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中多鄂州人

武昌首義中多鄂州人


武昌首義中多鄂州人


據說參加武昌首義約4000名湖北新軍中鄂州籍就有近千人,以鄂州華容、葛店人居多,因鄂州毗鄰武昌(當時同屬武昌)的緣故。 據《鄂州市志》收錄了94名辛亥人傑中,就包括“首義三烈士”之一彭楚藩、打響第一槍程正瀛、起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敢死隊隊長馬榮、黎元洪手下“四大金剛”之一徐達明、“漢陽保衛戰”炮隊指揮陳國楨、指揮交通運輸的熊晉槐、陸軍中將胡廷佐、孫中山隨營參議胡廷翼以及被孫中山譽為“光復登黃偉人”的劉藝舟。此外還有伍正林、劉玉珊、呂中秋、朱德合、楊瓚緒、徐建國、徐叔淵、陳凌虛、楊潤餘、王正甲、舒松齡、王元愷、胡朗山等以及知識分子如萬廷獻、張祝南、朱峙三、劉復、範叔衡、喻毓西、紀鴻、胡竹筠、劉叔模、紀雪昉等。特別是彭楚藩、吳兆麟、程正瀛、馬榮、胡廷佐、胡廷翼、徐達明、熊晉槐、陳國楨、萬廷獻、張祝南、朱峙三等人,在武昌首義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首義的成功作出了特殊貢獻。 萬廷獻 (1872-1943)字仲篪。光緒舉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1898年,官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參與組織勵志社。1900年回國參加自立軍起事,事敗後逃亡日本。1902年畢業於士官學校,歸國,獲壬寅科武舉人,湖廣總督張之洞令其在湖北督練新軍,任將弁學堂教習兼炮兵管帶。1907年奉調赴京,任陸軍部練兵處炮兵監督、軍制司司長兼軍學編譯局坐辦,編有各兵種編制條例及《炮兵操典》,又任在南京的陸軍第四中學總辦。武昌起義後,萬率陸軍四中部分學生回鄂參加劉家廟戰役,被黎元洪委任為顧問。漢陽失守,總司令黃興東下,黎以萬“攝理其職”為由,旋去南京。南北議和後,袁世凱對萬多方籠絡,並餌以高位,萬不為所動。1912年,北京政府授萬以陸軍少將,1917年晉升為陸軍中將,抗日戰爭遷居成都,研習經史。1943年病逝,經李濟深呈請重慶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將其生平事蹟宣付國史館。

