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神陶一山 傳承炎帝精神的“趕駝人”


唐人神陶一山 傳承炎帝精神的“趕駝人”

“這好像爬山,當氣喘吁吁地爬到山尖時,發現旁邊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於是打點行裝又往上爬。” —陶一山  

“義利相溶,養義生利”是唐人神集團的最高經營理念,陶一山解釋道,“這是從洛克菲勒的故事中得到啟示的,並由此生髮,歷數年磨礪,成為其企業文化的精髓。”  

湖南株洲是我國八大工業基地之一,勇往直前、擔當責任的“火車頭精神”被稱為株洲精神。而在株洲,只要談到湖南省的農業產業化,就不能不談“唐人神”。  

作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家從做飼料起家的企業,一頭紮根鄉野山村,一頭情繫百姓餐桌,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勇立潮頭,帶領養殖戶奔向小康,為打造安全放心食品,創下一個又一個奇蹟:創建了湖南第一個肉類品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原種豬場;擁有兩個馳名商標、三個中國名牌;全國飼料行業、肉類行業10強企業、種豬行業前十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  

而創造這些奇蹟的人就是陶一山—唐人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高級經濟師,管理科學與工程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肉類協會副會長,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  

在不斷攀登的路上,陶一山傳承了株洲人勇往直前、敢於擔當、樂於創新、永爭第一的株洲精神,並得到發揚。面對記者,他談過去,談未來,談企業,唯獨不談個人。也許是常練太極的緣故,陶一山總會很巧妙地迴避個人的問題,繞來繞去,最終又回到企業的話題上。他這樣說:“我知道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唐人神是永恆的太陽,而我是被照亮的月亮。我一旦離開唐人神,將會黯淡無光。”  


一個“民工”的三個“兒子”  

陶一山是湖南寧鄉人,熟悉他的人都稱,他有三個“兒子”:一個是“駱駝”,一個是“唐人神”,一個“美神”。先有“駱駝”牌飼料,後有“唐人神”肉品,再有“美神”種豬。  

1987年年底,在戴家嶺山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株洲市飼料廠建成投產。時任廠長的陶一山30出頭,正值而立之年,意氣風發,精明強幹。他帶領一群從未做過飼料、從未有過管理經驗的年輕人,開始了創業之路。  當時工廠產量較低,而湖南省卻是農業大省,年產生豬6000萬頭,佔全國產量1/6,陶一山深知其中蘊藏的商機,當即決定北上尋求先進技術。  

寒冬臘月,北京站,2次特快硬座車廂,旅客全部下車了。打掃衛生的列車員發現靠近廁所的座位下面,居然還有一個人在“呼呼”大睡。“看樣子是個民工。”列車員走過去用掃帚在地板上使勁頓了頓:“起來!起來!你當是睡臥鋪?”  這位“民工”就是陶一山。他此番出行,為的是求見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和民。下車後連住宿都沒有安排,他就到處找王教授,最後在海淀區的一棟宿舍裡敲開了王教授的家門。  

打開門,只見一位“民工”抱著一個紙箱子(裡面是一套醴陵瓷器),一身髒兮兮的衣服帶著一股汗臭味。但是,這位“民工”卻談吐不俗,思維敏捷,言辭情真意切。王教授很快就明白了這位年輕人的來意。  

“株洲飼料廠如果只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來搞配方,一是起點低,二是週期長,即使搞成了,其科技含量也很難保證在飼料行業中處於領先優勢。而王教授研究飼料30多年,已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如果說搞引進好比"買雞下蛋",那麼我此番造訪王教授就是"借雞下蛋",廠裡幾百雙眼睛都在盼望著我能抱個"金蛋"回去。”  

看著眼前這個熱情而執著的年輕人,王教授被感動了,拿出自己精心研製的11個飼料配方,從中調製出114大豬飼料和211雞飼料兩種飼料,交給了陶一山。  

回到工廠後,陶一山立即帶領員工們進行試驗,對800多頭豬、2000多隻雞進行餵養試驗,總結制定工藝標準和檢測標準。他還大膽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瑞士布勒公司全自動飼料生產線。當進入試生產準備階段,他們坐在一起商量給即將生產的飼料起個名字。有人提議,一是要有動物形象,二是要體現創業的精神。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金兔”、“黃牛”、“大象”……陶一山望著窗外的8層工廠主樓,彷彿想起了什麼,一個偉岸的形象跳入陶一山的腦海—“駱駝”。他興奮地對員工們說:“駱駝肯吃苦,樂於吃苦,任勞任怨,一步一個腳印,不達目的不罷休,駱駝體格高大,寓意也好,不如起個駱駝的名字吧。”  

