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所講貪汙之事,不是幾個人貪,而是整個朝庭,整個皇權貴族貪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貪汙腐敗,在哪個封建王朝都不能根除,但像嘉靖年間那樣的結構性腐敗,就很難辦了。這個貪汙結構鏈,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層層利益關聯,滲透到國家經濟和政治的每一個角落。要想破除這個結構鏈,除非塌方式重建官場。所以,這種結構很牢固,對國家的危害很大。

一、大明王朝官場的“末端神經壞死”

官場腐敗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中飽私囊。不管朝廷有什麼樣的政策出臺,地方官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從中漁利,以“國策”為保護傘堂而皇之地貪汙。

比如,劇中“改稻為桑”,朝廷自以為政策很周全,是官民兼顧的良策,新任知府高翰文,還給這個政策附加了“以改賑災,兩難自解”的漂亮帽子。殊不知,除了這個書呆子,利益圈中的人都知道,這頂大帽子下面藏著多少骯髒與齷齪。

於是,到了終端執行層面,知縣、知府、布政使、巡撫、總督各打各的小算盤,再加上製造局和商人,連原本“一家親”的小團伙都各懷鬼胎,說白了,都是都聞到了唐僧肉的香味了!

一個巡鹽使鄢懋卿,下去旅遊一次,滿載而歸。劇中省略了幾船銀子背後的血淚,但可以想象,其中的詭詐機謀,不亞於改稻為桑。

其實,每一兩百花花的銀子背後,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地方官員的貪婪,首先導致了大明王朝末端神經的壞死。

二、忠奸難辨

如果將責任全部推到地方官員,他們也覺得冤。所以,何茂才、鄭泌昌到死都在喊冤,沈一石甚至用死抗爭加在他頭上的罪名,幾大箱子賬本就是他血淚控訴。

有意思得很,這一個個窮兇極惡的地方官員,怎麼都成了“好人”,那白花花的銀子都進了國庫?如果是這樣,哪來的這麼多是是非非,那麼,錢跑哪兒去了?

何茂才、鄭泌昌直指“小閣老”及其背後的嚴嵩,沈一石暗指織造局,織造局的楊金水時而義正言辭,時而閃爍其詞,最後把自己弄“瘋”了才算交差。這一切似乎在告訴觀眾,其實他們既是禍害老百姓的蠹蟲,又是他們各自主子的忠實奴僕!

三、最大的蛀蟲

似乎根子都在嚴嵩那裡,其實嚴嵩也很冤——我辛辛苦苦,能有幾兩銀子到我的腰包?還不都是皇帝缺錢嘛!

原來嘉靖皇帝才是帝國最大的蠹蟲!《明史》記載:“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需要大修道觀,需要清修場所,需要煉製丹藥,當然,也需要賞賜道士、供奉各類神仙,都需要銀子。國庫的銀子不夠,只能花內帑,可是內帑預算有限,只好靠嚴嵩這個摟錢的耙子幫忙。

四、國之殤

由此,每一項國家政策的出臺,背後其實都包含了給嘉靖謀私利的目的。有了嘉靖這個保護傘,各級官員正好扮虎吃豬,於是鄢懋卿等就敢截留大半入自家腰包,各地官員自然也不能不沾腥,嘉靖心知肚明,又能怎麼辦?能辦來辦這件事的,就是一群聞腥而動的貓!

所以,別看何茂才、鄭泌昌叫屈連連,也別看嚴世蕃義正言辭,都是偷腥的貓,只是有時候他們要付出頂雷的代價。

結構性腐敗,大明的國殤。本來,那麼時期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並發展的良好契機,可惜官場結構性腐敗,導致對民族資本的野蠻掠奪,把一顆本有望率先長成的資本大樹,掐死在幼苗中了!中國歷史的悲哀!


尋根拜祖


大多數人認為一個王朝的覆滅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官員腐敗,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於是正義之士舉起正義大旗,救廣大人民群眾於危難之中,替天行道,建立一個為民著想的政治清明國家。

秦以後兩千多年間中國各朝代基本沒有超過300年,這其中規律難道真是上述史書上所說?

眾所周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勝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書,拋卻統治階級貶低前朝因素,究起深層次原因,導致滅亡的真實原因:是人口增長,而封建農耕社會幾千年來生產力幾乎沒有增長!戰亂後的新國家,人口只剩下100人,100人吃生產出的1000斤糧食剛剛夠吃,3百年後,和平安定的環境使人口增長到300人,而糧食產量只增長了一倍2000斤,這就有人吃不上飯,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改朝換代的前提條件就形成了,而需要養的皇戚貴族們依然維持家族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再加上災荒之年和外族入侵,這就點燃了改朝換代的導火索。然後就是戰爭,人口又下降,飯夠吃的了,又穩定了二百年,然後……如此循環。

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跟不上人口增長!養活不了那麼多人。話說那和皇帝官員生活不奢靡?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是為了給人民做牛馬公僕?所以說皇帝昏庸,官員腐敗僅僅是歌頌當朝貶低前朝給老百姓看的說辭!


神經病加精神病患者


從1344年朱元璋創業開始算起,到1644年崇禎自縊身亡為止。歷時三百年,有統計數據顯示,整個朱家皇族到明末已經發展到了十萬人的規模………很多人囿於成祖朱棣的規定,嚴禁藩王外出,除了每年進京述職,其他外出必須到當地府衙報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各地藩王互聯再次發生類似漢末藩王之亂……不能外出,沒辦法只能在家生孩子了……很多藩王之間已經早就出了五服………朝廷不可能供養這樣規模的皇親國戚………只能授予他們各項壟斷的權益……貪汙也就不在話下了……明末覆滅的原因有很多,每一個都是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黨爭,農民起義,東北女真崛起,軍備鬆弛……天啟皇帝臨終託孤,17歲的朱由檢臨危受命,之前只是一個存在感不足的皇子,一開始並沒有被當做儲君培養,崇禎皇帝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誰都想依靠,結果任何人都不被信任…在位17年,平均半年換一個內閣首輔……帝國的大廈將傾,他想力挽狂瀾,也心有餘力不足……


那誰誰103


當薪金不能驅動官吏時會非常可怕,因為大家都想著靠默認貪汙來驅動國家機器運轉(王振),用默認貪汙對抗貪汙,用默認貪汙去賑災,用默認貪汙去治軍(戚繼光)。而且這是一個單向的趨勢很難扭轉,崇禎倒是想整肅吏治,可是他這麼做會造成無人可用,還落得刻薄寡恩的惡名。此時,國家機器就像是粘上了灰塵汙垢,運轉起來非常費力,直到運轉不動的時候就亡國了。


夢想成真165844354


這是很正常的,歷史上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絕大多數是因為皇室貴族結黨營私,勢力錯綜複雜,貪墨腐敗,形成一個個小團伙,皇權無法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拍的太好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問題。類似的電視劇還有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再比如說宋朝、清朝都是這樣走向滅亡


筆染暮雨微光點點


明朝的官場的問題是他們是沒有辦公費用的。國家是不給你配車,配小秘書,配警衛,配會計,等一切的一切。官員只有一份工資,可這份工資是朱元璋時期設置的到了嘉靖用這份工資養這一整套辦公機構是入不敷出的。所以要經常性的找個油頭弄點錢。所以不要把古代的貪汙等同於現在的官員貪汙。


日常刷下線


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凹凸曼212


據我所知明朝皇帝和藩王都很窮



阮景東


整個明朝官場都是靠著灰色收入來活的。如果沒有,那你只能成海瑞那樣。


二戰英雄連


明朝的官員俸祿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