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有個“京星”農場

在賀蘭縣黃河岸邊有一個具有60多年曆史的現代化農場——京星農場。

如今,京星農場依傍黃河,溝壑縱橫,麥浪滾滾,稻穀飄香,昔日荒灘已變成米糧川。

60多年過去了,當年從北京來建設京星農場的年輕人大都已是上了歲數的老人了。他們鄉音未改鬢毛衰,依舊操著一口地地道道的京腔京調。老京星人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為之耕耘的京星農場。

20世紀50年代,為了支援大西北建設,2000多名北京市民在北京市有關部門的動員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滿懷豪情壯志來到銀川落戶。

1955年5~8月,在4個月之內,有468戶2025名北京人陸陸續續分8批從北京火車站出發,坐硬座沿京包線西行,千里迢迢趕往銀川。

他們舉家從繁華的大都市淨身出戶,房產被沒收,攜妻帶子,一路穿過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和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到達終點站包頭站。

當時寧夏銀川沒有通火車,人們到銀川只有到了包頭再轉車。北京移民下了火車,銀川專區派來的汽車早已等候在內蒙古包頭車站。

從沒出過遠門的北京人,扶老攜幼,身背肩挎,再轉乘搭著帳篷的汽車沿包蘭公路進入銀川。

從包頭到銀川,人們朝行暮宿,兩渡黃河。汽車進入當時屬甘肅省管轄的寧夏境內後,艱難前行,崎嶇不平的土路把汽車顛簸得左右搖晃,汽車過後塵土飛揚。

當時正值夏日,天氣炎熱,搭著篷子的汽車把人們悶得上氣不接下氣。

車行到半路時,上到七八十歲的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嬰兒,都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的暈車反應。

一時間,車廂氣味汙濁,但人們都以關愛之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在困境中度過了那段最艱苦的行程。

汽車經過三天三夜的長途奔波,第四天終於到達千里之外的銀川專區賀蘭縣東北角的黃河灘上。

賀蘭縣屬河套地帶,東瀕黃河,舊時“寧夏八景”之一的“黃沙古渡”就在這裡;沙鷗翔集,葦毛飛白,輕舟短棹,漂浮水面。號稱通八堡之通義,通濟(通吉)河灘,因住有熊氏人家,故稱熊家灘。

新中國成立前,此處沙丘刺叢遍地,為野兔獾狐提供了藏身之地。天蒼蒼,野茫茫,一片荒涼。

寧夏賀蘭有個“京星”農場

曾經風華正茂的支寧青年

1954~1955年年初,銀川專署遵照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指示,決定在賀蘭縣集體安置北京移民2000餘人。

1月21日,賀蘭縣人民委員會制定了安置北京市移民的計劃,對安置移民的各項經費概算、安置地點、房屋修建等諸項工作,做了認真細緻的安排。

為了加強對移民工作的領導,縣上成立移民安置委員會,縣長楊玉璽為主任;下設辦公室,抽調幹部11名,又聘用懂農業技術的老農4名,具體指導墾荒工作。

根據銀川專署的指示精神,縣上經過認真勘查,首選二區七、九(通義和通吉)鄉一塊風水寶地——白熊家灘至昌潤橋,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公里。

這片黃河灘地雖已荒草沒膝,溝渠頹廢,但土地曾經墾殖,平坦肥沃,開發起來要比開墾原始荒灘節省投資。

建房工程分3個基地施工,於2月11日開始準備,統一調集建房工人500餘名,在二區14個鄉購買垡拉(舊時農村蓋房的一種建築材料)32萬塊。

3月1日動工至5月21日,第二片基地所規劃的住房245間全部蓋好,第一片基地月底將修建完竣,第三片基地已打好基礎。

5月14日之前,對立崗堡至二區九鄉的道路與部分橋涵,組織民工全部整修,可使汽車通行。

在首批北京移民到達之前,僱用民工開墾荒地近4000畝,播種黑豆、豌豆、扁豆、胡麻、洋芋等作物,其收穫將用於調劑補充移民糧食和牲畜飼料之不足。

1955年5月24日,辛勤籌備了多日的幹部和立崗附近的群眾一大早就等候在接待地點。

下午3時許,第一批55戶230名北京移民到達安置地點,其中就有著名作家張賢亮及其母親和妹妹。

移民到達時,群眾夾道歡迎,搬行李、抱孩子,像接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京星農場的北京移民中有民國時期的作家、畫家、翻譯、醫生、工程師、復轉軍人、學生、商人,有舊社會耍把戲的、說書賣唱的,還有國民黨時期的軍政人員。

