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大家好,我是善文忠,繼續咱們的佛教史,歡迎您點擊訂閱、關注、留言和轉發,萬分感謝!

《那先比丘經》裡一些代表性的問題基本上說完了。國王和那先聊得很盡興。

彌蘭陀拜師和皈依


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天色已晚,那先說:你問我的問題也已經一一解答了,我得回去了。米蘭德馬上命人準備好火把,送那先回去,囑咐手下人,你們侍奉那先比丘,要像侍奉我一樣的恭敬和細緻。

然後他整了整衣冠,鄭重的對那先說:尊敬的那先比丘,如果您能成為我的老師,作為弟子的我,應該很快就能證得大道了。我現在就像一個被關在黃金籠子裡面的獅子一樣,雖然在宮中錦衣玉食,但是並不開心,常常有掙脫牢籠,解脫離去的想法。我不想做這個國王,想跟您學佛陀的正法,您能答應嗎?

對於國王的這個問題,那先是如何回答的,在《那先比丘經》裡沒有說。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國王最後還是皈依了佛教。考古中曾經發現過他供奉的舍利壺,還有一些當時的碑文,記載了他和臣子向寺院供養石柱、水池以及其他一些物品。因此米蘭德也成為了一位皈依佛教的希臘君主,也是唯一一位在佛經中出現的希臘國王。

如果從軍事上說,米蘭德戰功赫赫,開疆拓土,印度人是打不過他,從思想上,卻被浩瀚淵博的佛教思想所傾倒。人就是這樣,可能在戰場上,你把我征服了,但是在思想上我卻把你折服了。一面是征服,一面是折服。如果讓您選,您選擇什麼呢?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寧願選折服,而不是征服。這樣世間就能多一點思辨,少一點殺戮。

彌蘭陀的供養


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儘管我們不知道那先是不是答應收國王為徒,但是米蘭德還是表現出了對那先比丘的極大尊敬,他跟那先說:明天你別一個人來,您帶著您身邊的比丘們全都來,所有的飯食我都管了。您和那些比丘們有什麼想要的東西,只要我的王宮裡有的,全都拿走。

那先說:我們這些佛弟子沒什麼慾望,不會從您這裡拿走什麼東西。

米蘭德說:那可不行,我先給您拿幾件衣服當做供養。

米蘭德這次拿出來的衣服可跟一開始給那先的衣服和鞋不一樣了。這件衣服華麗非凡,按照經書中的說法,一件衣服價值就是10萬錢,比今天國際大牌時裝還貴。

那先說:我一個出家人要你這麼貴的衣服幹嘛呀?不要不要!

米蘭德跟他說:您得照顧您的名聲,也得照顧我的名聲。

那天說:您這話什麼意思啊?沒聽懂。

國王講:如果您不收下我這些衣服,外邊的人就會說我特別吝嗇,與此同時,

今天您來為我解答了無數的疑惑,假如您沒有收下我的禮物,不知道的人就會認為您的水平不行,沒能解答我的問題,所以我才不給您好的供養,這樣的話,在外人眼裡你不就成了沒本事的人,我也成了吝嗇鬼了嗎?所以我才說,為了您和我的名聲,你務必得收下我給您的這些供養,你就當是給我積累福報吧!

那先到底收沒收這些貴重的禮物呢?經文中也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可以看出來,米蘭德國王是一個思慮周詳的人,考慮問題很全面。盡力避免不知內情人的胡猜亂想。總而言之,這場一整天的辯論,可以說是酣暢淋漓,賓主盡歡。

《那先比丘經》說到這裡就算徹底講完了。下面說說對這部經書的一些看法。

對這本經書的意義


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其實這本經書是一本很好的佛教入門書籍。第一,它的篇幅體量不是很大,讀起來不像那些大部頭的經典費勁。

第二它採用問答的方式,突出了知識點,有點兒象碎片化閱讀,比較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

第三點很重要的是,在闡述佛教義理的時候,用了大量的譬喻。看過前面幾篇文章的朋友們肯定都有體會,那先用了大量的譬喻手法來幫助國王理解。同時咱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便利。這種廣泛運用譬喻的手法,對於後世僧團中的譬喻師這個群體,起到了重要的啟發和示範作用。而且除了上面說的這三個特色之外,那先比丘經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多現實的指導意義。

