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古詩詞閱讀理解是語文教與學之重要板塊之一,也是鑄就語文能力與素養的"根基"之一,因而成為歷年高考必考內容,在各種版本的高考試題中均佔有可觀分量,且有逐年加大之勢。然而,由於古詩詞畢竟去今甚遠,加之語言特點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等等,令絕大多數學生對之敬而遠之,致使教學效果總不盡如人意,反映在高考試卷中,就是學生答題錯誤頻出,得分率偏低。

基於此,小編就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中古詩詞易錯題做一歸類,並從錯誤原因以及糾錯方法等角度試予以簡述。

一、由於不懂特殊語句而致錯:

解讀古詩詞,必須要讀懂詩意,要讀懂詩意,必須要讀懂其語句。古詩詞由於格式固定,字數受限,表達特殊,省略、倒裝、詞類活用等特殊現象比比皆是。如果對這些沒有大概的瞭解掌握,就很難讀懂一些特殊的語句,那麼對詩詞大意的掌握就成了問題,自然對相關概括理解等問題的解答也就只能"跟著感覺走"。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於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

8.詞的上闕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

9.詞的最後兩句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麼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

(2009年全國卷Ⅲ)

第8題需要分兩步回答第一步考的是對上闕詩意準確簡潔的概述,要"一言以蔽之";第二步則需要相對具體的敘述。不管是哪一步,都需要對上闕的詩意有個較為清晰的把握。上闕四句中,前兩句基本和現代語句貼近,理解起來容易些,三四句則是理解的"瓶頸",因為其中隱含了"成份省略"(謂語、狀語)、"主謂倒裝"(鳴黃犢;點暮鴉)等特殊語法。依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這兩句的意思應分別為:"平岡(長著)細草,黃犢(在那裡)鳴叫";"斜日(照著)寒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明乎此,結合一二兩句,第一步的答案就很容易得出: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解答到此,第二步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值得一提的是,越是難理解的語句,往往越是出彩的重點考查的語句。當然,其中涉及的特殊語法和特殊詩句在中學課本都學過,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對課堂所學的古漢語的特殊語法現象瞭如指掌,而且還應對古代詩詞相關解讀知識有足夠的儲備。

總之,對於類似考查整體把握詩詞含意的概述性試題,需要把握三點:一是找出難句,運用特殊語法加以解讀;二是聯繫語境,著眼整體把握詩意;三是根據所問,仔細推敲準確做答。

二、由於忽視或無視註釋而致錯:

高考試題中的閱讀素材,很多都附有註釋,這些註釋本身就是所給材料的一部分,和正文內容密不可分,對準確解讀材料起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有些題目本身就直接或間接地滲透著註釋的內容。遺憾的是,總有不少考生忽視甚至無視註釋的存在,導致對一些相關試題的解答出現失誤。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第9題就是這樣一道須結合註釋來解答的問題。在回答其中的第二問"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這一問題時,不少考生就只根據一般所學的"情與景"的常識,答成"表達了作者對城裡春景的厭惡和對鄉間春景的喜愛",而不能更深一層地揭示出"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感"。顯然,他們忽視了對所附註釋的關注。原來,這條註釋交代了作者作詩的"情感背景",由於"遭彈劾解官歸居",所以他"鄙棄城市官場",這樣,就對問題有了深刻而完整地解答。不僅如此,對第3問"作者為什麼要以此(代人賦)為題?"這一看似"莿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古詩詞的註釋一般而言,或者是對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的介紹,或者是對專有名詞的說明,或者是對一些難讀難解字詞的解釋,或者是對有關典故的解說等等。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對或局部或整體理解詩意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對關於作者當時處境或創作背景的註釋,切不可等閒視之,只有密切聯繫它,才能做到知世論事,知人論文。

可以說,眼中有註釋,往往心裡才有思路,因為它或許就是解答問題的一把"鑰匙"。

三、由於不能準確把握詩詞的主旨而致錯:

