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同意
“南京六部”也是有工作的,並不是閒差!
明朝在封建社會算是個特例,在南京和北京擁有兩套中央班底。南京的那套中央班底是朱元璋設立的,本來也是唯一一套。後來,朱棣遷都北京之時,為了減輕阻力,在北京建立中央班底的同時,也給南京留了一套。
按理說,全國所有政務,都有北京的六部決策和執行。其實,南京六部級別和北京六部一樣。南京六部也有自己的直屬片區---南直隸,以及附近的部分江南省份也歸南京六部管理。
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
朱元璋建國時,將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等14個府級單位(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劃分為“直隸”,直接歸中央六部管理。
朱棣遷都北京時,又把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轄府和州直隸州(現在的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也直隸中央六部,遂稱北直隸,和南直隸對應。
南直隸在遷都之後,依然保留下來,給南京六部當做轄區。
南京兵部,管理南直隸轄區的兵權,有49個衛所。
南京刑部,管理南直隸轄區的刑名案件。
南京吏部,管理南直隸轄區的官員京察考功,權力比北京吏部小很多。
南京工部,管理南直隸轄區的營造工程事項。
南京戶部,權力大一些,南直隸和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都歸他管理。還有全國的漕運和鹽引,也歸他。
南京禮部,唯一一個清閒衙門。因為,皇帝在北京,禮儀祭祀等事務也在北京辦,這個部門基本上沒業務。
由上可以看出,南京兵部和戶部的權利相對大點。其他四部之中,禮部最差。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的南京,自遷都北平後,明朝很多皇帝一輩子也沒去過,卻還保持這六部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來是明朝儲君的實習基地;皇帝的退路。因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備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徹底成了一個養老機構和權鬥失敗人員流放處。
當初朱棣遷都北京,至於南京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實際上還是做了非常深入考慮的。
當初為了籌劃遷都北京,花了十幾年的時候。大量的工作,實際上還是要靠南京的中樞機構來運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國政的主導,朱高熾監國,大部分時間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內閣、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過程中,為了按部就班,不出亂子。他並沒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採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斷轉移功能,然後逐步弱化,最終轉移。最後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後,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禮、刑、工三部。所以職能的弱化導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虛設。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他當時面臨的形勢的確比較艱難,所以他必須備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復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並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熾把南京變成了儲君的實習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萬一在北平幹不下去,哪怕自己一個人到南京,立馬能投入工作。
從南京六部的權責,就可以看出這個動機。
更關鍵的是南京六部雖然總體權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隸(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都歸南京戶部管理。
所以整個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稅收,最掙錢的買賣,以及北京的口糧運送這些活都是南京戶部經手。你還能小看南京戶部麼?
南京地區49個衛,都直接歸南京兵部尚書管。北京兵部尚書都沒這個權限。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樣,只管自己治下的一畝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為它有監督南京戶部的職責。南京戶部的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的。南京戶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門的便是南京禮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沒必要設禮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禮部,其實意義更非凡。因為禮部尚書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閣為宰的必經之路。所以南京禮部原來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朝廷培養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從朱瞻基以後,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實習了。而南京六部的獨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過南京守備、守備太監來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後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員的養老部門了,比如像海瑞這種官員,殺又不能殺,讓他在朝廷裡,又雞犬不寧,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穩到老。