武昌首義中多鄂州人

劉藝舟 (1875—1937) 原名劉必成,又名木鐸。早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加入同盟會。喜愛戲劇。1910年回國,執教於天津法政學校,暗中從事反清活動,不久事敗,為清政府拘禁。次年春,出獄到大連,一面組織勵群新劇社,一面與張榕等組建“同盟急進會”,藉以推動東北的革命運動。宣統三年(1911),在大連、安東、威海衛等地演出時,適逢辛亥革命爆發,即率全體藝友乘船從海上攻佔山東登州(今蓬萊)、黃縣,被推舉為臨時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改任煙濟登黃都督,司令。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時,離職赴上海,與夏月珊、潘月樵等合作,在新舞臺演戲。孫中山曾贈以“光復登黃偉人”金絲絨戲幕,自此“都督演戲”傳為美談。1913年,劉流亡到日本以演劇維持生活並接濟革命黨人。1915年,作為留日學生代表回國請願,反對“二十一條”,被袁世凱逮捕入獄,次年袁死獲釋。出獄後即編演了京劇《皇帝夢》(又名《新華宮》),自飾袁世凱,轟動一時。由此觸怒袁的餘黨,受到秘密緝捕,遂長期輾轉於湖北、江西、河南等地。1927年,應李之龍之邀,任漢口市戲劇編審委員會委員,發起組織火焰劇社,在大舞臺演出《太平天國》、《明末遺恨》、《年羹堯》等歷史名劇。晚年在漢口戲劇訓練班教授戲劇理論,對楚、漢劇改革,曾提出不少創造性意見。1937年因貧病抑鬱而逝。 楊潤餘 (1879—1953)1900年入湖北新軍,充護軍騎兵。後又投入將弁學堂,畢業後調充武普通學堂任騎兵教練。1905年任陸軍四十一標三營左隊排長,後旋升本營後隊隊官,同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加入文學社。參加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成立後,被任命為都督府中軍官及騎兵教練,充第七標標統,獨立混成團團旅長,補陸軍少將銜,率部投入陽夏戰役後駐防黃州。後被黎元洪委任為湘鄂十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參加了攻打汀泗橋、賀勝橋(吳佩孚部)的戰役。1917年參入護法運動,1921年響應孫中山北伐,被任命為夏鬥寅先鋒司令部前敵總指揮,討伐湖北督軍王佔元。1923年被孫中山海陸大元帥委任為攻鄂第一軍軍長。1926年國共合作任第七軍軍長,後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路縱隊司令轄四個梯隊司令。後被軍閥通緝,自此別離軍旅生涯,賦閒在家,後被國民黨內政部長蔣作賓陸安茶稅局局長。赴任後又遭土匪圍困,再逃其命。1953年病逝於武昌。 胡廷佐 (1880—1917)早年入湖北工程營地壘司充隊士,後隨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到南京,以功績升工程營哨長。又調升第四十一標第三營右隊隊官。其間,曾參與日知會。未幾,又以軍功晉級陸軍第八鎮四十一標第三營右隊隊官。1911年武昌起義時,先後率隊猛攻清督署和藩署。民軍擴編任第七標統帶。漢陽扁擔山爭奪戰中,左膀負傷,傷愈升任第二協統領。1912年4月改為第十旅,任旅長。1914年縮編為湖北第一師步兵第二團,任團長。1916年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1917年在荊沙響應護法運動,任第一軍第二梯團長兼前敵總指揮,在宜昌磨盤山戰鬥中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封為陸軍中將。今鄂州市葛店鎮武城村胡家大壪有其故居。 吳兆麟 (1882—1942)字畏三。早年入武昌新軍工程營當兵,先後考入工程營隨營學堂、工程專門學校學習。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參加“日知會”,翌年考入湖北參謀學堂。1909年,以最優生畢業於參謀學堂,回工程八營任左隊隊官,在此期間,編著了《戰術實施》、《參謀旅行》等兵術書籍。辛亥武昌起義之夜,吳正率部防守楚望臺灣省軍械庫,因平時頗得軍心,故被義軍推為臨時總指揮,率眾進攻湖廣督署。武昌光復後,軍政府成立,吳任參謀部部長,曾赴漢口督戰。後又任民軍戰時總司令。民國成立,任都督府參謀總長,授陸軍上將。旋解甲回鄂,倡修武昌首義公署投資實業。1922年月日督修樊口大堤、沿江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閘,開闢月河,築王唐黃堤等水利工程。1938年武漢淪陷後,吳因哮喘困居武漢讀經自遣。日誘以出任偽軍總司令,偽湖北省政府首席參議,均遭拒絕。日軍無奈,將其軟禁。1942年10月17日病逝。國民政府曾明令褒揚,並於1947年公葬於武昌卓刀泉。著有《太湖秋操紀實》及日記多種。吳兆麟紀念館建於1998年,佔地5畝,主體建築共分為兩層,紀念館正中懸掛著辛亥革命十八星軍旗,一樓為名人真跡殿,收集了康有為、居正、蔣中正、程思遠等人為吳兆麟題詞的真跡二百餘幅。二樓是吳兆麟將軍生平事蹟展覽,從“投身行伍,密結團體”、“受命指揮,立功首義”、“運籌軍政,抗擊清軍”、“功成身退,為民興利”、“高功亮節,後世敬仰”五個部分,用圖片、實物展示了吳兆麟的一生。

