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言之易,行之难”。比如每到年终岁尾,大家就会制定像减肥30斤、看书50本这样的计划。结果一年过去,往往书只看了半本,体重反而多了10公斤。

就像这个春节,这都到了2月份了,你年前制定的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

其实并非你的意志力比别人差,而是你缺少一套正确又系统的目标管理方法。

而《小逻辑:让选择变简单的方法》这本书,就是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的,它运用心理学原理,把目标管理这个大命题细分成7个小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规则和量化的标准,帮你摆脱那种不持久的打鸡血式的努力。

只要按照它给出的思路,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就能帮你把那些落满灰尘的梦想,一桩桩都变成现实。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逻辑的7个步骤。

设定目标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爱丽丝问一只猫:“请告诉我该走哪条路?”

猫回答:“那要看你想去哪里了。”

爱丽丝说:“去哪儿都无所谓。”

猫回答:“那么你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对目标的隐喻:没有目标的人,总是漫无目的、得过且过。那如何正确地设定目标呢。这里有三个规则:提升幸福感,聚焦单一目标,分解目标。

1.提升幸福感

有5个因素能提升幸福感:增强人际关系、更健康和更积极、学习新技能,激发好奇心,给予别人帮助。

  • 增强人际关系

有一项涵盖了30多万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那些没有朋友的人来说,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每天抽了15根香烟,会显著地影响他们的健康。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 更健康和更积极

众所周知,想变得更健康、更积极,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运动了。运动能减轻焦虑,降低抑郁感,增强意志力。

  • 学习新技能

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你会打破一些固有认知,这能让你收获一种成就感,提升你对自身的满意度。

激发好奇心

当你全身心地去了解一样新鲜的事物时,你就关注当下,从而放下那些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悔恨。

  • 给予别人帮助

生物学研究表明,当别人答谢你的善举时,会诱发你的身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又被叫做爱情荷尔蒙,能让你产生恋爱时的那种幸福感。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2.聚焦单一目标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同时制定好几个目标的时候,努力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目标多了会分散精力,还会让你产生挫折感,更容易半途而废。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着一个目标使力。给它制定出具体、细致的标准,并加上一个截止时间。比如别说“我要减肥”,而是说“我要在这个月20号以前减肥两公斤”。

3.分解目标

分解目标最著名的案例是英国自行车队创造的:

从1908年到2011年的一百多年里,英国运动员从来没在“环法自行车赛”里获得过奖牌,但从2012年开始,英国队7年里就获得了5枚环法赛的金牌。这一切,都源于英国队的新教练使用了分解目标的“1%法则”,也就是先把与自行车运动有关的事拆分成几十个小部分,然后把每个小部分都改进1%。

比如他们使用酒精而不是清水来擦拭轮胎,以获取更好的抓地力;还要求户外车手换上户内赛车服,以减少空气阻力;甚至专门请医生来教队员洗手,以减少患感冒的几率,正是这种分解目标的做法,最后竟让英国自行车队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成绩。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制定计划

如果说目标是人生地图上的目的地,那么计划就是人生地图上的行进路线了。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你要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制定计划也有三个规则:简单化,设定执行意向,把计划变成习惯。

1.简单化

也就是让计划简单明了一看就懂。举个例子,当你制定减肥计划的时候,如果目标是每个礼拜减重1斤,那制定计划时就要写清楚每个礼拜的一三五,晚饭的食量减半,二四六早晨去跑步半小时。

2.给计划设定执行意向

执行意向是个心理学的名词,指的是那些能提醒和督促你去完成目标的开关。

比如你一直想坚持写作,却迟迟不肯动笔,那么你的执行意向就可以设定为闹钟的铃声,当闹钟一响,你就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作。

3.把计划变成习惯

再好的计划,也不如自然而然的习惯来得高效。有研究表明,我们一天中大约6成的行为,都出自习惯。如果把计划变成了习惯,就相当于你每天有60%的时间都在自动执行计划、向目标靠拢。