崇禎當年幾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則或許還能有另一個說法。
炒米視角
明朝從永樂朝開始,一直到崇禎皇帝上吊為止,一直存在著兩套中央機構,一套在南京而另一套在北京。這實際上是歷史遺留因素,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時,將國都定在南京,朱元璋和朱允炆兩朝都以南京為首都。朱棣靖難成功後,出於政治和軍事原因考慮,將都城遷到了自己就藩的地點北京。
自此,南京和北京同為明朝的都城,再加上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明朝一共有三個都城。但鳳陽由於經濟原因,難以真正承擔起首都的功能,因此在鳳陽並沒有設置中央機構而僅僅設立總督進行駐守,而鳳陽的主要功能則是供奉朱元璋的父祖。因為南京本身就設立有六部和督察院,因而在朱棣遷都之後,南京的這些機構並沒有被撤銷,而是一直保留下去,按理來講太子應當留在南京駐守,明宣宗朱瞻基還是太子之時便留守南京。
南京雖然有六部,但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因為按照慣例,南京的機構專門安置被貶謫和即將退休的官員。唯一掌握較大權力的部門是南京的兵部,南京兵部尚書和南京的鎮守太監共同掌握南直隸地區的軍事指揮權。明清易代之際,南明著名抗清人物史可法在明朝時期所擔任的職務便是兵部尚書,因此在弘光皇帝繼位之前,史可法在南京地區的話語權很強。
南京兵部以外,其他五部雖說也掌握一定的權力,但遠不如南京兵部。如南京吏部掌管南京地區的官員考核,南京戶部掌管南京以及江浙,江西等地區的糧稅,南京刑部負責南京地區的重大案件審查,南京工部掌管南京以及周邊省區的工程建設,如運河的修繕等,南京禮部權力更小,因為皇帝一般不到南京去,因而與皇室相關的禮儀等其無法真正掌握。
總而言之,明朝南京的這套班子,權力影響範圍有限。但在明清變革之際,南京健全的部門的確為明朝苟延殘喘提供了幫助。然而,正所謂給機會不中用,南京的中央機構在崇禎皇帝龍馭賓天后,完美地繼承了明朝北京朝廷的最大特點——黨爭,南京儼然成為了東林黨和閹黨的第二戰場,最終,在如火如荼的黨爭中,明朝遺臣們在南京,迎來了清軍的鐵蹄。
庭州行者
明朝在把首都遷到北京之後,並沒有撤回在南京的機構而是留了一套六部在此地。除了六部還有國子監、都察院、翰林院、通政司等機構但不設置按查司、布政司和都指揮司。官員的級別和北京相同,北京部分稱為順天府,南京部分為應天府,合起來稱為二京府。南京六部作為陪都在某種意義上是無法代替的存在。
為什麼明朝皇帝朱棣要遷都至北京?
當年朱棣遷都北京主要是考慮到應對蒙古戰場。元朝滅亡之後,它的後世子孫經常侵擾北方邊境,為了維護北方邊疆安全,朱棣決定遷都北京。遷都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朱棣發跡於北京難免有思念之情,離開南京回到熟悉的北京心理上可以得到平衡。戰略意義上北京還處於西北、中原和東北的樞紐位置,地位重要。
但是因為北京距離蒙古太近,一旦戰況不利就可退守南京。南京現有的六部就可以發揮作用。後來,蒙古危機逐漸解除,自然而然就沒有遷回南京的念頭。最終,南京逐漸變成養老官員和失勢官員的去處,他們有職位卻沒有權利,遠離北京幾乎等同於放逐再無翻身的可能。
為什麼遷都之後還要保留南京六部?
遷都北京後還保留這樣類似京師的中央行政機構原因可能有三點:
一、安撫朝廷老臣,給予一定的地位和官位,讓他們有職位卻沒有權利。
二、明朝時,南方每年進貢全國四分之三的錢糧是極為富庶之地,需要加強管理防止動亂。
三、上文提到的北方戰事,需預留一套六部以備不時之需。
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相比都有哪些權利?
南直隸地區權力的核心是南京。南直隸地區總共管理三個直隸州和十五個府相當於管理當今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蘇省。
這片地區位處江南是朝廷的經濟、文化中心。如果丟棄這裡就相當於放棄朝廷賴以支撐的經濟命脈,即使遷都北京也不能承受如此大的損失。因此,南京六部最大的職責就是坐鎮江南,此外還有徵收轄內諸省的稅糧,負責漕運,全國上下鹽引勘合。每件都事關重大,顯而易見,南京六部的權利很大。
南京的六部中吏部、兵部和刑部都有北京六部無法干涉的權利。各部門具體權利如下:
吏部:南京地區相隔六年就會舉辦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權利就把控在南京吏部手上。
兵部:南京地區設立有四十九個衛所,直屬於南京兵部管理。南京兵部尚書一般都有“參贊機務”的頭銜,同南京守備和鎮守太監管理南京的所有事物。
刑部:南京地區旳公侯伯府、諸司和刑名司法均屬於都察院和南京刑部管轄。
工部:南京的工部和中央的工部功能相似,只是管理的部分僅限於南京和附近省份。除此之外,南京工部也負責南方的稅收。印鹽勘合的銅板也需要南京工部進行製造。
禮部:南京禮部是唯一一個比較空閒的部門了。禮儀祭祀等活動都集中在北京舉辦,皇帝也在北京,基本沒有太大的事。但歷朝內閣宰輔都勝任過南京禮部尚書的職位,所以南京吏部也是朝廷的人才庫。
從另一方面考慮南京六部:制度不完善,導致後患無窮
雖然出於好意建立南京六部但它也完美繼承了明朝的種種弊端,比如黨派爭鬥。
崇禎皇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三個兒子不知去向,不得已從近親中尋找繼承人,按道理應是朱由菘作為堂兄弟繼承皇位。但南京的東林黨就不樂意了,東林黨以嫡長子制度支持崇禎皇帝的父親,導致此事不了了之了。
朱由菘雖然最終得到武將支持繼承皇位,卻又造成了其它問題。一個是明末的黨爭,另一個是尋求武將的庇護導致軍閥化嚴重使軍隊不受控制。
除此之外,南京部門還需要給北京的官員發工資。當時雖然遷都北京,官員俸祿還和以前一樣是從南京領取。於是出現一種很複雜的情況:北京的官員在北京安家卻要到南京領取俸祿。其中原由還是漕運運力不足導致的,漕運只能勉強維持軍隊和國家的需要,普通官員只能自己出主意。
問題是南京和北京之間路途漫漫,運送糧食不僅費時費力還費錢,最後到手裡沒剩多少,這也是當時官員比較貧窮的原因。
結語:
雙京制的實施雖然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弊端,最終將明朝推向滅亡。這種制度不僅體現了明朝的弊端,也顯示出了封建社會的侷限性。
汗青正浩