武昌首義中多鄂州人

熊晉槐 (1882-1958)亦名繼貞。1901年入湖北工程營當兵。1904年留學日本鐵道學院路礦學堂。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春畢業回國,被清政府授以工科舉人,1911春分發湖北任職。武昌首義時任交通局課員,後交通局改為交通部任部長。1912年3月,交通部改交通司任司長。獲北洋政府四等嘉禾章和一等嘉禾章。後改任中央交通部漢宜鐵路總辦。嗣因歐戰發生,該路停辦而去職。後與人合辦漢口到黃岡、鄂城專線小輪運輸航務,並集資在漢口大智門開辦漢昌電燈公司,興辦實業。1915年,因反袁稱帝被通輯。袁世凱稱帝時,推舉為武漢地區討袁總司令。1922年北伐期間任國民黨軍事特派員,1923年,因同情“二七”大罷工被法租界巡捕房以“擾亂治安罪”囚禁月餘,後釋放。大革命時期,一度出任湖北航政局局長。1930年任湖北省農礦廳秘書,1933年任魯豫監察使署秘書。1937年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38年武漢淪陷後,隱居漢陽鄉間,抗戰勝利後,任辛亥首義同志會名譽理事。1949後,先後任了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第一屆省政協副主席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5年任民革湖北分部籌備委員會召集人,後任民革中央委員會和民革湖北第一屆主任委員。1958年2月15日在武昌病逝。 張祝南 (1882-1966)字肖鵠。早年中秀才。1906年考入兩湖師範,加入共進會。武昌起義後任《中華民國公報》副主筆,作社論《論民國》、《說反清》和起草討清檄文,兼任軍政府內務部總務科副科長。1912年應邀在漢口襄辦《震旦民報》,後任《湖北教育會會報》總編、湖北省圖書審查委員會審查。1913年,張祝南與董必武、張國恩等在武漢創辦“江漢公校”,撫育辛亥革命軍烈屬後裔,張被推為校長。1916年,袁世凱稱帝,張與蔡濟民、熊晉槐等人組織討袁,並主辦《武漢日報》。後又創辦《江漢日報》參加護法。張勳復辟後,受命回鄂與牟鴻勳組建鄂西靖國軍,任秘書長。1919年任川鄂聯軍前敵指揮部秘書。後歷任安徽潁上縣、湖北宜都縣縣長。曾創辦私立神山小學、神山中學。1935年後,在家鄉從事教育。1966年7月10日病逝于山東煙臺。張工書法詩文,著有《峭谷詩稿》。 彭楚藩 (1884-1911)一名家棟,字青雲。1906年投身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十一營左隊當兵。後入憲兵學校。曾加入日知會,任評議。後考充憲兵營學兵,升正目。不久,加入文學社和共進會,被舉為憲兵營代表,斡旋其中,共圖大舉。1911年9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成立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任軍事籌備員,負責通訊聯絡工作,準備武裝起義。24日,被推為起義後軍政府調查部副部長兼起義軍事籌備員,10月9日,與蔣翊武在武昌總部決策起義事宜,因清軍突擊被捕,受審時大義凜然。次日英勇就義。為武昌首義三烈士之一。彭楚藩就義,武昌軍政府按其父意願將靈柩運回鄂城,安葬於西山。1912年,湖北軍政府都督、臨時大總統黎元洪撥款,在烈士家鄉華容鎮涼亭村修建彭楚藩烈士紀念館,抗日戰爭時期遭到嚴重破壞;1945年,地方政府曾在原址上重建過,後又被毀。1972年,涼亭村將其遷建至距離原址200米處保留至今。該建築為禮堂式、磚混結構,共兩層、面積240多平方米,中間為活動廳,兩側為陳列室;正面有廊簷,正門門額上直排書寫“彭楚藩烈士館”六個大字,但人們習慣稱其為“彭烈士祠”。1984年修繕,命名為彭楚藩烈士紀念館。2011年再次修繕。 胡廷翼 (1884—1921)1905年加入日知會。後入鄂軍工程營當兵,武昌起義後,歷任鄂軍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20年被直系孫傳芳部擊敗,遂率三千人投降。1921年5月15日以“擾亂地方,積案太多”的罪名,在武昌被槍斃。 程正瀛 (1885—1916)字定國。早年入湖北新軍工程八營當兵。1908年加入共進會。武昌首義時為工程第8營正兵,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民國成立後,授一等功,予“首義第一槍”金匾,後附袁世凱,為革命黨人沉殺於長江。同母異父的周崇資、周崇均(國棟,化名高源豐。前清工兵八營後隊五棚士兵,共進會會員。陽夏之戰時,任黃興司令警衛排長)兄弟均參加了辛亥革命。今鄂州市澤林鎮大山村下莊屋灣有程正瀛故居,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大門前將矗立著高大的用無機玻璃鋼製作的程正瀛“首義第一槍”造型塑像;堂屋和房屋內將擺放著程正瀛及家人曾經使用過的部分傢俱、農俱和物品,存列著各種文字、圖像資料等。 劉復 (1885-1944)原名朝祿,號菊坡,鄂城金牛(今屬大冶)人。少年就讀於普通學堂,與宋教仁等參加反清組織“科學補習所”,後入兩湖師範學習。武昌起義時,為《中華民國公報》編輯。民國初,先後任四川省蒲江、金堂兩縣知事。1918年為《正義報》主編,因反對王佔元而遭迫害,遂奔廣州。1926年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曾撰寫《告武漢民眾書》。