這本經書的現實指導意義


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首先,生活在今天的人普遍都覺得壓力很大,工作、生活、健康、家庭以及方方面面的事務,都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大家會覺得煩,覺得鬱悶。這本經書中了,就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排除煩惱的方法,一心,(在前面講過,大家可以翻看前面的文章)其實所謂一心,就是要改變自己的主觀意識畢竟客觀世界太大了,紛繁複雜,是不會按照我們的心意來發展的,要想一上來就改造他,好像不太現實,但是主觀意識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想要做成一點兒事兒,就需要收斂心意,排除各種干擾,讓自己的精力專注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類事情上來,這樣才有可能取得人生的精進和現實的成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在你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裡邊其實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煩心事兒,就不那麼愁了,而且每一點成果的取得,都會帶給你不同體量的快樂,這些快樂的累積是改變你總體心情的重要手段。最關鍵的是這種排除煩惱的辦法,不是讓你逃避煩惱。如果只是不想那些煩心事了,刷會兒手機或者出去旅行一趟。可以讓你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時間內忘記那些煩心事兒,但是你總得迴歸現實世界吧,等你玩一圈回來之後,錢是花了好幾萬,但是當初的那些讓你鬱悶的問題,一個都沒解決呀!你照樣得面對啊!要說逃避,其實你能逃到哪裡去呢?

但是一心是一種積極的排除煩惱的辦法。通過不斷的成長,進而提升格局和成就,當你實現了個人的升級之後,自然就會發現,原來的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事情就會少很多,當然還會面臨新的挑戰,但是你的信心和實力已經變得更強了。此時的你畢竟跟當初的你已經不一樣了。

其次,那先比丘經裡邊講了很多跟因果有關的事情,這個因果對於每個“小我”而言,是有效的,對於人群乃至人類這個“大我“來說,同樣有效,因為一代一代的人是連續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這一代要承受上一代人所帶來的因果,而我們所做的事情引發的因果,也會讓我們的後代兒孫去承受

幾百年來,隨著三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人類文明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天普通人所能享受的物質生活,比起過去的國王皇帝,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這就是善因得出的善果,但是今天困擾大家的生態環境問題,精神世界的空虛問題,乃至道德滑坡的問題,也是過去的前輩們留給我們的惡果。

好的享受了,壞的也得揹著,我們該怎麼辦呢?只有在管好自己的同時,積極的去影響和改變群體的行為,從身邊的家人、同事開始,進而去覆蓋更多的人。個人有了錢,有了地位,是不是要去儘可能的幫助更多的人呢?一個企業獲得了成功,是不是要更多的參與社會的福利和公益事業呢?一個國家實現了崛起,是不是要承擔更多的國際合作和人道主義義務呢?別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讓你花錢花時間,而且看不到直接利益,這些都是在種善因,個人種善因個人得善果,企業種善因企業得善果,國家種善因,國家得善果。

所謂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多種善因少種惡因的過程,至於我們是不是能夠直接享受到那些善果,不重要。就算我們自己沒享受到,子孫後代也會享受到的,肥水也沒流到外人田,就當給兒孫積德了吧。只有廣種善因才能喜結良緣。(喜結良緣啊不是專指男女結婚的,它的內涵跟佛教有挺大關係的)。

這本經對於個人人生的指導意義


多親近充滿正能量的佛教徒居士和陽光燦爛的人,積極改變人生114

可能有人說了,你說的我都懂,但是實踐起來好難啊!我惰性大,做事都是三分鐘熱度,沒長性,那怎麼辦呢?大家還記得在《如何修行佛法?如何遠離五惡?怎麼誠信正法來最終證果呢?108》裡,曾經講過一個可以把渾濁的水變得清澈的寶珠嗎?這顆能淨水的寶珠在《那先比丘經》裡的本意,其實是闡述了一個佛教徒的人格價值的問題。

佛弟子得度生死的虔誠道心,看作是可以讓濁水變清的清水珠,它們可以使人退卻諸惡,誠心向善,心靈澄明,如此一來,高尚的佛弟子就猶如世俗人的領頭羊或人生嚮導,他們用自己崇高的人格,豐富的學識和踏實的實踐,來幫助普通人從塵世的煩惱中解脫出來,重建社會的道德大廈。

所以我們可以尋找和發現身邊的這些帶有清水珠性質的出家師父,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多多跟他們親近,向他們學習,所謂鳥隨鸞鳳飛自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跟他們相處久了自然可以改變自身的惰性,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昂揚進取。

其實哪怕你說我不認識這樣的佛弟子,甚至說我不信佛,那也不要緊,

多多的跟那些陽光積極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學習和效仿他們做人做事的方法,同樣可以改變自身的能量場,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和變化。這些具有清水珠性質的人,我們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有,不管他是不是佛弟子,以他為榜樣來調整自己,終歸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我個人從中學到了比較重要的兩點就是:不和不對等的人辯論,要和積極的人相處

咱們下期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