当你想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你要多多利用执行意向,比如闹钟响、刷完牙、吃完饭等,利用这些执行意向规定出一件在固定时间要做的事情,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学英语。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承诺机制

就是把你制定的计划告诉别人,利用你许下承诺后的责任感,来迫使你把计划付诸行动。它有两个规则:公之于众和找一个裁判。

1.公之于众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把承诺公开以后,这个承诺的约束力就会增强4倍。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当公开承诺后,你就会迫使自己去完成这份承诺。

一个很有趣的统计数据是:那些私奔结成的夫妻,他们分手的概率要比举行过婚礼的夫妻高12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私奔的夫妻们没有正式的婚礼仪式,也就没机会在亲友面前做出对婚姻的承诺,所以分手的时候压力会很小。

2.找一个裁判

就是找一个人监督你,这属于公开承诺的进阶版。

据统计,有承诺裁判的人,实现目标的概率要高70%。你最好找一个关系要好、值得信任的同事。因为同事会比家人更客观,也更尊重你们之间的约定。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奖励机制

也就是把奖励和你的目标挂钩,让你觉得有奔头、有指望。

这里有三个需要注意的点:

第一是兑现奖励的标准要具体,比如减肥,说好减重10斤再奖励自己一件新外套,那就得是10斤,少一两也不行。

第二是奖励要有分量、有意义。最好是你心仪许久的东西,这样的奖励对你完成目标会有更大的推动力。

第三是利用损失厌恶效应,把奖励变成避免损失。比如你可以利用这一点,和你的承诺裁判约好,如果你没有完成目标,就给他发个大红包。

分享机制

也就是把你的目标分享给别人并寻求帮助,利用周围人的资源帮你实现目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别人帮了你之后,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你就不好意思半途而废了。比如你减肥的时候想买个电子秤,那就不要自己花钱买,而要请亲友买来送给你,这样你的道德感就会督促你去减肥。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反馈机制

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案例可以说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1952年,一位女性要靠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游了16个小时之后,由于大雾弥漫没有视野,她在离岸边只有一英里远的地方放弃了,事后她说:“我当时没办法知道还要游多远,如果能看到对岸,我肯定能坚持下来”。

反馈必须是及时的、具体的和可执行的。就以孩子写作业为例,及时和具体指的是当孩子刚写完作业的时候,就要夸赞他的解题思路和他的努力,可执行指的是,你还要指出孩子解题的思路里,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保持下去。

连接纽带

就是用三个技巧,把前面的工具组成一个更加牢靠的纽带。

第一个技巧是刻意练习。

有个1万小时定律你肯定听说过,说的是任何技能,只要练习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但这个定律实际上是不严谨的。最简单的证据就是,那些天天看美剧的人,很多都做不到用英语来对话。

而刻意练习,就能弥补1万小时定律的不足,它不但重视练习的时长,更重视练习的质量。举个例子,如果想打好篮球,刻意练习就要求你分解步骤,然后投入大量的时间来针对性练习,比如拿出一个星期的时间只练定点投篮,再拿出一个星期只练三步上篮,而且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改正错误、做出调整。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玩篮球的时间。

让自律不再艰难:成功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逻辑


第二个技巧是试错的心态。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像减肥的人会尝试吃减肥药、跑步、游泳、节食等不同的方法,最后会发现有些方法毫无用处,这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试错的心态就是要你明白,做任何事,犯错都是有好处的,因为在试错的过程中,每次失败带给你的经验和教训,都会一步步地把你送到正确的路上。

第三个技巧是反省。

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一种学习能力,它能帮你找出不足、发现问题,确保你一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南辕北辙的悲剧。

长久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须依靠热情和自律,却很少去想是不是方法上出了什么问题。而当你了解了小逻辑的原理后,就会发现:原来就算毅力普通、热情一般,只要方法科学,我们照样可以达成很多目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逻辑正是这样一件目标管理的大杀器,希望我们都能在实现目标的路上,用它来披荆斩棘。


我是驴小祺, 分享成长干货,喜欢请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