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6億噸,進口食品規模卻突破700億美元,為什麼還要進口?

農村老俗話


我國是糧食的生產大國,而且這兩年由於農業科學技術種植在不斷的推廣當中,也使得我國糧食連續14年穩定增產,而且連續6年超過了6億噸的糧食生產總量。2019年我國的糧食生產總量達到了6.6億噸,這個數據是非常高的。因此也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生產問題,確保了我國消費者生存基本的物質保障。

我國對於世界的糧食安全生產貢獻量是非常大的,我國禁用了全球耕地面積的10%,卻養活了全球1/6的人口。我國的玉米、小麥、水稻、土豆等糧食作物基本上自給率達到了98%。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糧食作物達到了80%左右,這是我國的一個瓶頸產業,因此我國這兩年鼓勵種植戶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主要因為我國的大豆的產量比較低,而且種植成本相對比較高,使得農民不願意種植大豆的主要原因。


對於蔬菜水果方面我國的產量是非常充足的,當然對於一些熱帶水果相對比較少一些。所以這兩年我國與世界60多個國家簽訂了農產品的進口,當然這也包括糧食的進口,糧食每年進口量在1億噸左右,其中大豆佔到了9000萬噸。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糧食儲存量在10億噸左右,市場上出現了糧食供過於求的現象,然而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每年進口額超過了700億美元。下面簡單的列舉幾個原因。

首先,我國的一些糧食並不能夠全部支撐著我國市場的消費量,畢竟我國有14億人口的消費大市場,而且我國的耕地面積是有限的,對於糧食方面是顧此失彼。比如種植玉米和種植大豆的區域是重疊的,多種植玉米就使得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幅度的減少,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必須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因此我國在這兩項方面必須有犧牲一部分來種植,種植另一部分滿足我國國內的消費需求。所以我國基本上選擇了收益比較高的種植玉米,造成了我國大豆必須80%要靠進口。


其次,由於國際關係的影響,禮尚往來是必須的,所以我國在一些條件下不得不進行農產品的交易。我國基本上是糧食的消費大戶,但是我國也是工業生產大國,中國製造已經傳遍了全球,特別對於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覆蓋了,全世界可以說是全球銷量第一的國家。我國要想出口這些電子產品,必須答應人家的一些外貿條件,那麼人家就會向我國農產品作為附加條件,這樣就達成了雙方貿易的往來。所以我國有時也是不得不進口一些農產品的,這叫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第三,我國一些優質品種的農產品,沒有種植的區域,不得不靠進口。比如一些優質的水稻、小麥等在我國種植的成本非常的高,而在外國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機械程度比較高,使得他們的種植成本比較低。所以他們種植的水稻、小麥等糧食價格比較便宜,因此一些糧食加工商直接從外國進口低價的糧食來加工銷售,獲得更高的利潤。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土質的原因、氣候的原因,一些優質的糧食也不能夠在我國種植,必須靠進口來保障市場的消費。
總之,對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就像我們每一個家庭之間的往來是一樣的,也注重禮尚往來的習俗,並不僅僅是因為一頭的買賣,這樣利益單方面的交往是維持不久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這不僅僅是對家與家之間的交往,更是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適應的原則。所以一些事情不要看表面的現象,也要看本質的原因。當然,也有一些糧食我國不得不依靠進口才能夠解決我國消費者的消費問題,畢竟我國的氣候、土地面積等等原因,也決定了我國要解決一些緊缺的農產品必須依靠進口,這其中也包括糧食的進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