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響,雖然有一些單位已經開工了,但是大多數朋友們都還是隻能宅在家裡。但是如果我們整天看手機刷視頻度日,對我們的身心都是極其不利的,所以還是推薦大家多讀書,為自己的知識充充電。今天,我就為大家推薦一部非常不錯的經典小說—《古船》。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可能很多朋友以前沒有聽說過這部書。的確,這部書因為年代比較老,後來也因為內容問題險遭封殺,所以瞭解到這部書的朋友比較少。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這部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曾經有評論家說過:"《古船》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基石",也有諸多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頂尖的幾部小說。

那這部書到底有什麼來頭,能使得大家對其有如此高的評價呢。孟老夫子認為,全面瞭解一個作品就要"知人論世",既然如此,在瞭解作品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吧。

這部小說的作者叫做張煒,可不是那個大眾名字"張偉",而張煒也不是一個那樣的普通人。雖然很多朋友們不太瞭解這位作家,但是他的水平差不多是與賈平凹,莫言在同一個層次上。張煒是現在山東省作家協會的主席,他在1975年就已經開始發表作品,除《古船》外,他還著有長篇小說《九月寓言》,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等等,這些作品也都曾獲得過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等獎項,他創作的小說《你在高原》更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榮譽。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文學界普遍認為,張煒是一位充滿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作家,《古船》中這一點就尤為突出,其中細膩的筆觸,厚重的敘述方式,深情的拷問,無一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懷。

從整體上看,小說講述了山東膠東地區的一個小鎮窪狸鎮從土改到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歷史變遷。其中又以隋,趙,李三個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為線索,真實地再現了在不同歷史背景之下人性的扭曲異化以及時代大潮在一個普通的小鎮之中的縮影。隋家一直是鎮子上的大地主,但是隨著土改的到來,隋家的掌門人敏銳地意識到時代發展的趨勢,主動獻出了手中的經濟命脈—粉絲大廠,廠子被鎮上的趙家承包接管,隨之而來的便是趙家通過鑽革命的空子而獲得的迅速崛起。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小鎮

趙家依仗權勢欺壓隋家,隋家的二兒子便一直想找機會奪回粉絲大廠重振家族,直到被慾望衝昏頭腦。而不斷為鎮子貢獻革新成果的李家最終也嚐到了機械革新的苦果,三個家族之間的恩恩怨怨夾雜著作者對於歷史災難的真實敘述,主人公的真情傾訴與作者細緻的描寫共同擊打著我們的心靈。像是對我們每一位讀者發出詰問,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自我,昇華自我。

為了讀者朋友們更加方便地瞭解小說的內容,筆者特將本書的幾個亮點總結了出來:

厚重的歷史意識

從思想史的發展歷程來看,每當社會歷史發生變革的時期,就是歷史意識最為濃重的時期。社會發生變革之時,就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終結之時,人們面對這樣的狀況,往往會無所適從,從而進行認真的,全面的歷史反思,尋求或者審視新的發展道路。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這部小說產生的年代,正是社會大變革的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進入了改革的紀元。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對改革的反映和思索,也就是改革文學的產生,除此以外,還有對歷史的思索,對傳統的思索,也就是傷痕文學和尋根派,傷痕文學側重於反思十年動盪對國家帶來的影響。而在改革文學之後出現的尋根派則側重於挖掘傳統與歷史,從中思索社會的新方向。一般認為,《古船》是尋根派的代表作。

它同《棋王》,《爸爸爸》等尋根派作品類似,都是以中國傳統鄉村為背景,通過展現鄉村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來反思歷史,思考未來。

《古船》的歷史意識在同等作品中是更為厚重的,無論從時間線的事件發展的寫法來看,還是從小說中人物對歷史的看法來看,作者流露出的歷史意識都是極強的。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家族

而書中的歷史意識首先表現在小說中人物的家族意識。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中這樣說過:"勞動愈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制、社會制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的支配。"家族結構在我國古已有之,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社會基本結構,成為人與社會,與歷史和現實的橋樑。這種神秘的家族意識更是籠罩在整個窪狸鎮之上,它彷彿一個幽靈,出現在每個人物的背後。

