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涉縣金代古建築——成湯廟山門,原為乾旱之年祈雨所用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井店鎮井店一街村和四街村結合處、井店劇場西側,有一個初建於金代古建築“成湯廟山門”。作為河北省為數不多的早期木構建築之一,保存完好,被國務院2006年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涉縣成湯廟山門始建於金大定四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維修。山門坐西南面東北,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東西長10.11米,南北寬9.25米,建築面積為93.52平方米,高7.6米,前後簷用八跟四稜抹角石柱,每間一朵補間鋪作,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都是五鋪作雙假昂重栱計心造,裡轉五鋪作雙抄,耍頭後尾出壓跳,屋架為四椽簷栿通搭前後簷,中間增加了根內柱,蜀柱承託平梁。

這座山門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都是四鋪作雙假昂,但柱頭鋪作第一跳用插昂,補間鋪作不用,補間鋪作後尾以垂花柱抵下平槫,這種作法從明代開始應用較多。所有耍頭均刻為捲雲形,橑風槫下使用等長的長替木,平梁出頭亦卷刻等等,都是明代特徵,平梁以上蜀柱、叉手等也皆為晚期特徵。


整體建築中規中矩,面開三間,進深一間,是標準的“四梁八柱”。斗拱較為雄壯,正間和次間各有一朵補間鋪作,應該是金元手法無疑。部分木構建如散鬥等為新換。不過,山門的整體結構應該在清代動過,柱頭鋪作內跳的雀替和往上的梁栿形制都顯示出了後代的特點。有專家認為:這座山門所表現出來的結構特徵應為明代建築,與金代建築風格相去甚遠。

從外部看,屋簷略顯陡峭,瓦修得這麼好,是最近動過,琉璃倒還是老件,色澤自然滄桑,屬於這個地區典型的明代作品。內部進深一間,中柱似補做,內跳雀替和四椽栿有些後代的色彩,加之略顯陡峭的屋頂,可以推斷建築上部應在明,清整修過。

成湯廟山門有金、明、清時題刻6處,其中一處記述了清康熙年間大地震後當地災情,是研究古地震的重要資料。附屬文物有石刻5處,歷代重修碑刻11通。八根石質的簷柱很有文獻價值,上面明清兩朝的刻字,記錄了山門所經歷的包括地震、暴雨、山洪在內的各種重大災害。另有一塊民國年間“成湯聖王”牌匾。


成湯王,子姓名湯,原名履,又稱武湯、成湯、商湯、天乙湯、成湯帝等,史稱“湯有七名”。他是契的十四代孫,距今3600多年的公元前16世紀,他滅夏建立了商朝,在位13年,廣施仁政,選賢任能,是位善、誠、仁、孝,愛民如子的明君。

傳說商朝建立不久,遭遇連年大旱,整整七年滴雨未下。人們生活艱難,叫苦連天,求助於神鬼無果,後巫吏卜卦,顯示用人作祭品,老天才會下雨。湯王將人民生命置於第一位,獻身求雨,他肅立柴堆上,巫師點火後烈焰騰空,這時一陣狂風吹來,霎時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潑滅了煙火,澆透了大地,人們把湯王從火堆上扶下來,唱著讚歌歡送地重返王宮。後人為感念成湯王此舉,將成湯王敬為雨神。全國各地有很多用來祈雨的湯王廟。

1940年10月27日,日本侵略軍掃蕩井店村時把成湯廟正殿燒燬了,只有山門保存到現在。修建磁涉鐵路的時候橫穿成湯廟院,大廟被劈成了兩處,省文物局撥專款8萬元,重修成湯廟、崇慶寺四座大殿房頂。後來,十幾名井店的離退休人員組織倡議捐款3.5萬元修建大廟石堰,後又建砌涵洞40米,將成湯廟南北兩院恢復為一院。【《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