那麼難,就動起走捷徑的歪念。他對成為詐騙犯會得到的後果,也認識不足,一開始以為這並不是什麼大罪,致使他越陷越深。

弗蘭克行騙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末。那是一個和現今中國有某些相似的特殊時期。美國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變得富裕,但財商教育卻沒有跟上社會發展步伐,高速的經濟發展與財商意識的缺失,碰撞出各式各樣的悲劇。弗蘭克走上經濟犯罪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美國當局有見及此,在1970年代,把財商教育加進了小學課程內成為必修課。

現今中國也處於一個經濟高速發展與普通百姓缺乏財商意識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吸取美國的前車之鑑,把子女的財商教育重視起來,從娃娃抓起。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③ 不逼一下孩子,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麼優秀

弗蘭克離家出走在外闖蕩,雖然一時誤入歧途,但憑著他的才智與努力,闖出一片天,最終還有幸“改邪歸正”,成為反金融詐騙專家。如果他一直待在父親身邊受到保護,最終很可能是碌碌無為。

弗蘭克的故事,與十多年前那些十多歲的黑客,黑入電腦系統實施犯罪,最終闖出名堂,被大公司重金聘請成為網絡防衛專家的故事,何其相似。孩子的潛能絕不能輕看。特別在新事物的學習上,孩子比成人有更大的優勢。

父母低估子女的潛能,給予子女過渡的保護,這是很多父母會犯的錯誤。作為父母,給予子女關愛與保護是應盡之責,但也必需學會放手,甚至適當的逼孩子一下,激發他的潛能。例如猶太人對子女實施的“有償生活機制”,就是“逼孩子一下”,開發子女潛能的典型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很值得我們借鑑。

經典電影《貓鼠遊戲》雖精彩,原著自傳卻更具魅力與教育意義

總結一下:

通過閱讀《貓鼠遊戲》這本自傳小說,你會感慨主角因家庭不幸而誤入歧途,也為他像網絡爽文一般的騙子成長經歷感到拍案叫絕。但在這個犯罪故事中,你卻能看到正能量,提醒我們應努力在正途上奮鬥,只要堅持不懈,終能成就不凡事業。

為人父母,我們應警醒家庭教育該注意的3點:父母教育方式要統一口徑;及早重視子女的財商教育;鼓勵子女多接觸新事物並嘗試突破自己。這就是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價值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