最著名的有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名徒、著名畫家韓致中,著名作家張賢亮,民國政府總統袁世凱的六姨太葉蓁,袁世凱的兒子袁巨勳、孫子袁家偉等人。

這些人,在京星農場留下了他們難忘的人生足跡。

隨後,當地政府按移民家庭人口情況,給一家一戶分配已蓋好的土坯平房。分配標準是1戶3口人分平房1間,1戶4~6人分平房2間,7人以上的戶家分平房3間。

屋內盤著佔有半間屋子大的燒火土炕和一個土爐子,炕上鋪著竹蓆子,土臺子就是板凳,吃飯用的桌子是用炕面子砌的桌子。

一家三四口蓋一床被子,沒有木製傢俱之類的擺設。

一家一戶分配好的鍋、碗、碟、盆、煤油燈等基本生活用具都已在地上擺好……

寧夏賀蘭有個“京星”農場

當時的農場土坯房

這些北京移民離開城市,身處他鄉,舉目無親,倍感淒涼。

滔滔黃河岸邊雜草叢生,一望無際的黃河灘地荒涼貧瘠,這就是要他們去開拓耕耘、為之奮鬥終生的黃土地。

為了解決移民兒童上學問題,1955年6月6日,縣人委會即專案上報銀川專署,擬在京星新建完全小學一所;6月17日,又上報建校所需經費和設計方案,請求北京市撥款2.3萬元。

翌年春,賀蘭縣新建小學建成開學,首任校長由縣教育科長吳錫祿兼任,師資配備從全縣教師中選派,設備配置較好,成為全縣一流的小學,使330名學生就近上學,並免收學雜費。91名中學生到銀川中學(今銀川一中)、銀川女中上學,享受助學金等特殊待遇。

移民初到,水土不服,患病者較多。

村社與臨近醫療站(所)簽訂合同,移民憑介紹信治療,費用可先記賬,後由村社統一結算。新建鄉成立後,建立了鄉醫療所,選拔並培訓接生員8名。

在4個自然村各設夜校1處,進行掃盲。冬閒之時,鄉上成立業餘劇團,排演了評劇《劉巧兒》《小女婿》《羅漢錢》等劇目,應邀到縣城以至銀川、石嘴山、巴音浩特巡迴演出,博得好評。

這批京城子民來寧後,許多人有了用武之地,一些知識分子和有一定技術專長的人,被介紹到機關、學校、煤礦工作,共有56人。張賢亮、尚義、宋多儒等12人被甘肅第二文化幹校聘為教師。

寧夏賀蘭有個“京星”農場

後期的發展出人意料,尤其是1959年、1960年兩年的連續歉收,絕產;1960年的“雙反”運動,移民幹部被逮捕,使移民產生心理恐慌,京星大隊移民再次掀起外逃風潮。

到1961年,全大隊人數減至640人,僅為安置時的1/4。

為扭轉這一狀況,縣委於1961年1月決定成立地方國營京星農場,以順應民心。

農場設黨支部,直屬縣委領導;管委會下設8個農業隊,1個林業隊和1個副業隊,調派國家幹部17人,擔任書記、場長等職。

農場先後併入支寧浙江青年220人、陝西移民570人、河南移民210人,實行統一管理,勞動力全部轉為農工、按月發放工資。

工資等次分為5級,最高者35元,最低者18元,移民生活有了保障。縣上又投資9.5萬元,調撥拖拉機3臺。

但時間不長,陝、浙移民強烈要求返鄉,後經上報批准,陝西和浙江的部分移民分批返回原籍。

到1979年,全場共有移民295戶1311人,其中北京移民113戶451人,浙江移民14戶63人,河南移民21戶106人;其他147戶691人則是從鄰縣和本縣自行遷入的當地公社社員。