自此,傳統的一瓢糠一把菜的飼養方法成為歷史,1988年全廠盈利150萬元,並且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向前發展。陶一山成了名副其實的“趕駝人”。時至今日,或許很多人仍然記得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飼料一枝花,駱駝富萬家”。  


唐人神陶一山 傳承炎帝精神的“趕駝人”


飼料科技推動了養殖繁榮,但賣豬難的問題開始顯現。作為生豬大省,湖南省直到1995年都沒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肩負農業產業化的使命,陶一山毅然挺進肉類加工產業。  

1994年,陶一山得知株洲肉聯廠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欠下1776萬元債務,390名職工的生活難以為繼。他敏感地意識到,進入肉品加工行業的機會來了。公司可以利用肉聯廠原有的車間、水電、通訊、冷凍設備和鐵路專用線,快速形成飼料、養殖、屠宰、加工“一條龍”經營的發展格局,今天的虧損黑洞會變成明天的“聚寶盆”。“如果這步棋走得好,企業就能在兼併中得到多元化發展。”  

在給肉品取名時,陶一山有一種“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感覺。“這是我多年的夢想—打造湖南第一品牌肉。取名"唐人神",寓意是希望肉品像盛唐文化一樣傳遍世界,讓中華美食像盛唐文化一樣走遍天下—中華美食走天下,肉食佳品唐人神。” 


唐人神陶一山 傳承炎帝精神的“趕駝人”

影響養豬效益的因素中,品種佔了40%的比重。要提高農民養殖效益,提升豬肉品質,必須從種豬抓起,優質的種豬不但瘦肉率高,而且屠宰率也高。  

2008年,集團大膽實施了唐人神1000萬頭生豬產業鏈一體工程,與世界頂級育種公司—美國華特希爾(Whiteshire)育種集團合作,構建了種豬業高端全新發展平臺,投資1.1億元,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世界級原種豬場。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十個原種豬場和擴繁場,並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原種豬場,“美神”種豬通過美國NSR認證,達到美國同步育種水平,同時獲得“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榮譽稱號。“美神”種豬以“高繁殖率、高屠宰率、高瘦肉率、低料肉比”“三高一低”的優良特性,深受廣大養殖戶的青睞,也得到了泰國正大、溫氏集團等農牧企業巨頭的高度認可。  

2011年3月25日,唐人神集團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002567,唐人神成為中國生豬全產業鏈經營第一股。 

 

“一條龍”經營,為了百姓餐桌  

早在1991年,陶一山隨株洲市經貿考察團到香港參加國際工業博覽會。赴港之前,他就與廠領導班子商議,看能否找一家境外企業來合股生產經營。於是,機遇伴隨著他的想法降臨了。這一次,香港經貿局做“紅娘”,把他引薦給香港大生行飼料有限公司。  

陶一山深知借力發力的道理,幾經談判後,雙方終於攜手合作。“駱駝牌”商標以價值70萬元的股份入股,雙方共投入6100萬元成立湖南湘大實業有限公司。合資運營後的第一年,銷售收入突破了兩億元大關。“駱駝牌”飼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95年,湖南湘大集團組建成立,陶一山開始走低成本擴張之路,相繼兼併了株洲肉聯廠、株洲合營養殖場,開始向養殖、屠宰、肉製品加工等領域拓展,一方面努力把飼料做大,一方面走“一條龍”的產業鏈發展之路,使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然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企業連續3年處於低迷期,到了1998年5月,企業危機四伏。此時,陶一山處變不驚,審時度勢,冷靜分析市場形勢,經過詳盡考察,問題的癥結水落石出:產品營銷環節受阻。“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在走著一條傳統的市場營銷道路,這注定要陷入一個難以脫身的惡性競爭怪圈!”深思熟慮之後,陶一山想出了一套“顧客價值營銷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終端顧客(養殖戶)的讓渡價值,把營銷管理的重點從關注競爭對手、關注經銷商、關注每月的銷量,轉移到關注終端顧客(養殖戶)的創造價值上來。結果,這一營銷戰略不但化解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還使企業的經營業績呈現出跳躍式的發展。“顧客價值營銷管理”也因而榮獲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1998年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2000年改組為唐人神集團,並於2001年引入戰略投資者,完成了對國有股份的置換,使企業成為非國有股份的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  