詩詞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它既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內容,又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情懷,這兩方面就構成了詩詞的主旨。我們常說對一首詩詞是否讀"懂",其中衡量"懂"的標準就是:是否理解了作品所包涵的思想內容,是否準確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於是理解詩詞的主旨,評價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成了解讀詩詞的重要"抓手"。同時,它也是詩詞閱讀理解的一個最大難點。因而不少考生總會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偏差"而丟分。

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蔡家親:表親。

(1) 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09年江西卷)

對此題,考生出現了兩種極端有的只重標題(抓"喜"字),不思正文,於是得出:表達了作者看到表弟時的"高興愉悅"之情";

有的正好相反,只見正文(關注"白頭""獨沉"、"愧"),無視標題,於是得出:表達了作者"憂傷孤寂"的思想感情。

只所以出錯,是因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只抓一點不及其餘,沒有整體的全局的綜合的解讀理念。只看到標題述事中的"喜悅",沒品出頷聯繪景中的"悲情";或者正好相反。如此斷章取義自然不能得出"悲喜交加"的正確結論。

可見,類似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的問題,是一個需要整體著眼,全盤考慮,在綜合所有信息(包括詩內的和詩外的)基礎上,才能得出結論的過程。

此題告訴我們:解答有關詩詞主旨的問題,要題文合一,題文並重,相互參照,才可做出判斷。既要看寫了什麼事,還要看描了什麼景,因為在事中反映著詩人的態度,景裡浸潤著作者的感情。

例3.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後面的第3題。

步入衡山 范成大

應有人家住隔渙,綠陰亭午但聞雞。

松根當路龍筋瘦,竹筍漫山鳳尾齊。

墨染深雲猶似瘴,絲來小雨不成泥。

更無騎吹喧相逐,散誕①閒身信馬蹄。

【注】①散誕:逍遙自在。

3.分析尾聯所含的寓意。

(2008年上海春考卷)

這首詩裡,尾聯的寓意實際上就是該詩的主旨。對這個題目,失誤主要集中在學生只是表面化的望文生義,抓住"散誕"、"閒身"和"信馬"三詞做文章,進而片面的得出"表現了作者生活的閒適和逍遙"的寓意。

導致錯誤的主要原因出在對詩歌結構層次的把握上。具體來說就是不懂得尾聯上下句間是什麼關係,不懂得尾句和前七句間是什麼關係。先從尾聯看,其上句和前面六句形成了明顯的對照關係,前六句主要是對眼前美景的描繪,突出的是"自然的優美";而第7句則寫的是往日生活的場面,體現的是"人為的喧囂"。同時,該句和尾句也形成對照:即原來自己置身的環境是多麼的喧囂噪雜,現在信馬由韁是多麼的逍遙自在啊。從全詩看,前面七句都是對尾句的鋪墊,其中前六句極寫作者對眼前美景的陶醉,第7句則暗含對往日生活的厭倦。

所以,尾聯的寓意是:對官場喧囂(城市生活的喧囂)、排場的厭倦;對自然山水(閒適生活)的追求。

此題告訴我們:有的詩詞,理清了其結構層次和句間關係,其主旨便昭然若揭。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層次分明 昭然若揭

例4.閱讀下文,完成第17題。

          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注]蛩(qióng):蟋蟀。

17.這首詞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上海春考卷)

根據有關史實,結合詞句內容,能夠看出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心"希望報國",卻苦無知音的苦悶情懷,於是,主旨句應該是尾句"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綜上所述,詩詞中"點旨"之處無外乎三:其一是標題,正所謂"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其二是正文中的關鍵句,往往是最出彩的那些句子;其三是尾句,即卒章顯志句。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格律詩都講究起承轉合,"合"的地方也正是尾句。抓住了這些特點,再結合其他信息綜合解讀,詩詞的主旨就在掌握之中。特別提醒的是,考試中對主旨的考查往往不是直截了當的,比前面的例2和例3,,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洞察力,從命題者似乎"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迷局"中做出判斷。再說,不論是考什麼,弄清主旨總是沒錯的,總是對解答其他題目是有幫助的。

四、由於不能準確把握術語內含而致錯:

有關詩詞理解鑑賞的常用術語有很多,其中有的術語彼此關聯,極易混淆;有的術語界限不清,涵蓋較廣。能否準確地廓清它們這些術語的區別和聯繫,對準確領會題意,圓滿解答問題至關重要。茲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1、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表達方式是指詩詞作者運用何種語言方式表情達意,一般而言,表達方式主要有五種,即記敘、議論、說明、抒情和描寫。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其中描寫、抒情考查的較多。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表達效果指的是使用某種手法或技巧的作用或好處。

例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第15題。

題 李 凝 幽 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1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但由於注重煉字,故讀來回味無窮。

(1998年全國卷)

根據詩句賞析的有關知識,結合本詩語境,不恰當的一項應是C。C項考查的就是表達方式,從全詩來看,中間兩聯是寫景(描寫)並非敘事(記敘),首聯只是描寫幽居的環境,是寫景而非抒情,尾聯才表達了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抒情)。

例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2005年重慶卷)

問句中的"寫法"實際上指的就是表達方式,只要看出這一點,答案就很容易得出:前三句敘事抒情,後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含蓄無限。

區分表達方式並不難,記敘主要敘述事情過程,重在"事",如白居易的《賣炭翁》;議論意在闡述道理,重在"理",如趙翼的《論詩》;抒情則是抒發思想感情,重在"情",如陸游的《釵頭鳳》;描寫主要是描繪自然景色,重在"景",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

對錶達效果的考查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修辭效果概述的考查。如2005年湖北卷第16題(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同年的上海卷第15題:"以下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長如白練飛)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___"。

這種考題主要包含兩個點,一是需要說出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並對該修辭格本身特點和上下語境的結構關聯做一說明;二是要說出該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並結合具體語境內容加以概述。以上兩方面,前者是從形式(結構)上著手,後者是從內容(內涵)上簡述。明白了這些,這類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如上述上海卷的參考答案為:飛流直下三千尺:用誇張的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千古長如白練飛: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

另一種指的是對煉字效果的考查。就是考查學生品味揣摩那些運用得精彩傳神之字的功力,讓其能較準確地概括出煉字"精"在何處,"妙"在哪裡?如2004年浙江卷第16題(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6年廣東卷第13題⑵:"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等;2007年廣東卷第10題(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2008年天津卷第16題(1):簡析"遍"字在頷聯中的表達效果;同年上海卷第16題:聯繫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安徽卷第12題(2):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2009年四川卷第12題(1):請談談這首詩前兩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達效果等等。

煉字效果的題型,常令考生要麼無法下手,要麼不得其要,究其因,是由於學生對煉字的內涵沒有搞清。古詩詞中的煉字,不只是煉意,同時也是煉景,煉情。煉意重在體現言簡意豐,煉景側重生動形象,煉情則突出作者主觀情思。明白這些特點後,對煉字效果的表述,就有了方向。一般來說,首先明瞭該字的本義,其次析出其語境義,然後聯繫全詩,對其效果作用加以概述即可。

如上述安徽卷的答案為:①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徵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託物而言志。③偶爾存留的孤山與沒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其中①側重於煉景,②明顯是煉情,③則體現了煉意。

2、表現手法之種種:

表現手法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包括多種內容,和詩詞的多種表達技巧有關聯。

例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2)"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                 (2008年山東卷)

回答此類題,首先找出詩歌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然後針對詩句分析。具體而言,指出用了什麼方法;然後聯繫詩句闡釋如何用、為何用此方法,最後寫出該手法怎樣表現人物的感情變化。

參考答案:第1問: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動作描寫也可)。第2問,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

這道題裡,表現手法指的是詩詞的描寫方式,也就是表達方式之一。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例7.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第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

(2009年安徽卷)

解答這個題,有兩點要注意,既要寫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還要關注"簡要分析"。本詞較為明顯的手法,有抒情有描寫還有修辭。綜合看,在全詞起主導作用的是修辭手法----對比,上下闕中均是"世人"與"作者"形成鮮明反差:其中上闕是外在的對比,下闕是內在的對比。所謂分析,就是簡要地寫出:怎樣用的該手法,即說清是誰和誰對比以及比什麼。