窪狸鎮的興衰幾乎是與趙,隋,李三個主要家族的起伏緊密相連的。而每一個人的行為幾乎都有著背後的家族動因,不是家族觀念對於個人本身意志的支配與驅使就是個人對家族使命的自覺擔當與服從。在隋迎之家族因為後來激進的土改政策而被抄家時,女主人茴子死也不搬出正屋,最終服毒自殺,自焚房屋。在茴子死後,以趙多多仍"照準茴子的身體撒起尿來",此時的趙多多,更多的是代表趙家發洩對隋家的嫉妒情緒與復仇情緒。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土改

而這種情緒也在隋家二兒子隋見素的身上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在趙多多掌控粉絲大廠時,隋見素就暗含不忿,多次放言要奪回粉絲大廠,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粉絲大廠姓隋,以至於見素做夢都想殺掉趙多多,而趙多多則多次神經兮兮地對見素說"幹掉你"。而最令人悲哀的就是,見素與趙多多之間圍繞著粉絲大廠之間的經濟鬥爭不僅代表著趙隋兩家的家族鬥爭,更是與社會改革發展的歷史相聯繫著。

這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在改革的正當面目之下存活者的是家族間以復仇與壓制為主題的爭鬥與較量,而靠著鑽無產階級革命的空子起家的趙多多則成為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承包粉絲大廠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維護家族的利益,然而卻受到了特殊時代背景的保護。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變異性和複雜性,而類似於小說中這種的情況更是彰顯出了中國社會的深層悲哀,更是值得我們反思。

作者在寫法上也是極其注重表現這種歷史意識,作者在寫作時常常從現實而轉為回憶,往往某一章就是由人物的回憶連綴成篇,用直接引語或者間接引語結合而成的倒敘穿插在對現實的敘述當中,給人一種時刻揮之不去的歷史感。雖然這種結構略顯呆板單一,但是這樣的寫法最能保留歷史敘述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對歷史場面的描寫,對苦難的描寫,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也更容易感染讀者。

在閱讀中感悟歷史,是我們讀者的一個重大收穫,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的讀者來說,他們可以真實地獲悉當時發生的情況,也就可以認真地反思歷史,銘記歷史。

對苦難的拷問與懺悔

這部小說對於苦難的描寫是出色的,是真實的,是振聾發聵的,既帶有控訴性,又帶有懺悔性。作者描寫了多方面的苦難,包括現實中窪狸鎮人的苦難,以及不為人知的歷史記憶中的苦難,並最終通過隋家大兒子抱朴之口說出,抱朴發出的拷問,更是值得每一位讀者為之震驚。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饑荒年月

在類似的作品中,往往都會出現對農民受苦受難生活的描寫。雖然書中對此也有描寫,但是並不只侷限於此。這也是本書的亮點所在。

書中寫到了大躍進歷史背景之下百姓的生活,書中生動地寫到:

隨著雙鏵犁的誕生,漸漸很多事情都變得讓人耳目一新了。這也是個用數碼錶達一切的年代,報上一刻不停地公佈著一個個巨數,窪狸鎮人的心身全被密密麻麻的數碼所佔據。

那時狂熱的場景應該是新中國人民經歷太多的磨難所造成的!天矇矇亮,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待復甦的大地上,本該一片寧靜的窪狸鎮卻早已人頭攢動,那裡的人們扛著鋤頭,拿著鐵鍬,喊著口號,一隊一隊的人民朝著那片讓人瘋狂的土地走去,簡直勢不可擋!畝產百萬斤成了這個時期大家對土地收成的目標,報紙上時常能夠看到把一頭豬養成幾百萬斤的神話!鋼鐵年產量達不到,就舉全國之力大鍊鋼鐵,整個窪狸鎮的鐵器都付之一炬,但凡能用到的絕不吝嗇!雖然轟轟烈烈氣勢浩大,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人民似乎忘記了自己還是一窮二白。一股股生產狂熱的暴風把大家的生活刮的滿目蒼夷!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鍊鋼

