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期待遇見更好的“董卿”

2017年伊始,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兩檔綜藝節目的熱播,主持人董卿再度爆紅。除了“央視一姐”的頭銜之外,她又被賦予了“才女”“女神”“央視網紅主持人”等新標籤。

“原來你是這樣的董卿啊。”而在此之前,人們對於董卿的認識都來自春節晚會及類似各種晚會,大眾二次發現和認識了她。“當下中國美人十分,董卿能獨佔七分。”面對網友對她“真女神”的評價,董卿說:“其實,所有女神的另一面都是女漢子。如果沒有那種強悍,那種堅持,沒有那種對自己狠一點的勁兒,就成不了女神。”


董卿:期待遇見更好的“董卿”


永遠別失去前行的勇氣

從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電視臺,從事主持行業20餘年,董卿勇敢地一次次將事業歸零,重新開始。

1994年董卿進入主持行業。當時浙江電視臺招聘主持人,她陪朋友考試,自己卻意外被錄取。兩年後她跳到上海東方電視臺。通過努力,很快獲得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成為上海炙手可熱的美女主播。可以說,在上海的七年,她過著有名有閒的日子,生活安逸自在。

2002年一個意外的電話,打亂了董卿平靜的生活。那一年,央視西部頻道成立,《魅力12》節目組向她發出邀請。接到電話,董卿心情異常複雜,“這可能意味著你整個生活都會發生巨大改變。”

二十八九歲的年齡,放棄擁有的一切,去一個陌生城市重新開始,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讓董卿幾乎見人就問:我要去嗎?在一遍遍的問與答中,她漸漸明晰了自己的答案,“選擇之所以艱難,是因為你只知道失去了什麼,而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但如果不去,有一天我一定會後悔。”

做完最後一期節目,董卿隻身前往北京,住酒店、租房、打車,所有事都要一個人扛。漸漸地,她融入到新的人群,新的城市,新的生活。

“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希望把事情做到完美。”那時的她,常常為解決一個小問題熬到凌晨三四點鐘。她的努力得到臺領導的認可和同事們的尊重。兩年後,文藝中心邀請她與朱軍搭檔主持音樂頻道開播晚會。不久青歌賽開賽,董卿再次被邀擔當主持人,從此她也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熟悉。

2004年年底,距離2005年春晚不到一個月,董卿突然接到時任春晚總導演郎昆的電話,告訴她被任命為春晚主持人。接到電話已是夜裡十一點,當時她剛搬進新家,疲憊不堪。“謝謝郎導。”掛掉電話,董卿拿著掃帚興奮地在屋裡轉圈。“本來已經累癱了,但那一刻,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搬一次家。”

從2005年第一次踏上春晚舞臺開始,此後連續十年,董卿都出現在這個億萬觀眾矚目的舞臺上。她像其他央視前輩們一樣,踏入了“家喻戶曉”的行列,甚至被喜歡她的觀眾冠以“央視一姐”稱號。

然而,就在董卿收穫了無數鮮花、掌聲和榮譽的時候,2014年她卻突然決定去美國南加州大學深造,給主持生涯按下暫停鍵。其實,去美國的決定對董卿來說,同樣不是一件易事。“我怎麼可能不害怕,怎麼可能不擔心,怎麼可能不去預想我離開了一個非常熟悉甚至非常優越的生活環境後可能要面對的各種境況”,但反覆考慮,她覺得近十年來所主持的節目形式雷同,“以自己的經驗和狀態,當然還可以做幾年。可我最怕重複,重複會消磨意志和激情。暫時放下話筒,是希望深造後以更好的狀態迴歸。”

在美國的日子,她每天7點起床,然後去上課。休息的時候就去參觀一些博物館,看一些演出。“重新做一個學生,扔掉名牌包,摒棄所有的光環,這些都只是表面。真正的困難是,你要經受得住所有落差,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學習如何變得強大。”

2015年再次迴歸時,董卿以評委身份出現在央視勵志節目《挑戰不可能》的現場。當眾人紛紛猜測她是不是開始轉型的時候,她在原本冷門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徹底將觀眾折服,並悄然開始了《朗讀者》的籌備。

作為《朗讀者》製作人,從最初的團隊搭建到節目形式,再到錄製、剪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可謂道阻且長。董卿冷靜地一一面對:“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會有孤獨和無助的時候,但我相信,任何一段生命的過程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就算有人不理解甚至誤讀,我依然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董卿:期待遇見更好的“董卿”


人生就是準備準備再準備

“要麼在臺上主持,要麼在臺下為主持做準備。”這是董卿多年的工作狀態。除了春晚,她每年還有120到130場節目,差不多每三天就一場。“做好主持人沒有捷徑可走,就是準備準備再準備。”董卿說。

為準備一場節目,董卿在書房的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從早上七八點直到夜裡二三點,除了吃飯上廁所外,幾乎沒從椅子上站起來。每年春晚直播之前,她都會在家裡想象著全國觀眾就在眼前,“中國中央電視臺”“親愛的觀眾朋友們”……開始大聲練習,“那些話在我嘴巴里滾了上百遍,上臺才有那個底氣。”

