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德興山河同萬古,

安如磐石奠千秋。”

—— 國學大師饒宗頤


德 安 裡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德安裡位於普寧市洪陽鎮,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家族集居寨。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德安裡佔地面積達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有官廳、祠堂、佛堂、書齋、餐廳、庫房、閣樓等,房屋總數773間。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德安裡的創建人之一方耀出生於洪陽西村一位武將的家庭。他自幼跟隨父親方源習武,很早就開始帶兵,因驍勇善戰,被《清史稿》譽為“謀勇將軍”。應該說,方耀的這份才能,有部分是來自於父親的引導身傳。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潮汕人有聚族而居的傳統,尤其是望族或有錢人家更是不惜巨資修建連接成片的宅院。方耀兄弟有六人,他和四弟方勳是清廷的在編武官,其他兄弟也先後受到朝廷的賜封。方耀回鄉之後,他們便選中了洪陽城郊東南面馬院橋這塊地修建府第,起名德安裡,由六兄弟共有。

德:是方耀期望族人、後人要立德、崇德;

安:是建寨的時候,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剛剛平定不久,希望地方安寧。

裡:一般指“從一個大門進去的小寨”。在洪陽範圍內,地名中以“裡”為稱的有許多。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德安裡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群,也是國內罕見的府第式古村落。整個建築組群由三部分有機聯繫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富於特色的建築組群,一組“百鳥朝凰”、兩組“駟馬拖車”,每組裡面又有多座獨立的造型結構,各具特色而又有機聯繫在一起的建築物。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德安里老寨和中寨坐西朝東,新寨坐北朝南,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寨建築格局為“駟馬拖車”。建築形式保持了晚清典型潮汕村寨特色,寨內又有洋式建築,有繼承,也有發展。德安裡雖歷滄桑鉅變,但整體建築保存較完整,其規模之大,建築式樣之齊全,堪稱潮汕建築藝術的奇葩。它以其罕見的建築佈局和獨特設計風格,被編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教科書中。目前,德安裡是首批廣東省27個古村落之一、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德安裡:德興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


德安裡位於普寧故城洪陽鎮的東南側。洪陽是普寧的老縣城。

據史料記載:

普寧市地域在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屬東官郡潮陽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朝廷決定從潮州府潮陽縣分出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的地域新置普寧縣。

明嘉靖四十四年,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初置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境內)貴嶼村,但因建縣後“徭役供乞等項”陡增,朝廷缺乏對新縣治的後續財政支持,縣治城池遲遲未能修築。

至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才在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遷縣治於此,因這裡地處洪山之南,故稱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