後歷任山東、安徽兩省民政廳長、秘書長,1933年回鄂,任湖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次年赴南京,任內政部簡任秘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復任行政院非常時期服務團總幹事,1944年去世。有詩文及書畫作品傳世。 朱峙三 (1886-1967)原名鼎元,又名繼昌。1906年考入兩湖總師範學堂,任《中西報》主筆。辛亥武昌起義後,入湖北軍政府內務部任書記官,為《中華民國公報》撰文。1928年任蒲圻縣長。1933年任黃岡縣長,因擅免農民錢糧被記“大過”三次。後任教於寒溪、大冶中學、武漢晴川中學、湖北省立第一師範、湖北教育學院、國立湖北師範學院等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員會委員、省政府參事。朱峙三精通書畫,對古琴造詣亦深。先後編有《辛亥武昌起義前後記》、《革命詩詞選》、《太平天國與湖北》、《太平天國與鄂城》、《晚清聞見錄》、《覆瓿集》、《壯學集》、《金湖集》、《福州集》、《施州寄廬偶憶集》、《晚學集》、《峙山山館文集》、《春柳齋筆記》、《師友感舊錄》、《朱峙三六十年日記》等。 範叔衡 (1886-1959)字鴻鈞。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青年會夜校學習日語。隨後加入同盟會。次年入弘文學院,擔任《民報》校對。1908年畢業回國任黑龍江陸軍小學教員、交涉局日文通譯。1910年入早稻田大學攻政治經濟科。武昌起義後赴鄂,出任湖北軍政府秘書,並代理孝感縣縣長等職。1912年同盟會改組,入國民黨。次年在漢口英國電燈公司設立機關,策動反袁,事敗入獄。1914年出獄加入中華革命黨。後來往滬、漢繼續謀劃反袁。次年隨孫中山參加國會非常會議,任大元帥府秘書。 1921年因反對聯段政策脫黨。後參加國會制憲會議,並辦報揭露段祺瑞賣國行徑。1949年後,歷任民革湖北省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政協副秘書長等職。 陳國楨 (1887-1926)字午候。1904年考入湖北常備炮隊,1906年加入日知會,1907年考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1908年與賀公俠等組織湖北革命自治團,同年畢業後任第八鎮炮八標第三營見習,被推舉為忠漢團團長。1911年武昌首義時,率炮隊第三營士兵運炮入中和門,佔領楚望臺,進攻清督署。武昌全城光復,轉戰漢口。陽夏之戰中受重傷,被迫入院治療。出院後改任輸送科科長。漢陽戰事緊張,一度充任炮兵指揮官。湖北成立畢血會,任統領,後任畢血會第二團團長。北伐戰爭前夕,應孫中山的邀請南下廣州,因軍務繁忙操勞過度,舊傷復發於1926年病逝。 馬榮 (1888-1911)亦名融、世忠,字希松。1907年投工程營當兵,1911年參加共進會。武昌首義時為楚望臺黨人代表,率部佔領軍械庫,並參與攻克總督衙署。次日,搜出黎元洪,並脅迫黎與革命黨人合作。1911年10月29日,清軍入侵漢口六渡橋一帶,馬榮率敢死隊突入敵陣,終因力竭被擒,慘遭殺害。 徐達明 (1888-1915)字介舟。早年入湖北新軍,曾調陸軍將弁學堂深造,後升任陸軍第八鎮步隊第三十標排長。曾先後參加過日知會、群治學社會社、振武學社,1911年轉入文學社,不久又加入共進會。武昌起義時,率隊與熊秉坤部進攻清督署。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為謀略處成員。曾清收清廷金庫。陽夏之戰中,馳臨前線督戰。南北議和後,任畢血會會長。民國成立,任湖北稽勳局調查長,後授陸軍中將。1945年,段店曾改稱為“達明”鄉。 劉叔模 (1897-1975)名馨範,又名範祥。早年入本縣寒溪學堂學習。武昌起義後,輟學赴武昌投湖北軍政府當學生軍。民國成立後,被編入陸軍小學。1916-1917年期間先後在漢口博學書院、北平匯文中學、國立法政忖門學校就讀。1919年3月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就讀於麥南中學、蒙達爾兒中學,主攻法文,同年底到克來索的斯乃德工廠學電工。1922年夏考入北大法文系作旁聽生。1925年6月赴廣州投國民革命軍陳銘樞部任政治部秘書。1926年7月應廣東南路行政專員張難先之邀出任澄邁縣長。北伐軍攻克武昌辭職回鄂。後任國民黨南京政府行政院內政部部長、參事。1933年11月,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員會秘書長。1949年到北京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委員。此年,經董必武介紹,回武漢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54年夏,調武漢市人民委員會參事室任參事,隨後,又任武漢市政協常委。1956年底當選為中國國民革命委員會武漢市委員會委員。1957年夏出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武漢市委員會秘書長。旋因“亂髮議論”被劃為右派。1973年因病鬱辭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附:辛亥革命鄂州籍人物名錄 彭楚藩 程正瀛 吳兆麟 萬廷獻 楊瓚緒 夏國楨 紀 鴻 劉藝舟 楊潤餘 胡廷佐 胡廷翼 張肖鵠 伍正林 呂丹書

