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完綿山,我們便夜宿在山下的一家國際大飯店裡。大飯店門口有一個魚塘。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不知水中有魚否,但岸上是有的。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我們在這裡宿營是有道理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家國際飯店,而是因為它就在我們明天要看的王家大院附近。

說從前有一個人叫王實,這個從前的前有多前?前到元代的元仁宗時期,這個元仁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子。元仁宗是接哥哥的班當的皇帝,他剛上臺時候的年號叫皇慶,皇慶頭年是公元1311年。元仁宗是在大都辦公,就是現在的北京。前面說的那個王實皇慶頭年的時候是在太原路生活,就是現在的太原。元仁宗登基的第二年,王實離開太原,不知道他為什麼離開的,按說元仁宗當時並沒有去太原搜刮。王實離開太原之後就往鄉下走,可能是為了躲避官軍。他這就走到靈石縣的一個靜升村,他見村外還有一些荒地可供種粟,便在村裡住了下來。他把那片荒地開墾出來,種的並不是粟,而是豆。至秋豆熟之後,他便把豆做成豆腐,他的豆腐因為用自產的豆,因此香甜,生意便好。王實靠生意漸漸積累下不小的家產,他就搞擴大化,把產品從豆腐擴大到百貨;還擴大家裡人丁。王實的後代繼續搞擴大化,人丁一多,就要擴大家宅;而且可以把賺來的錢用來買官。靜升王家到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做官的做到了二品知府,宅院也擴大到差不多現在的規模,有15萬平方米。

我們來看王家大院是從他最初起家的地方看起,就是下面這個院子,一個很簡單的門樓,他們說這是王實賣豆腐時候的宅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乾隆年間王家鼎盛時期,家裡有人官至二品,還曾把其老父送到宮裡。別誤會,不是送進宮做太監,是送進宮去吃康熙乾隆的千叟宴。乾隆見這王二品如此孝順,便在他家院外敕建了一座孝義牌坊。過去的牌坊相當於現在的表揚信或者勳章,一般都是石頭的,各地都有很多這樣的石牌樓,甚至以“石牌”為地名。普通的牌坊通常是一座欞星門,就是沖天柱的二柱一樓。這座牌坊是四柱三樓正規仿木結構,這樣的牌坊都有敕建的背景。我見過的最高級的牌坊是珠海的梅溪牌坊,雖然也是四柱三樓,卻是前後兩座疊在一起,可以說是八柱三樓。看看這個王家的孝義牌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為什麼把這座牌坊建在這裡?因為這後面是王家宗祠,自從有了這座牌坊,王家宗祠就改稱“孝義祠”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王實牌位在後院樓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前院側殿裡是歷代先人牌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注意這裡所有柱子下面都是一樣的鼓形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過了宗祠,要進入王家大院就必須通過一個地道。出了地道口發現這裡是大成殿,一想也對,要發家肯定要念書;求功名也要先念書;所以要有拜孔聖人的地方。這座文廟的門是在大院外面老宅旁邊,廟內後來逐漸擴大到現在這個樣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下面這是外面文廟的廟門,雖然看上去癟了點,但是有像樣的門樓,門口還修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垂帶踏跺。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轉過文廟才能看見王家大院的大門,原來那些老宅、宗祠和文廟都是院外機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門拱上書“寅賓”,出自《尚書》的堯典,就是堯帝法典“寅賓出日”,“春夏民欲早做,故令民日出而作,是謂寅賓出日”。寅賓就是恭敬導引,就是說進此門時需下馬脫帽,門口有小斯垂手站立兩邊。

大院裡面還有小院。王實往下傳到十七世孫的時候已經到了清嘉靖年間,這時候的主人是王老大王汝聰和王老二王汝成兩人。下面這是五品官王老大的宅院大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個門形制有點像金柱大門,但是帶有門樓,山西把這個門叫做雞頭門,大概是因為那個門樓比院子高出一頭的原因。門框前面有垂花樓,垂花柱之間是木刻門罩,而不是枋替結構。這個門罩上刻的是琴棋書畫,外面牆柱上端有磚雕。