對於明朝在南京的那套班子還真不能看得太簡單,“吏隱”也好,“蒔花尚書”也罷,那只是對比北京官員來說,事實上南京這套班子手裡的權利不小,部分官員甚至可以直接和北京分庭禮抗。
明朝兩京制的坎坷實驗
現代人看明朝兩京制存在一個誤區,認為這玩意是朱棣遷都的副產品,主要是妥協出來的。事實上朱元璋早就做過實驗了,他很早就把開封定為北京,試圖建立一種軍政分離的體系。但是因為開封屬於四面受敵的地形,明朝邊境又大範圍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棄這次實驗。
之後明太祖一直在尋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標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隨著朱標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對朱允炆的培養上,這個兩京制實驗再次擱淺。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樞體系一方面是為了遷都過程不出亂子,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延續朱元璋的制度實驗。而且兩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創,周、漢、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於設兩套班子而已。
朱棣死後仁宗繼位,他不太喜歡北方首都,動過回南京的念頭,所以仁宗強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減的官員再次補充完整,還讓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鎮,至此明朝南北兩京兩套完整班子才徹底形成。
但是這形成的只是框架,裡面的詳細內容明朝且折騰了好多年,光一個北京的六部尚書腦袋頂上有沒有“行在”兩個字就折騰到正統六年。幾個皇帝去了加,加了在去,玩的不亦樂乎,官員們只能全程懵逼的看著。
好在到了明英宗這裡北京做為政治核心、南京做為陪都算是徹底定下來了,之後再折騰就都是小打小鬧,不牽涉國體。那麼南京這套六部班子具體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麼呢?又為什麼最終它沒有發揮出備用中樞的作用,被清朝彈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職責
總體上說南京六部的編制還是小於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個尚書配左右兩個侍郎,屬於一正兩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個尚書配一個右侍郎,總體人數比北京少很多。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為長,權利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確實不如北京,它能夠考核的官員範圍很小,只有南直隸一地。不過這不能說他們沒有權利,這幫大爺的考核權是完全獨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南京戶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實戶部最大,最初他們掌管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福建、山西、陝西、雲南共九個地區錢稅轉運。後來被革除了山西、陝西、廣西、雲南四地,但仍掌握整個南中國的錢糧調運,沒有他們支持,明朝根本別想打規模較大的戰爭。
南京禮部:很多人說南京禮部最廢,但稍微注意點下屬機構不難發現,他們是主管鑄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南京兵部:南直隸49衛一切兵馬操練、禁緝盜賊等工作都由他們負責,不受北吏部任何節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書黃福獲得了參贊機務之權,總管一切留守、防衛大權,連錢糧都可以專撥。
南京刑部:吐槽機覺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廢的,南直隸除了落魄官員,最不缺的就是勳貴,刑部官基本沒啥權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南京工部:在封建時代搞技術的再牛也有限,但是再悲劇也能吃飽飯,南京工部好歹管著整個地區的營繕,還有一個寶源局(鑄錢的)在手裡。
沒啥卵用的備份
從上面的各部職責中不難發現,這個備份其實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隸的政治核心損毀,這邊按道理說可以迅速接管整個南中國的統治,好歹能維持個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歷史顯然沒向這方面發展,南明死得比南宋還悲劇,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其實說來還是明朝自己的問題,承平日久,朝堂越發不重視這套備份系統,直接拿來當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後期南京幾乎成了失意官員的大本營,在東林黨這群嘴炮狂魔到來後更是升級成職業反對派,再次把南北撕裂,兩京制從互為表裡變成互相拆臺,打的頭破血流。
在天啟年間後金崛起,平亂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錢,而相對富庶的南京在這時候喊出了“遼東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棄的口號。兩邊圍繞著遼東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騰到李自成進京都沒弄出結果,兩京制的好處沒享受,弊端倒是徹底暴露了。
崇禎自殺後如果南直隸快速確定新的皇帝,好好經營江南,依賴長江天險也不難苟延殘喘。然而因為黨爭日久,兩邊已經忘記了大敵當前,為了擁立誰再次折騰了個死去活來,最終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鎮武將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從此分裂,武將軍閥化再不可逆轉,它的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也就是說明朝的兩京制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統治龐大的國家。然而最終它成了黨爭的溫床,幾乎直接毀滅了這個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歷史吐槽機