參考答案: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這道題裡,表現手法又指的是修辭手法。

例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於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7、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2008年福建卷)

乍看此題,讓人摸不著頭腦,加上受老杜"沉鬱頓挫"一貫詩風的影響,極易造成"誤讀",而結合註釋、詩題(漫興)及詩歌具體內容等,就似乎能看出作者景中含情、敘中有趣的表達特點。至此,就可歸納出答案:這首詩景中含情,從描寫燕子入手,既凸現出燕子的可愛,對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暱;從中也折射出作者生活相對安定,心境也較閒適之情。

這道題裡,表現手法又與"情""景"關聯。

綜上所述,詩詞的"表現手法",不是一個單一固定的術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情景關係等等都可以納入其範疇。這就提醒我們,面對這類題型時,須依具體詩意,逐一排查,對號入座,斟酌賞析。一般而言,思路應該是,首先看有無修辭手法,如有,就從修辭運用、效果等角度入手;如無,則從表達方式考慮,結合記、議、抒、描以及作者思想情感來賞析等等即可。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最貼近詩詞本質的兩個術語,古人云,"詩歌不過情景二端",而它們都與寫景等有關,但不少學生總是對二者關係難以理清,進而導致對相關試題解答"失誤"。

所謂意象,是"意+象",即浸透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客觀物象包含人象、景象和物象。

所謂意境,是"意+境",即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融合創造出來的藝術境界。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繫,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所以,可以說,意境是意象的組合體

例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題。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8.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句從水中月影寫起,描寫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與"江清月近人"這句詩異曲同工。

B.第三句寫白鷺屈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上,意境安謐、和平。

C.二、四兩句分寫了江風吹打桅燈、大魚躍出水面的"動",與一、三兩句的"靜"對比鮮明。

D.全詩通過寫夜泊時的所見所聞,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

9.這首詩的四句分別寫了月、燈、鷺、魚四景,四景又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詩中與這種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門徑俯清溪,茅簷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

  C.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D.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999年全國卷)

這首詩通過江中月影、月下燈光、聯拳靜憩的白鷺,躍出水面撥剌有聲的魚兒四個意象,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描繪了一個寧靜、安謐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 全詩重在寫靜,第四句更是以動襯靜,所以第8題中C錯。

第9題中A項中的後兩句,B項的第三句都不能看作是意象,C項雖然句句寫景,但所寫景不是"聚焦"於一點,對象呈現不是唯一,因而四景不是統一的意境,只有D項句句寫景,句句扣"獨",凸顯了漁翁既超塵絕俗、悠然自得,又特立獨行,凌寒傲雪的獨特形象。所以答案為D。

例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衝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004年廣東卷)

此題主要考查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抓住詩歌中的四個主要意象的畫面特點,並將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概述出來即可。

參考答案:"片雲"、"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雲"飄零,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孤月"高懸,畫面意境淒涼,流露出作者孤獨、煩悶;"落日"比喻黃昏暮年,"秋風"為眼前實景,與"落日"相對。兩聯情景交融,營造出一種天高道遠、孤月冷照的冷清意境。

例11.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遊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                    (2005年浙江卷)

此題考查的是對意象的認知,根據兩詩的共同點,很容易得出答案:傍晚 西風

例13.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自號石湖居士。

(1)這首詩描繪了一副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2009年全國I卷)

該題第1問考的是對全詩四句組合的概括,既然是概括,就要抓特點抓特徵。即寫出了江南水鄉的清幽恬靜的畫面。第2問須一一找出詩中的意象,關鍵要找全,不要遺漏: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總之,解答有關意象、意境的問題,在明瞭二者的區別和聯繫的前提下,須首先能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其次要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再次是能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畫面的特點;最後結合相關信息發掘出作者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

高考語文 助你成功----古典詩詞鑑賞易錯題型例析(原創)

(原創)原文首發於《試題與研究》2009年第2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