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環山的喀什:轄一個市和十一個縣

喀什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帶,境內四季分明,光照長;總面積16.2萬平方千米,轄1個市和11個縣;2017年總人口464.97萬人。


三面環山的喀什:轄一個市和十一個縣

喀什地區古稱“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伽師縣一帶)、蒲犁(今塔什庫爾幹)、莎車、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內)、烏禾宅(今塔什庫爾幹南部)、西夜(今葉城)等地。喀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國際商埠;還是新疆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風格及傳統經濟的特色和精華。

三面環山的喀什:轄一個市和十一個縣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意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000多年。喀什地區境域,秦漢之際,有西域三十六國的疏勒、莎車、尉頭、子合、西夜、蒲犁、依耐、烏禾乇、捐毒、休循等諸國,其中疏勒、莎車較大,張騫出使西域時曾至這裡。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在烏壘(今輪臺縣東野雲溝南)設置西域都護府後,疏勒、莎車等國屬其管轄,標誌著境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東漢初年,莎車一度稱霸西域,時五十五國鹹聽其號令。永平十七年(74年)起,班超駐守疏勒長達17年,使封閉65年之久的絲路南道再度開放。三國至西晉時期,疏勒先後兼併了周圍的莎車、竭石、西夜、蒲犁等國成為西域一個比較大的地方政權。南北朝至隋代,今喀什地區境內主要有疏勒、朱俱波、渴盤陀等國,多次遣使至中原朝貢。

顯慶三年(658年),唐朝在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之亂後,在疏勒設置去沙都督府,後改為疏勒都督府,府下設15個州,範圍囊括今喀什地區全境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域遼闊,為當時有名的“安西四鎮”之一。它曾有力地維護了西域與內地在政治上的統一,保障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暢通。唐開成五年(840年),居於漠北的回鶻汗國為黠戛斯所敗,大規模西遷,其中一支遷至疏勒境內。後來喀喇汗王朝建立,這裡又成為其東部重鎮和陪都,“喀什噶爾”一名從此顯見於史籍。至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前後,喀喇汗王朝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喀喇汗王朝建都於喀什噶爾,今地區轄境屬汗國近畿之地。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後,今喀什地區境內成為蒙古汗國的轄地。淳口十二年(1252年),蒙古設立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喀什噶爾等城受其管轄。元代,境域雖屬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轄地,但受蒙古朵豁剌惕部直接管理。明代,境內先有大小“地面”,互不統屬,後有號稱“喀什噶爾王國”的阿巴拜克熱政權。正德九年(1514年),葉爾羌汗國建立,今喀什地區為其核心區域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清初,準噶爾部興起,在滅亡葉爾羌汗國之後,扶植依達也提拉(阿帕克和卓)等傀儡統治南疆。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後,南疆地區納入清朝版圖。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清朝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在喀什噶爾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南疆八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事務,同時“因俗設制”,在各地保留了以阿奇木伯克為首的伯克制度。至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在驅逐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後,於光緒九年(1883年)廢除伯克制和“軍府制”,設置喀什噶爾道,下轄有疏勒府、莎車府、英吉沙爾直隸廳、蒲犁分防廳、和闐直隸州和疏附、伽師、葉城、皮山、洛浦、于闐6縣。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舊制。民國二年(1913年),府、廳、州均改為縣後,喀什噶爾道管轄疏附、伽師、葉城、皮山、于闐、洛浦、疏勒、莎車、英吉沙、蒲犁、巴楚、和闐12縣,以及陸續成立的麥蓋提、烏恰、澤普、阿圖什、嶽普湖、墨玉6縣。民國九年(1920年),原隸屬喀什的葉城、皮山、于闐、洛浦、和闐、墨玉6縣析出,劃歸新成立的和闐道管轄。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道改行政區,設喀什行政區,列為新疆第三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析出莎車、澤普、麥蓋提3縣與和闐區的葉城縣合併,設立新疆第十行政區(莎車區),管轄莎車、澤普、麥蓋提、葉城4縣。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三區(喀什區)、第十區(莎車區)分別改為專區。

1952年5月25日,喀什市成立。1954年8月21日,南疆行署成立,喀什專署撤銷,其所轄喀什市及疏勒、疏附、英吉沙、嶽普湖、伽師、巴楚、蒲犁7縣歸南疆行署直接領導;莎車、和田、阿克蘇3個專區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亦由南疆行署領導。1956年6月30日,南疆行署和莎車專署撤銷,南疆行署所屬阿克蘇、和田2個專區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原南疆行署直屬縣(市)及原莎車專區各縣由新成立的喀什專區管轄。喀什專區管轄喀什市及疏勒、疏附、英吉沙、伽師、嶽普湖、巴楚、麥蓋提、莎車、澤普、葉城、塔什庫爾幹11個縣。1971年1月11日,喀什專區更稱為喀什地區。

三面環山的喀什:轄一個市和十一個縣

喀什地區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北有天山南脈橫臥,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部是喀喇崑崙山,東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諸山和沙漠環繞的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猶如綠色的寶石鑲嵌其中。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輪廓是由穩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崑崙山地槽褶皺帶為主的構造單元組成。印度洋的溼潤氣流難以到達,北冰洋的寒冷氣流也較難穿透,造成喀什地區乾旱炎熱的暖溫帶的荒漠景觀。而山區的冰雪融水給綠洲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形成較集中的喀什噶爾和葉爾羌河兩大著名綠洲。境內最高的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最低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市城區的平均海拔高度1289米。

截至2018年12月,喀什地區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個縣級市、10個縣、1個自治縣,分別是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嶽普湖縣、伽師縣、莎車縣、澤普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