很多人印象中南京六部是閒職,是官員養老之所,其實不然,南京六部有一定的職權,這與朱棣當時保留它們的目的有關。
朱棣在遷都北京之後,同樣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行政機構,不僅有六部,還保留了都察院、翰林院和國子監等機構。北京稱為順天府,南京稱為應天府。
朱棣這樣做有雙重考慮:一是南直隸地區富饒,對明朝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設立南京六部更加方便管理;二是一旦北京有變,南京可以作為遷都之地,因此保留一套行政班子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土木堡之變時,就有官員提議遷都南京。
既然有出於加強南直隸地區管理的目的,那麼南京六部還是有相應的職權,不能平白無故在那放一群人,天天啥也不幹領俸祿吧。
南京六部主要管轄地區就是南直隸地區的十五個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之地,六部權責也有大有小,以戶部和兵部最為重要。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等地的稅糧,這四個地區交的稅收佔了明朝全國的一半左右,因此職責十分重要。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
其中鹽引和勘合分別相當於領鹽的憑證和賣鹽的執照,明朝時鹽政採用“開中法”,商人往邊鎮輸送軍需物,可以得到同等價值的官鹽鹽引。鹽政歷來都受各朝重視,因此南京戶部的職責也很重要。黃冊則是相當於人口戶籍冊,這個活工作量也很大。
南京禮部負責南京地區儀制、祠祭、主客、精膳等事項,日常還有一些鑄印、教坊等小職事。
明朝中後期,南京各部除了戶部和兵部外,基本都變成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員貶謫之所,被派到這幾部的官員,基本上仕途已經到頭,這也是朱棣不曾想到的。
崇禎死的時候,明朝還掌握著南邊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依靠南京的中央機構另立新君,以圖東山再起。可惜明朝的腐朽是從上到下,以南京六部為首的各官員陷入了內鬥,以至於南明不能團結一心,最終被清廷逐個擊破,也讓朱棣的安排竹籃打水一場空。
小熊貓看歷史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都城地位並沒有被撤銷,仍然是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還有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是與北京名義上相同的一套完整官僚體系,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南京六部的日常工作又是什麼呢?聽我來一一解答。
南京六部的工作職能
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下轄十五個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現在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這些地區均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這三司負責的軍政、司法、行政管理權由南京六部負責。
-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各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
- 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軍事守備,南京地區的衛所都歸南京兵部尚書指揮。
-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轄區六年一度的京官考核。
-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轄區軍民的司法刑名。
- 南京工部:負責南京轄區的營造工程,比較清閒。
- 南京禮部:名義上與北京禮部職能相同,但因為皇帝不在南京,所以沒啥事做。
為什麼會有南京六部
這樣做的原因揣測有三:
- 朱棣得位不正,總有些心結,遷都的計劃也阻礙重重,保留“南京”既可以安撫官員的情緒,又可以彰顯自己不違父命的孝道。
- 在南方保留一個“中心”,可以協同管理大明廣闊的疆域,有了南京的存在,可以控制經濟繁榮的南方地區。
- 北京偏北,距離大明的主要敵人太近,居安思危,“南京”的存在可以為大明留條後路,以便於危難之際的休養生息。
二京六部有何不同
北京六部的官員參與國家決策,實職實權,而南京六部多為虛職,尤以工部和禮部最為清閒,一般政鬥失敗的官員,會被調往南京,權力消減、明調實貶。
其實“多京制”在各個歷史時期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實就是中央政府做的權力集群部署,目的是獲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南京六部”可以理解為一個系統備份,只是這個備份一直沒更新,導致後來版本太老,無法還原了。
學霸歷史瞭解一下
明朝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也留了一套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除此之外還有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國子監等,但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
但這種設置又與兩京制不太一樣,因為自遷都之後,除明宣宗朱瞻基曾以儲君的身份在南京呆過一段時間之外,終明朝一代,再也沒有其他皇帝去過南京。
但是,明朝卻一直維持著這樣的設置,這是因為南京六部從某種意義上是不可或缺的,南京作為陪都,其存在更是意義重大的。
首先,南京地處南直隸地區,是南直隸地區的權力核心。而南直隸地區共統轄十五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天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一市,是朝廷的江南富庶之地,是帝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雖然明朝遷都至北京,但如果失去了對江南半壁的控制,明朝廷就失去了賴以支撐其統治的經濟命脈。所以,南京六部最大的職責就是震懾江南,並徵收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和全國的鹽引勘合,可謂事關重大,而這一切都是由南京戶部經管,可見南京戶部權力之大。
