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我是旅圖君,筆耕不輟,只為講述旅途中更精彩的故事!

不可複製的袁家村

說起鄉村旅遊,可能最出名的還數陝西的袁家村了,這是一個神奇的村子,它的人口並不多,只有286人,但是它的能力可不小,一個村子就能帶動周邊十餘村致富,而且這個存在日最高接待遊客數量高達18萬人,一年的遊客超過了百萬,這個村子的收入一年過億。

但這並不是袁家村最厲害的,它的厲害之處還在於,有很多村子在模仿學習它,而最終卻並沒有像它一樣獲得成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陝西有一定規模的類似袁家村的鄉村旅遊已經有數百家,可事實上,這些鄉村旅遊經營的並不樂觀,不少這樣的民俗村已經是門可羅雀,甚至有的處於關門或者半關門狀態。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這些村子最終沒能成為第二個袁家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容的大同小異,甚至雷同。盲目跟風複製,造成的千篇一律,在同一片故土打造如此眾多且雷同的民俗村,衰落也僅僅是時間而已。唯獨不同的還是袁家村,它不僅變得越來越有味道、越來越豐富。它在逐漸流逝的歲月裡,慢慢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小鎮。關中風情,只是它的建築和地域風格,如果沒有其他東西,比如內涵、文化、趣味,它也很難走遠。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由陝西的袁家村在青海平安打造的“袁家村”,也許我們能從這裡面找到一些它經久不衰的答案。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初識平安區的袁家村

知道平安縣有個袁家村,都是去年的事了,可總是種種原因,未能去哪裡看看。終於等到5月,天氣也逐漸好起來了,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週末,陪著父母,帶著妻兒,一起來到了海東市平安區的袁家村,看看這個青海的“網紅”之地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體驗。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因為車開得比較慢,加上我們出發也比較晚了,所以到了袁家村的時候,都已經快到中午了。因為是週末,這裡人很多,但據有些朋友講,小長假的時候,這裡才是真正的人山人海。走到袁家村,看到了這樣一口大鐘,據說這叫平安鍾,敲一敲代表一生平安,挺好的寓意。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在袁家村,我第一次看到了羊拉車,以前見過牛拉車、馬拉車、驢拉車,卻第一次看到讓一隻羊來拉車。從我個人角度上來講,我真的是反對這樣的做法,如果真的需要,我覺得讓小孩子坐一下也就可以了,可大人坐上去,對一隻羊來講,是不是有點殘忍呢?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青海氣息的大門,包括旁邊的土牆,也做得極為富有青海河湟特色。因為這個袁家村的定位就是體現青海河湟文化,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確實還是很到位的,雖然所有建築都是新修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已經很難看見真正保存著的老建築了,所以這裡雖然是新修的,但人氣還可以。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這些招牌是讓我覺得最為困惑的一點,因為打出的招牌和下面賣的東西完全就不一樣,這個地方賣的東西絕大部分都是各種美食,而上面的招牌卻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為了仿古,刻意做成這樣,真的有點沒必要,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覺得造型可以仿古,打自己招牌就行啊。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袁家村的遊人還是挺多的,其實不難理解為何這裡人比較多,因為在整個西寧周邊,還沒有一個像袁家村這樣既有古味又能體現河湟文化,同時還又能集中這麼多小吃的民俗村,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修的,但還是忍不住要來看看的重要原因。

袁家村,濃縮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館

在我眼中,袁家村可以說是一個濃縮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館,這裡不僅有很多青海當地的特色美食,比如青海的手抓羊肉、特色熬飯、牛羊雜碎湯、青海釀皮兒、青海土火鍋、酥油糌粑等傳統美食,還有很多青海老手法的特色工藝,以及一些青海特色文化的展示活動,從這一點上來看,還真是用了心。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除了展現河湟文化,袁家村內對藏區文化也有很多體現,無論是建築還是美食,都能讓人感受到高原上藏族同胞的獨特。這是一幢正在修建的富有藏族特色的樓房,這種樓房在西寧周邊是幾乎看不到了,只有深入到藏區腹地才能看到。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在青海,一說到醋,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青海湟源的陳醋。確實,青海湟源地區很早就有了釀醋的歷史,直至今日,青海湟源的醋味道還是很不錯的。袁家村就把這一特色也納入到了景區之內,入鄉隨俗,這一點我覺得做的非常好。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青海河湟地區的美食中,“青海老八盤”可是最具分量的,但是在西寧,真正能將老八盤做出名聲的飯館,沒有幾家了。隨著川菜、湘菜、粵菜及清真菜的發展,這種菜系被進一步打壓,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正宗的老八盤了,估計現在也只有在農村自家辦的宴席上,看能領略到老八盤的風采。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青海人愛吃麵,青海的麵食也有很多種做法,其中最為出彩的還是青海的“尕面片”,當然現在隨著人們的需求,麵食的製作方式也是越老越多,從白麵到了青稞面,再到蕎麥麵、豆麵,青海人總能做出各式各樣令人垂涎的美食。這是袁家村晾曬的麵條,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見這種曬法,畢竟在青海曬麵條還是挺稀罕的。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茶在青海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老一輩青海人愛喝茯茶,在青海把這種加了茯茶、鹽、花椒、堇蓋等多原料熬製出來的茶叫做熬差。因為青海是個無肉不歡的地方,喝這種茶能很好有幫助消化,夏天也比較解渴,經常有“茶無鹽水一般”的說法。看看袁家村一家茶社門前的茶具,讓我想起了老舍先生的《茶館》,在這裡喝喝茶,聽聽小曲,也是非常愜意的。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走進這家茶館,還有真不少人喝茶。中間有藝人在唱青海本地的小曲,這種小曲在真個河湟地區還是很受歡迎的,但是現在年輕人會唱的越來越少了。就跟花兒一樣,像我就已經不怎麼會唱了,這種文化的流失卻是讓人感到可惜。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在這裡,我還看到了一家主營辣子的店鋪,青海產辣椒最出名的地方應該是循化和樂都,循化的辣椒做辣醬是很棒的的,基本上就是圖上這種,而樂都的綠辣子炒菜更香,尤其是辣子炒肉,十分美味。但這幾年,像貴德、湟中的辣椒也是非常好的,對於愛吃辣椒的人來說,有口福了。


它是一座河湟民俗博物館,也是吃貨的天堂,離西寧才40來公里

在袁家村吃了一頓午飯,味道還可以,畢竟是景點,有些還能理解。價格也比市裡要稍貴,也在承受範圍之內吧。對於這個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個人覺得去轉一轉也是可以的最後,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吧:

首先,平安區的袁家村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的,也許很多朋友都覺得這是一個新修的,沒什麼意思。可問題在於,咱們青海有真正的民俗村嗎?即便有的話,離西寧有多遠,去一次容易嗎?其次,袁家村即便都是新建的,人家也都反映出了整個河湟地區的多元文化,同時還將青海本地特色的美食、小吃等融匯其中,對於我們來講,多了一個能在週末休閒逛逛的好地方。最後,我覺得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不要對於一些新生事物上來就是各種吐槽,真沒必要,如果有一天這裡衰敗了,那對我們來講也少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不是嗎?

對於青海的袁家村,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