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與窮人的一場對話,值得深思(深度好文)

有人說"錢不是萬能的",也有人說"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兩句話的意思差不多,但對待金錢的態度確實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有些時候,錢的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尤其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下面有一段窮人與富人的對話:


富人與窮人的一場對話,值得深思(深度好文)


窮人:"老鄰居,你還能認出我來嗎?"

  富人:"在一個四合院裡住了那麼多年,怎麼會認不出來呢?我們還是有感情的。"

  窮人:"這麼晚了,還那麼忙,看來你們富人也不容易。什麼都有了,還那麼拼命。"

  富人:"人只要活著,就很難說什麼都有了。你覺得現在你最缺什麼?"

  窮人:"我當然最缺錢嘍。無錢萬事休。"

  富人:"這是事實,但是這只是結果,其實還有更內在的因素。"

  窮人:"你是想說,人窮志短吧。可是窮人怎麼能不志短呢?對於等米下鍋的人來說,還有什麼志氣可言呢?人窮就必然受限制,迫於生機,很多時候只能妥協,這一妥協必然要放下很多東西。"

  富人:"你說的只是客觀因素,窮人被一些不具備的客觀條件所限制。而一些主觀因素,完全在於窮人自己。比如,許多窮人是安貧樂道的。他們認為,人生由命,富貴在天。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註定的。"

  窮人:"這有什麼錯?人們不是常常說,人要知足常樂嗎?"

  富人:"我個人認為,需要知足的是富人,說得誇張一點,它只適合富人,不適合窮人。這些告誡對於富人而言是有利的,如果你拿這些話來告誡窮人那就錯了。"

  窮人:"看來,我們是被一些傳統的觀念誤導了。"

  富人:"是的,宿命論和知足常樂是滋生安貧樂道思想的土壤。在一些偏遠山區,一些人的貧困程度令人驚訝,但他們習以為常,為什麼?因為他們麻木了。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扶持他們發展生產的資金拿去買酒喝,這是人窮志短的典型表現。"

  窮人:"經你這麼一說還挺有理,為什麼人一陷入真實的生活中,這些道理就感覺不到了呢?"

  富人:"這是自我麻醉的結果。開始的時候,窮人不是沒有志向,但是因為自我麻醉,他們沒有傾聽它的聲音,如果它潛伏在窮人身上多年之後一直沒有得到鼓勵,那麼,這種志向就會逐漸停止萌動,最後趨於退化而消失。"

  窮人:"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富人:"窮對每一個人來說,無疑都是一種人生逆境,但如果一味逃避,逆境就是絕境!窮人要勇敢地去面對,窮則思變,自強不息,使不利因素轉化為致富的契機。只有自強不息的人,才有機會翻身,才會有更寬闊的人生道路。"

  對話結束後,窮人感覺到自己輕鬆了好多。


富人與窮人的一場對話,值得深思(深度好文)


錢的多寡決定了人的窮富,也就有了窮人與富人之分。"只要天上有太陽,天下就會有窮人和富人。"先不說這句話的對錯,但至少影射出了一個道理:絕對平等是不存在的。這當然不會讓人絕望,因為窮富是相對的,窮富是轉化的。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社會總能在不斷地變化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今天的富人有可能會淪為明天的窮人,今天的窮人不是沒有希望成為明天的富人。因為資本的規律作用,後者實現起來要難得多,但並不代表沒有可能,從某種角度來說,富人也是從窮人堆裡鑽出來的。另外,窮富的定位因為對比群體的不同而變化著。比如,你有十萬元,在乞丐面前,你絕對是個富人,但在比爾·蓋茨面前,你絕對又是一個窮人。社會在進步,富有富的新意,窮有窮的新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