多年來,陶一山帶領唐人神集團,始終致力於把源頭的飼料、種苗、生豬飼養和終端的用戶關聯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綠色食品安全產業鏈。“這樣就能通過品種改良、飼料生產、健康養殖、生豬收購等全程服務,一方面扶持農民發展養殖業致富農村,一方面將畜禽產品加工轉化為安全放心的肉製品推向市場,形成了"品牌託市場、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公司+農戶+市場"的模式,公司整體競爭力得到全面提高。”陶一山認為,發展飼料產業和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走“一條龍”產業鏈經營之路是重要途徑。  

經過20多年的創業與發展,陶一山從飼料起家,發展上下游產業,構築了安全飼料、品種改良、健康養殖、肉品加工、價值服務一體化經營的生豬全產業鏈,成為我國生豬全產業鏈經營領導者。  陶一山無不欣慰地說,“一條龍”綠色產業鏈已成為“唐人神”品牌的生命力所在,成為“唐人美食香、美食唐人神”的堅強基石,目前旗下45家子公司遍佈全國各地,2009年唐人神集團銷售收入突破70億元,併入圍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  

2013年5月16日,在1000萬頭生豬產業鏈聯盟高級研討會上,陶一山首次提出“唐人神,中國夢”—用十年時間每頭母豬年平均出欄肥豬數增加10頭,每頭肥豬效益增加300元,幫助中國農戶年增加效益3000億。同時用十年時間形成產業鏈發展模式,讓中國人吃上營養美味、安全放心可追溯的綠色食品。矢志不渝,踐行“致力農家富裕,打造綠色食品”的使命;天道酬勤,衝刺成為世界級的又大又強的農牧加工企業的目標! 


依託文化,圓中國夢  

“義利相溶,養義生利”是唐人神集團的最高經營理念,陶一山解釋道,“這是從洛克菲勒的故事中得到啟示的,並由此生髮,歷數年磨礪,成為其企業文化的精髓。”  

回顧唐人神的發展歷史,他認為,“唐人神最大的優勢就是多年所營造的企業文化。一個企業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積聚大量的財富,但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陶一山深情地望著辦公桌旁怒放的三角梅,意味深長地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唐人神文化是唐人神品牌真正像盛唐文化一樣傳遍世界的內動力。”  

自創業之初,陶一山就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團結、求實、創新、獻身”的“駱駝”精神,經過二十幾年的深化與提升,形成了如今的唐人神企業文化。“敬業、自責、自信、創新”的唐人神精神已成為唐人神執著追求成功、永不言敗、渡過千難萬險、不斷創造奇蹟的不竭動力和精神信仰,“顧客至上、團隊精神、居安思危”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唐人神全體員工的共同的行動綱領。  

陶一山常跟員工們講“責任勝於能力”。唐人神人從《把信帶給加西亞》的故事中得到的啟迪:只有敬業的作風才會產生對事業的忠誠,才會激發員工對工作的興趣與熱忱,而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分野在於熱忱與興趣。只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就能把事情做得精益求精、至善至美並一以貫之。  

當記者來到馬家河園區,這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科研基地、培訓基地和中國首家豬文化博物館就坐落其中。在這個綠樹掩映的圍牆裡,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給唐人神的各級骨幹傳授最新的經營理念和最前衛的科技思潮。儘管唐人神集團員工40%以上是大學學歷,其中還有不少碩士、博士研究生,但陶一山仍覺得不夠,“過去是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如今是學到老才能活到老,知識只有不斷更新,員工只有不斷充電,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為企業未來投資,這錢該花,值得!”而陶一山本人也是出了名的愛學習、肯鑽研,喜歡舞文弄墨,是一個典型的儒商。他有一句口頭禪:“沒有金剛鑽,怎攬瓷器活。倘要生存,吾當要學無止境。”  

商人身份下的文化人視角,使得他把經營企業過程中的經驗作了進一步的提升,著有《顧客價值營銷管理》、《企業文化價值槓桿論》、《我的駱駝足跡》。  

伴隨著企業做大做強,陶一山秉承“企業發展、員工幸福、回報社會”的宗旨,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先後捐贈50萬元修建了兩所希望小學,捐贈720萬元支持科教興農,捐贈250萬元支持貧困學子上大學,捐贈80萬元支持株洲環衛建設,捐贈200萬元支持省十運會,帶動百萬農戶走上科學養殖之路……  

從“民工”成長為儒商,陶一山並不認為已經獲得了成功,“這好像爬山,當氣喘吁吁地爬到山尖時,發現旁邊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於是打點行裝又往上爬。”這也正應了他作的那首詩《看日》:山雲交匯祝融峰,登高越險領神風。聞雞起舞看日出,無限風光在險峰。

2018年唐人神集團銷售收入突破154億元,在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中排名第399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