熊晉槐 江華本 劉 復 朱峙三 徐建國 喻毓西 陳凌虛 陳國楨 劉伯垂 範鴻勳 馬榮 徐達明 呂中秋 張鴻基

江玉崑 胡襄陽 趙鴻聲 路邦道 劉叔模 胡竹筠 熊大均 汪馥萍 徐幹城 王正甲 賈威漢 蔡品山 楊金山 殷萬茂衛佔鰲 鄒振中 胡朗山 周德勝 餘品龍 陳洪啟 李志國 胡瑞林 陳佔奎 秦洪發 徐少雲 吳德標 熊騰蛟 羅為啟 羅子青 徐叔淵 程賢禮 諸義平 紀雪昉 餘式谷 孟繼星 尹忠 範叔衡 楊玉山 陳幼秋 王元愷 鬍子卿 熊次扶 趙秉忠 陳步來 張子威 張子安 胡楚材 胡經文 胡華生 熊長髮 嚴鳳鳴 徐大發 周元朗 程少梅 彭耀堂 羅為俊鮑本樂 萬仁祥 陳金祥 趙定國 周維昌 夏坤山 趙秉丞 劉玉珊 夏福勝 駱春亭 鄭兆銀 張肇勳 賀子戊 胡廷偉 程茂震 熊青山 廖德忠 李震恆 秦漢賢 吳品三 張玉山 舒百川 範尚武 王佐臣 蔣楚傑 舒松齡 陳洪發 朱德合 胡學材 胡宗祥 胡召棠 陳芳來 尹鳳鳴 彭耀堂 陳邦燮 鬍子卿 楊玉山 陳幼秋 徐大發 熊長髮 羅為啟 程少梅周元朗 羅為俊 張玉山 胡華生 胡經文 夏發建 夏大靜 夏大發 羅子清 陳協光 夏洪發 陳金祥 陳協官 周維昌 趙秉丞 萬仁祥 駱春亭 熊青山 李振恆 鄭兆銀 鮑本東 廖德忠 熊升階 熊吹筒 徐定中 胡宗禪 李文祥 胡 復 周國棟 盛蔚庵

辛亥首義之士的最後歸宿 

資料鏈接  湖北新軍為清末張之洞於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1907年,清廷確定新軍軍制,規劃擬練全國陸軍36鎮(相當於師),分配給湖北兩鎮指標,為第8鎮和第11鎮,當時第11鎮尚未完全練成,湖北只編成張彪任統制的陸軍第八鎮(相當於師)與黎元洪任協統的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相當於旅),成為僅次於袁世凱北洋軍的軍事力量。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新軍第8鎮有士兵10502人,軍官702人,第21混成協有士兵4612人,軍官288人,全軍官兵合計16104人。陸軍第八鎮(統制張彪)下轄步兵第15、16協,炮兵第8標、馬軍第8標、工程第8營、輜重第8營、憲兵營、教練營步兵第15協協統王得勝下轄第29、30標 第29標:張景良 第30標:楊開甲步兵第16協協統鄧成拔下轄第31、32標 第31標:江光國 第32標:張鵬程 (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帶第十六協入川)馬軍第8標 標統喻化龍炮兵第8標 總代表李鵬升工程第8營 代理管帶阮榮發輜重第8營 管帶蕭安國憲兵營 管帶果興阿教練營陸軍混成二十一協(協統黎元洪)下轄步兵第41、42標、炮兵第11營、馬軍第11營、工程第11隊、輜重第11隊   步41標:第1營調宜昌,第2營調嶽州,第3營駐武昌城內左旗下 步42標:第1營駐漢口,第2營駐京漢鐵路,第3營駐漢陽兵工廠馬11營:駐武昌城外南湖炮11營:駐武昌城外塘角,管帶張正基工11隊:駐武昌城外塘角輜11隊:駐武昌城外塘角1911年10月10日當天湖北新軍的狀況是:駐紮武昌城內及城郊的各兵種標營及各軍校學生共約7000名,參加首義者約4000人;站在起義對立面的,約2000人。此外,駐紮武昌城內及城郊約有1500名警察和1000名巡防隊,多站在清方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