2017年4月,董卿在主持一期《中國詩詞大會》時,穿著近10釐米高跟鞋的她不小心踩空,一下摔下了半米多高的舞臺。董卿磕在了舞臺周邊的鐵架上,疼得站不起來。現場工作人員要送她去醫院,董卿疼得眼淚止不住流,卻非要錄完才走。所有人看著她顫巍巍地回到臺上,整理好情緒和妝容,彷彿沒事人一樣錄完,最後結束時她已經站不穩了,是現場導演揹著她才上了車。導演囑咐司機快開車,誰知董卿卻說,把第二天兩場節目的臺本給她,因為去醫院不知處理到幾點,她要帶過去看。這句話令在場的人大為感動,原來她根本沒打算休息。

董卿做《朗讀者》,是因為想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歡的,不管有多少受眾的節目”,很多人都覺得她沒必要在40多歲的年齡去做一件如此耗費心力的事:“你為什麼要做,你做主持人駕輕就熟,而且所謂的行業地位也擺在那兒了。”周圍有很多質疑聲,客氣點的人說:這樣的節目很難做。不客氣的就會說:這樣的節目沒有觀眾。她的團隊裡一些人走,一些人放棄,對她來說都是很大的考驗,她只能一遍遍地向他們闡述自己的觀念、自己的理想。有很多時候,她一個人坐在角落裡,心裡很糾結,感覺那是一個漫漫征程,看不到光明在哪裡。

那段日子,董卿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點睡早上8點起。醒來一睜開眼就想節目的事,想著嘉賓、讀本、故事、後期……錄製前一晚,工作人員不能找她,她必須把第二天的東西整整過一遍。不錄節目的時候,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她一定守在辦公室,讓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找到她。她覺得當製作人後,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得特別嘮叨,喋喋不休,要跟團隊、專家、廣告客戶等,一遍又一遍地說相同的話。有時候特疲憊,她就恨恨地問身邊人:像不像祥林嫂?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朗讀者》一播出便獲得了巨大成功和無數讚譽,也遠遠超出了董卿的預期。董卿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話說:“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董卿:期待遇見更好的“董卿”


任何時候不放棄成長的可能

董卿出身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報社總編,母親是大學教授。從小到大她受到的是父親嚴厲的家庭教育:從7歲開始每天刷碗,早上到操場跑1000米,放假到賓館當清潔工,不許照鏡子,要背詩背古文……

父親有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有照鏡子的時間不如多用功。小時候的董卿不理解父親的愛,漸漸長大後她才懂得,其實所有的父母都會傾盡所能去愛自己的孩子。

“爸爸生長在農村,生活十分窮困。每天上學前,都要先去池塘抓魚蝦到集市上賣掉,掙點生活費再去上學。爸爸的經歷讓他篤信一點,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所以對我也有這樣的期望。”董卿感嘆,是父親的“魔鬼”教育教她學會了努力和堅持,生怕辜負別人辜負自己。

因為主持春晚,董卿每年除夕夜不能與父母在一起。她曾幾次邀請父母來春晚現場,但父母老是怕給她添麻煩,怕她在臺上想著他們,注意力會分散。董卿便在盛大的晚會落幕後,一個人開車回家,吃點速凍水餃,然後趕第二天最早的一班飛機回上海,和父母團圓。

董卿經常給父母錢,但他們仍然過得非常節儉。“有一次我爸去醫院拔牙,出來後咬著棉花球,腮幫子腫著,就這樣還是擠地鐵,不捨得打車。我在電話裡聽我媽說完特別難過。”談到情深處,董卿說,“這麼多年,我把最好的笑容都留在臺上了,給父母的太少了。每次我回上海,常有人叫我出來吃飯,我一般都推掉了,希望多陪陪他們。但只有醫院院長請我吃飯,我一定去,而且我見到他們都是同樣的話,‘我爹媽拜託給你們了’。”

關於董卿的婚姻感情傳聞一直不絕於耳,但她始終保持低調,甚少在公開場合聊相關話題。2016年在《挑戰不可能》發佈會上,董卿首度承認自己已有寶寶,榮升人母。

有記者問她,“照顧小朋友有什麼不可能的挑戰嗎?”董卿回應:“這是所有人去面對了之後就能找到方法的一件事情,不至於不可能,沒那麼嚴重。” 隨後補充道,“可能孩子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對父母來講都是挑戰。孩子出生後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在很多方面平衡,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

無論多忙,董卿每天都要保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她說,“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可以給人力量,更能給人快樂。”

剛上大學時,董卿因為形體表演課跟不上,被自卑困擾著。在那段難捱的歲月裡,是書籍給了她力量。她喜歡莫泊桑的一段話:生活永遠不可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好,但也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糕,無論是好的時候,還是糟糕的時候,都一定要堅強。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身教大於言傳。”董卿記得,父母在家沒事時就是看書。“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是想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從我身上學到好的品質,所以我不會放棄繼續成長的可能。”董卿說。


董卿:期待遇見更好的“董卿”


“沒有人能永遠地站在舞臺中央,正因為清楚地認識到,所以我把每一次上臺都當作第一次,也把每一次當作最後一次。”董卿清楚地知道,如何在這個慾望爆炸的時代做自己,“再過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臺機器在院子裡,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說文字裡的故事。”

每個人與“更好”之間都有一段距離,都會有一段路要走,我們期待未來遇見更好的董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