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如果發生瘟疫,有多恐怖?

今年冠狀病毒的迅速傳播讓我們只能躲在家裡不能出門,那麼在醫療衛生極其落後的古代這個令古人談之色變的疾症,造成的恐慌,直到現在還刻在一些人的骨子裡。那麼古代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今天看鑑君就給大家講一講。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大低谷,全國戶口加一塊還不到1000萬人。許多人誤以為,人口都在戰爭中損失掉了。其實三國時代雖然戰爭頻繁,但烈度並不大。很多著名的戰爭,比如諸葛亮北伐中原,打了五次,每次的軍隊人數也就四五萬,這樣的戰爭強度並不會造成人員大量死亡。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如果發生瘟疫,有多恐怖?


實際上,古代造成人口減耗的主要原因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瘟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疫, 民皆疾也。” 清代雷豐《時疫論》也說: “大概眾人之病相似者, 皆可以疫名之。”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從醫學上說明瘟疫到底包括哪些病,但卻抓住了瘟疫的特點,就是大面積、大範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瘟疫高發階段。從220年曹魏建國到581年隋朝建立,362年間共爆發過76次大規模瘟疫,平均不到5年就要來一波。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如果發生瘟疫,有多恐怖?


古代的瘟疫多是天花、霍亂、鼠疫、血吸蟲病、結核病等傳染性比較強的疾病。一旦爆發,往往非常突然、非常劇烈,古代醫療條件非常差,人們又不懂得預防,一發瘟疫就死一大片。西晉時葛洪曾說過,他經歷過很多次瘟疫,只要瘟疫一流行開就控制不住,一個縣的人往往要死亡一半。

而且瘟疫經常在人口大規模集中的地方爆發,洛陽、長安、豫州、建康、許昌、合肥這些大都市,因為南北人口交流很頻繁,極易形成病毒傳播,都是瘟疫的高發地點。一旦爆發就會迅速傳播開來,造成大面積人口損失。

南朝梁時,都城建康有40餘萬人口。侯景之亂中建康被圍數月,城中嚴重缺糧,有的人餓死,屍體就隨意丟到秦淮河裡,飲水被腐屍汙染後形成大規模瘟疫,戰後城中僅剩下數萬活人。

當然,魏晉南北朝瘟疫之所以高發,並非那個時期的人體體質突然出了問題,這與當時特殊的社會形勢有很大關係。

這個時期戰爭非常頻繁,三國互掐、十六國互毆、南北朝不停地廝殺。只要一打仗,就意味著大批量人口集聚。不同地域間軍隊碰到一起,又會交換各自身上的病毒,發生瘟疫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比如222年,魏文帝曹丕進攻吳國江陵,吳軍在城外被魏軍大量殲滅,江陵城危在旦夕,但瘟疫突然爆發,魏、吳兩軍都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曹丕生怕殺進江陵城後,軍隊會造成更大傷亡,於是不甘心地下令撤軍。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如果發生瘟疫,有多恐怖?


南北朝的人口遷移也很頻繁,北方人到南方,極度不適應溼熱氣候,對當地的血吸蟲等物件全然無知,所以往往中招生病。

且不說黃河流域的人到江東不適應氣候,即便是江東人,到了更遠的南方也經常中招。230年,孫權想派兵渡海到夷洲虜獲人口,陸遜和全琮兩位重臣極力勸阻,理由是恐怕招來南方可怕的疫病。孫權固執不聽,派衛溫、諸葛直率兵渡河到夷洲,結果出兵一年有餘,抓回來的夷洲土著才數千人,東吳軍隊卻在陌生的環境中染上瘟疫。據《三國志·吳志》記載,吳軍染病而死者,居然高達十之八九。孫權氣得殺了衛溫和諸葛直洩忿,此後再也不敢貿然出兵到陌生的地方了。

時至今日,天花、霍亂等烈性傳染病都已絕跡,但論起殺傷力,它們依然是遠強於戰爭和災荒的頭號殺神。防治瘟疫,既需要提高醫療手段,更需要每個公民都參與,從改善衛生習慣做起,真正把瘟疫扼殺於無形之中。

最後,希望冠狀病毒患者能早日被治療,向奮戰在一線的工作者們致敬,武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