第二,南京的兵部、吏部、刑部也有相應的權力,北京的六部無權干涉。南京地區設置有49個衛所,他們直接歸屬南京兵部尚書管轄;南京地區的官員每六年進行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權力掌握在南京吏部手中;南京地區的刑名司法及監察均歸屬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管轄。
基本上唯一沒什麼事做的部門應該就是南京的禮部了,因為皇帝在北京,禮儀祭祀諸事也集中在北京,但由於明朝的內閣宰輔往往曾擔任過南京禮部尚書,所以南京的禮部歷來就是朝廷宰輔人才的儲備庫。
此外,朱棣當年遷都北京,也有應對蒙古戰事的考慮。但北京距離北方草原太近,一旦戰局不利需要退守時,即可徐徐退回南京,南京有現成的備用中樞班底,可以直接起用。
當然,後來隨著蒙古威脅的日益解除,明朝歷代皇帝也就沒有再遷回南京的想法了,所以南京也就逐漸淪為失勢和養老官員的去處了,令其有職無權,保留待遇,遠離權力中心,再無復起之可能性,幾乎等同於放逐。
達摩說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雖然兩京六部名稱相同,都稱吏戶禮兵刑工,但是南京的尚書官品和職權都不和帝都北京的尚書們在同一個檔次.北京六部尚書可以進入內閣,擔當首輔.因此北京六部是帝國的統治中心,而南京六部基本上屬於養老院和發配降官的地方,非常沒有前途,屬於閒職.
這部分人的品位與北京的官員是一樣的,待遇也是一樣的,但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執掌。比如說比較有名的是海瑞,曾任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守仁(王陽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
西城長樂
由來
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武力的方式奪取皇位登基稱帝之後,北京在明代的政治地位就發生了變化。明朝的南京六部和中央六部,這種並列設置在穩定下來之前,其官制是經過了多次演變的:
明成祖擎建北京,設置北京行部;巡狩北京,設置行在六部;定都北京;廢除行部,行在六部去掉“行在”成為正式的“中央六部”,南京六部地位下降(南京官署);明仁宗重議遷都,重置行在六部,此時南京雖為名義上的中央六部,但行在六部在皇帝左右,無異於中央六部;到明英宗時,確立北京為京師,行部廢除。而此時,南京六部與中央六部的並列設置才穩定下來,兩京制也確立了下來。
南京六部
南京六部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同時,南京也和北京一樣,設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只不過南京六部官員要在其稱呼前加上“南京”二字。北京所在為順天府,南京所在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由於北京所屬中央,南京六部的權力雖然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職權。主要是因為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轄十五個府又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之地,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原來三司執行的職權便由南京六部負責,其中又以南京戶部、南京兵部的權力最重:
-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佔了明帝國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明朝從始至終,南京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務,其中只有2年南京戶部不負責這個事務:正德三年,劉瑾變法,由北京戶部負責,“南京引板,俱令銷燬”,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京戶部”,獲得批准。此後一直未變)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存於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總理糧儲。
- 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明史上劉瑾就曾經因為南京刑部尚書吳洪依法斷案不合其意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權力。
- 南京工部:的職責與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轄地區限於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名義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稅權,並非戶部獨有)。
- 南京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
- 南京禮部:沒有太多職權,因為皇帝鮮少來南京,禮儀祭祀活動並不多。
小結
明代以北京和南京為兩京,設立兩京制,是明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南京機構多被認為是閒散機構,實際情況如何我們暫且不論,但是南京兵部在整個國家機構中的地位是尤其重要的,在南京六部中,兵部的權力地位一直都高於其他機構,又與其他機構在不同層面上相互配合,同時又相互牽制,使得中央朝廷能夠更好地掌控南京地區。
按理說,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之後,由於南京六部的存在,明朝的半壁江山還是可以保住的,但是他們卻在內亂之中喪失了先機。所以,只能說當時統治階級由上到下的腐敗已經使得明帝國搖搖欲墜,而作為二重保障的南京六部,本可以力挽狂潮,卻在第一時間發生內亂,東搞西搞,最後不到一年,明就這樣被清給滅了!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