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容縣是中國著名、廣西最大的僑鄉,有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150多萬人,分佈在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容縣真武閣

1840年以後,我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下、農村經濟瀕於破產,致使饑民載道、哀鴻遍野,容縣也逃不脫這個厄運。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輾轉遷徙、逃亡異鄉。容縣籍華僑,大多數是那時出國的。據在國外和歸國的老華僑回憶:

紫荊山(指太平天國)失敗後,三點會頭目、義軍戰士和親屬是最早出走安南、西貢和印尼的容縣人。


  • 容縣大坡人周勉是太平軍的小頭目,他領著十九名戰士,拋家別鄉,從鎮南關經安南西貢轉到香港,賣“豬仔”到印尼巨港,給荷蘭殖民主義者拉樹筒,他們受虐待而十二人喪生,周勉等七人逃到馬來西亞督亞冷開錫礦。
  • 華僑陳德之,是農民起義軍家屬,十多歲時被清兵從家裡抓走,押去縣城途中,殺死兩個清兵逃去馬來西亞,後轉徙泰國勿洞,在馬來西亞和豐埠八公墓上,有一墓碑記載了容縣籍某華僑到馬來西亞時間為咸豐年間。
  • 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下,又有一批人遷往國外。一九二六年,容縣農民運動如火如荼。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廣西軍閥秉承蔣介石的意旨,成立了“清黨委員會”和“廣西特種軍事臨時法庭”,容縣共產黨員領導人林培斌,黨員林芝穎,農運積極分子盧汝周被殺害,農運骨幹曾昭浩、肖愛華、陳中朝、何美才等人被捕。其他一些共產黨、農運骨幹被迫隱蔽出走,有的逃到國外。


清末以來,廣西長期處於軍閥混戰之中,老百姓不僅兄弟眾多的要被迫當兵,就是獨子或超齡者亦難倖免。


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多年中,外侮內爭,戰禍連年,土豪劣紳橫行霸道,土匪四出騷擾,使得容縣人民無法安居樂業。容縣民性倔強,富於冒險精神,因人多地少,謀生困難,加以與廣東毗鄰,交通方便,不少人乘老華僑返鄉探親,跟隨出國。有的仰慕華僑在國外生活有出路而出國。此外,容縣有不少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地主豪紳,於解放前夕逃亡港澳和臺灣,然後轉到其他國家。


自十九世紀西方國家先後宣佈廢除殖民地奴隸制度後,原種植園的奴隸紛紛逃散,迫使主要靠奴隸勞動的西方殖民者勞動力奇缺,種植場園減產,甚至癱瘓


解決勞動力問題,趁著十九世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之機,西方殖民者蜂擁到中國販賣黃奴——契約華工。當時西方殖民者掠賣華工的主要據點是廈門、汕頭、廣州、香港等地。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契約華工


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天災人禍,容縣不少人紛紛避走他鄉。民國初期出國的人,多數到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對華僑實施“懷柔”政策,加上它離中國近,英殖民者在馬來西亞辦錫礦業、膠園業、木材業、造船業等,須僱用大批工人,

他們知道華人刻苦耐勞,是“最佳的賺錢工具”,所以多數招收華工


馬來西亞條件好些,所以,大多數容縣人都湧向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成了容縣人的落腳地,足跡遍佈雪蘭莪、江沙、吡叻、森美蘭、金保等三十多個埠。據1948年調查,在馬來西亞的容縣華僑約有七萬多人。他們從事種膠,開礦和經營商業等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洲經濟也受到打擊,樹膠、錫等生產全部停頓,以此為業的華僑頓入困境,加上那時馬來西亞缺乏土地,華人想取得合法的土地搞種植業很困難,於是,有部分華僑遷徒泰國。


容縣華僑最初定居在東南亞,他們的後裔中不少人讀了大學,有的畢業後留在歐美。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屬有的從臺灣、香港轉徙到歐美各國。


容縣華僑90%以上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勞動,和當地人民一起,對僑居地的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東南亞各國,大多數華僑從事橡膠種植業、開礦業、園藝業。


其中從事橡膠生產的人最多,在待收膠的七、八年中,他們種穀、種菜、養豬,養雞藉以謀生。經過幾十年努力,有的成為擁有一定數量橡膠園的小園主。如曾任馬來西亞霹靂江沙會館主席劉漢,經廿餘年積蓄,先後承購膠園地產,成為小園主。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容縣華僑,還廣泛經營商業和開設服務行業,他們開設藥材、橡膠、雜貨、家用電器、五金、鐘錶等商店;有的開辦機械廠、車廠、木材廠、鐵廠、電器修配廠、酒廠等;也有的開設飯店、旅遊業。


容縣華僑注意培養後輩人才,一九四九年以後,容縣華僑的後裔,大學生人數迅速增加,現在他們當中不少人成了從事各方面建設和科學教育的專門人才。


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海軍航空部門工程師張建成、新加坡海關總長黃森、新加坡科學院從事科研(曾獲西德原子能研究博士學位)工作的潘明、日本航空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經理黃德輝、吉隆坡《星州日報》總編輯

馬任忠、英國利勿甫醫學博士彭秀椿律師、泰國廣西會館理事長封君曉、美國得克薩斯州飛機制造博士黃果樹,加拿大海軍研究所研究員黃華桐等一百多名。


容縣華僑有著崇高的愛國熱情。抗日戰爭時期,容縣華僑為了支援國內戰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礦工們以有限的工資節衣縮食,每月仍捐十多元,每年還交數次特捐,直到一九四一年南洋淪陷為止。


為了抗日,不少華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馬來西亞、緬甸等國華僑,以汽車司機和機修工人為骨幹,組成三千二百餘人的“機工隊”,容縣華僑有六十人參加,他們回到祖國後方在運輸戰線上抗擊日寇。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圖為響應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總會的號召,南洋機工抗日救亡支援祖國


有的“機工隊”員犧牲在抗日前線。容縣華僑司機李秋在長沙光榮為國捐軀。李孝錫率領的馬來西亞義勇軍五千多人,在新山埠浴血奮戰阻擊日本侵略者。是役義勇軍犧牲了近兩千名戰士,容縣華僑有一百多人捐軀。日寇佔領新山埠後,華僑積極參加當地抗日軍。


容縣華僑在僑居國為了團結鄉誼、互通聲息、提倡教育、促進文化、謀求福利、扶助生活,推廣公益事業做了不少工作。


容縣華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身在國外而關心家鄉的建設。1937年,六王古泉華僑崔林、捐獻白銀五千元助建容縣中醫院孤兒院。歸僑劉東在沙田修了幸福井。


六十年代,楊梅十里的華僑,捐款修建了楊梅華僑中學大坡華僑中學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粉碎“四人幫”以來,重新落實黨的僑務政策,廣大華僑深受鼓舞,更加激發愛國愛鄉,為四化貢獻力量的熱情。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華僑擺脫了“海外孤兒”的命運,很多容縣華僑,懷著崇高的愛國熱情回國定居,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廣西最大的僑鄉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