咦!這裡有一隻獅子探頭探腦。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原來是門墩。這個門墩不是方箱或者報鼓那樣的制式門墩,就是民間式樣。下面那個基座不能叫須彌座,只能叫偽座;上面鋪的錦鋪也不是織錦,更像是一條毛毯。基座上坐著的獅子媽媽帶著二隻小崽,前面一隻,後面一隻。王家大院裡有很多這樣的門墩,這種門墩在山西叫做門獅,是把門前鎮妖的獅子和門枕結合在一起的。像這樣工藝精細的石門獅是清代風格。往後面看還可以看見門檻和門扇。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王老二家和王老大家挨著,雖然王老二做了二品官,但是大門不能超過哥哥家,這叫長幼有序。兩個院子前面還有裝飾,有一座影壁,還有一座垂花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進去看看,很規整的山西四合院,高級之處在於正房和東西廂房前面都有簷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主臥之門。很高級,簷下的門罩刻著寶瓶,還刻有裝被子的樟木箱子和盛紅燒肉的簋。門框兩邊的欞花也很高級,關鍵是鏤空木刻的套色門罩、上檻和橫披,那些松柏梅花圖案都吉祥的不得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次臥之門。也很高級,有欞花、有簡單的門罩,門框上還有木刻壽字橫披。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再往裡一進是正廳,大門外面有過門石,正規應該叫“檻外石”,因為門檻裡面還有一塊。這個檻外石上面有一隻鸕鷀和荷葉,象徵“一路連科”。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正廳掛著一塊匾,上寫著“法司馬訓”。法是效法,司馬是北宋司馬光,訓是《司馬氏居家雜儀》。自朱熹將此司馬光家訓收入《朱子家禮》,中國詩書人家便照此辦理,所謂“有家教”說的就是家裡按照司馬家訓教育子女。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司馬家訓裡可能有一條“愛護瓷器”,因此堂中擺著一尊龍耳粉彩瓶。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再往後第三進才是王汝聰的私房,最後面是後罩樓,就是全院的靠山。山西時興住窯洞,即使在平地上也要把臥室蓋成磚窯的模樣。二樓供著祖宗牌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其中一間是小會客室。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還有一間佈置成當年王汝聰娶親時的新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簷廊門罩木刻,很多圖案和花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門上橫披的鏤空木刻,圖案都是有講究的。看看這個:二個老頭上高山,一個牽鹿一個閒,梅花紛紛開眼前,為有暗香報春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不能光是吉利,還要有激勵,看看這個。“精勵”者,精勤奮勉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王家人信佛,隨處都有佛龕。下面這個其實不是佛龕,而是土地龕。每到春天正月初五和秋天十月十五,當家的要到自家地裡取一捧土回來,放在土地龕的祭祀臺上,燒上香,擺上供品,然後拜三拜。第二天早上再把這捧土送回原處。春天拜土地是求風調雨順,秋天拜土地是感恩。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個應該也是佛龕,我倒寧願說它是影壁。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石刻也很有意思,就說那些柱礎,那都各式各樣。剛才在王家宗祠看見的就是普通鼓形柱礎,再看看這個鼓,有云紋淺浮雕。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花瓶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燈籠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雲龍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個高級,須彌座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三羊開泰須彌座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個更出奇,小獅子柱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組合式柱礎,下面是須彌座,上面是四隻獅子馱著一面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上面這些都是王老大和王老二的宅院,是王家大院的東半邊,也叫高家崖城堡。王家大院東西兩邊的中間有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過了橋可以走大門進入西半邊,也叫紅門堡。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大門上寫著“恆貞”,出自易經恆卦:“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就是要有恆心才能獲得亨通。城門之上有門樓,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簷廊。這個屋頂正脊上是正規的鴟吻,沒有脊獸。

城門對面是王家大院最高規格的八字影壁。中間是一幅磚雕圖畫,圖畫中上面的樹上有一隻猴子正在把大印掛在樹枝上,代表封侯掛印;下面是嘴裡銜著靈芝的兩隻鹿,代表路路暢通。兩側各有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家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城牆角上居然有角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城門內有樓梯磴,順著上去就可以“我坐在城樓觀山景”。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城樓廊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看看城牆上的角樓,這個是十字歇山頂,常用在方形樓臺亭閣上,正脊上不是鴟吻,而是龍首。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站在城樓上可以看見城裡貫穿南北的中央大街。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參差起伏的屋頂們。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好大一棵皂角樹,全家的肥皂。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裡還有一艘帶花鑄鐵浴缸,說明王家的衛生事業也是蒸蒸日上的。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下面這個紅門堡的大宅是十八世孫王德純家,樸素了很多,光面的、沒有簷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二十世孫王飲讓宅院,如意門上加一個垂花門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筆直的中央大街。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王家專用水井,井口上蓋一座亭子,掛一塊匾叫“龍澤”,說明汲上來的是龍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還有一些宅院正在修繕。下面這是正在重修的存禮堂。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二:王家大院


這大門頗有三間一啟王府大門的做派,大門橫披上寫著“清芬”。清:清澈;芬:芬芳;比喻高潔的德行。晉代陸機有“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山西民居建築叫晉派,像皖南徽派一樣有名,在這個王家大院看到的是晉派豪宅風格,很開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