於是,緊接著便是讓人們措手不及的大饑荒,人們的食物都被強制奪走。整個窪狸鎮籠罩在飢餓的威脅之中。青嫩的野草被吃光了,乾燥的樹皮也被吃光了,饑荒逼的人們不得不去吃土,最終為之付出了生命。小說中對此的描寫是令人痛心的,先是死死咬著蚊帳死去的李知常的母親,又是死在抱朴懷裡的桂桂,還有送葬隊伍中死去的人民。

不僅如此,人民還要承受村裡野蠻幹部蒐集糧食的折磨,稍有不慎就要遭受拳打腳踢,對於當時激進政策給人民帶來的額外苦難,《古船》還是獨樹一幟的。

此外,通過主人公抱朴的傾訴,我們得以瞭解到當時“還鄉團”以及文革時期人民遭受的迫害與折磨。

還鄉團裡有鎮上逃出去的,更多的是鎮外的人,他們由鎮上人領路,挨家認東西、找人。後來四十多個男女老少給驅趕到老廟舊址上,我也在裡邊。還鄉團的人罵著窮鬼,點了一堆大火,扔進火裡一個人。那個人開始跪下來哀求,還是給扔進去。他爬出來,渾身是灰,頭髮焦了,又給扔進去。四十多個人嚇呆了一半 兒,嚇哭了一半兒,不少人跪下求饒。我聞到了火裡的氣味,這一輩子也忘不掉。我常常想起那股味兒,有時走在路上,不知怎麼就聞到了那股味兒。這當然是錯覺……那個人燒死 了。是個小夥子,只當過幾天民兵。他死之前喊的最後一句話是:“不關我的事呀,老天爺爺!我不知道。”

更加殘忍血腥的描寫,筆者也不忍摘錄,那種震撼,非親身閱讀不能感受。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勞動

更加令人震撼的是抱朴懺悔式的傾訴,他一遍遍地追問,鎮子上翻垃圾吃的老奶奶為什麼沒有人救助,這世上受苦的人為什麼得不到幫助。他這種來自於家族與現實社會的原罪感使得他時刻保持著一種懺悔的心理,所以他整天把自己困在無聊的老磨屋裡消磨自己的青春歲月。他自己說道“見素,你不知道,世上那些不怎麼說話的人其實說了最多的話,說得口焦舌燥。他們在跟自己交談啊,最累的是心

。”

正是因為抱朴這種“原罪感”,所以他對一切犯罪和苦難具有恐懼感,也使得他能擺脫因為個人私慾而為別人帶來的傷害。這種出眾的品質也就決定了他能夠成為新時期窪狸鎮的致富領路人,而一心爭奪粉絲大廠的見素只能被慾望吞噬,變得沉淪。

所以讀到這一部分的我們也可以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被眼前的私慾迷失過雙眼,自己又是否能夠推己及人,放遠目光,達到真正的成功境界。

結語

其實,本書的亮點並不侷限於此。很出彩的還有作者對農村風俗以及中醫文化細緻把握。書中對張王氏教村民製作醬油的描寫,從煮麥麩皮,到封壇乾燥,再到醃製的時節,添加的原料,事無鉅細,無一不記錄在案。包括老中醫郭運行醫治病時為病人所開的藥方,足見作者在寫作時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也表現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瞭解。


《古船》:銘記歷史,拷問苦難,淨化心靈

製作醬油

對我們來說,閱讀一部好的小說,能夠昇華我們的心靈。具體到這部小說,我們讀罷不妨反問一下自己,我們應不應該忘記歷史的苦難?應不應該從慘烈的歷史中吸取教訓?我們有沒有像抱朴那樣時刻思考著真正有利於大眾之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個人與根深蒂固之家族結構之間的關係?

只能宅在家的我們,不妨趁此機會,為自己的心靈充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