移民最大的痛苦是政治上的壓抑。

從1955年安置到1979年的20多年中,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移民在政治上一直受到歧視,心靈上留下了創傷。

過去,對京星移民的評定是不公平的,被視為“社會渣滓”。

老一代移民叫苦不迭,至今還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京星移民好悲傷,村村有危房,家家都缺糧,戶戶都欠債,沒錢穿衣裳”。

寧夏賀蘭有個“京星”農場

北京移民初來乍到,由於對當地農業生產、氣候環境、生活習俗、語言交流等都極不適應,又從未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更不懂農業生產技術,再加上水土不服,思鄉之情愈加濃烈。

剛來時,國家還對他們進行救濟,移民生活實行供給制,每人每月供應17.5公斤口糧和1.5元菜金,但他們每月沒有現錢收入。為了改造自然,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填水坑、打蒲草、割蘆葦,實行人海戰術圍湖造田。

經過一年多的日夜奮戰,終於在黃河岸邊種植了5公里寬、10公里長的防護林帶,這為京星農場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讓移民儘快掌握生產技術,政府有關部門從各生產大隊抽出種田能手,手把手教移民犁地、種田、收割。

但是,由於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從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到1980年改革開放前,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移民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糧食畝產一直徘徊在100公斤上下,人均年收入只有100元左右。

那時沒有自留地,副業又少,家庭沒有經濟來源。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使得許多有“問題”的京星人在劫難逃。

特別是在1957年“反右運動”和1960年的三年困難時期,他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絕境中的京星人為了謀生,紛紛出逃,在那個最困難的年代,出現了兩次返京回鄉的大高峰。

一些北京移民三五成群、拖兒帶女結伴而行,扛著鋪蓋,拎著行包,沿途風餐露宿,徒步向北京方向走去。

他們沒錢買火車票,身強力壯的就扒火車,實在走不動了就找個棲息的地方安家落戶。至今,在銀川、包頭、呼和浩特等城市,還有許多當年中途落戶的北京移民。

1984年1月,京星農牧場正式成立,仍為國家支持下的集體經濟。

此後,政府年年投資,使民房和小學校舍翻修一新。

京星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1984年,在新中國成立35週年前夕,北京日報社、北京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派遣記者不遠千里來到京星農牧場採訪,給京星移民帶來了首都人民的關懷。使移民更加堅定了紮根寧夏的信心和決心,堅信黨的政策。

他們感慨萬分地說:“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幫助我們解決困難,今後我們再不能把手伸向銀行,把嘴朝著國庫要救濟、吃補助。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建設家園。”

為回報故鄉人民的關懷,賀蘭縣北京移民彙報團一行6人於1984年年末赴京彙報。

1985年1月4日,北京市副市長封明召集市政府辦、民政局、經濟技術協作辦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在北京豐澤園飯莊接待了彙報團。

封副市長在聽取彙報後說:“你們到寧夏35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為國家做了貢獻,北京市政府沒有忘記你們……”,並對彙報團的要求表示支持,當即指示由北京市民政局牽頭,聯合有關部門,對彙報團提出的問題逐一落實。

是年,自治區投資40萬元,北京市資助20萬元,賀蘭縣自籌15萬元修築了立崗至京星的柏油路。

後又免徵5年的公購糧,使京星人能得到休養生息。給京星每家每戶撥專款修建新磚瓦房,改變居住環境;撥專款購置農業機械,發展農業生產。

又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在賀蘭縣黃河岸邊,縱亙黃河西岸,長10公里,寬2.5公里的京星地域,已呈現出了一派繁榮景象。


文章及圖片均來源於羅昀編著的《賀蘭史話》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