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1965年的一天,正在長春拍攝電影《秦香蓮》的譚元壽,接到電報讓他速回北京,出演京劇《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1964年北京京劇團(今北京京劇院)改編《沙家浜》,劇中主角從阿慶嫂變成了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一下子從配角到主角,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就這麼落在毫無準備的譚元壽身上。

唱腔高亢,還要有武功底子,譚元壽事後回想,也許是這兩條讓他成為郭建光這個角色的人選,他不僅嗓子好,而且是武生開蒙,從小在科班打的基礎。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tp://5b

當年為《沙家浜》設計唱腔的陸松齡晚年跟譚元壽次子譚力曾回憶說:“當時給你們老爺子設計的唱腔已經特別難了,但他唱起來還是有富餘。”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為了排好這出戏,譚元壽把鋪蓋捲兒都搬到了劇團。那時,北京京劇團團址在今天虎坊橋工人俱樂部附近,譚家住在大柵欄,不過一兩站的路,他愣是幾個月沒回家。

有時譚力曾去給他送衣服什麼的,他都顧不上說話。那個夏天的畫面一直留在譚力曾的記憶裡,父親穿著個大背心滿頭大汗地在那裡排練,還和李慕良、陸松齡等人研究唱腔。

《沙家浜》首演是在上海,因為大受歡迎,一連演了40場。劇中郭建光的戲份非常吃重,《堅持》一折幾乎都是高八度的唱腔,別說是演出40場, 就是連演4場,許多演員都堅持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演下來的,全憑著年輕吧!”譚元壽回憶起那時的自己,都覺得有些陌生。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ody> 劇組其他角色都有B角演員,只有郭建光這個角色,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員,10年間近千場演出,都是譚元壽一個人演,直到1974年耿其昌進入劇組。

譚元壽經常說:“沒有《沙家浜》就沒有今天的我,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可以說,《沙家浜》在藝術上成就了譚元壽。當初名不見經傳的他,因為郭建光紅遍大江南北,表演功力也獲得很大提升。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沙家浜》是現代戲,但譚元壽沒有將現代戲和傳統戲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將傳統戲的程式化帶入《沙家浜》,演員的身段、武打都有傳統戲的影子。劇中郭建光有一處下場的戲,他沒有按現代的方式走下去,而是用傳統戲的走法,踱步下臺。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讓戲味更濃了。

演完現代戲,回過頭再演傳統戲,譚元壽又融入了現代戲的表演方法,唱腔沒變化但人物表演多了。現代戲本來是沒有流派的,但因為他演的郭建光太出彩,《沙家浜》被默認是“譚家戲”了。

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對他要求一直很嚴格,解放前,有一次譚元壽在“富連成”科班學戲時被打了30板,屁股都被打爛了,血肉粘到了褲子上,譚富英看了卻說:“你這叫捱打啊?還不到我的三分之一呢。”

譚元壽談《沙家浜》: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後來,譚元壽演郭建光出了名,但父親從來不誇兒子,只是給提意見,找不足。不過,譚力曾卻看到,祖父看到報紙上報道譚元壽的文章總是滿臉的激動和驕傲。

上世紀90年代,《沙家浜》等戲恢復演出,劇組其他人都再度演過整出或是摺子的《沙家浜》,唯獨譚元壽30多年間再也沒有登臺演過這出戏。他說,年齡大了,很多音符太高已經上不去了,演出就要將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演員有時候要遮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