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會戰中,餘程萬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歷史知事


餘程萬是國民黨中第一個創造守城奇蹟的將領,在1943年的常德保衛戰中,餘程萬率8000虎賁軍誓死粉碎了日本10萬大軍出動的戰鬥意圖,用12天鮮血淋漓的奮戰捍衛了中國軍隊的尊嚴。


(餘程萬)

餘程萬此人是一名很有軍事能力的將領,以他黃埔軍校第一期老學長的身份,再加上他的能力應當是能走到一個高位的。

但是他人生最初的選擇卻讓他的軍職一直呈現在不溫不火的狀態,在最後甚至成為了他學弟王耀武的手下,成為了74軍這支抗日鐵軍的一名師長。

餘程萬在王耀武手下作戰的日子裡,在王耀武的率領下,為74軍這支鐵軍建立下了赫赫的功勞。


(王耀武)

在戰況非常激烈的上高會戰中,他更是帶領手下的57師在這場會戰中獲得了第二號武功狀的榮耀,這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次耀眼的閃光點,但是這一次的閃光點與餘程萬後來在常德保衛戰中的輝煌戰績卻顯得稍有遜色。

常德會戰爆發的原因

在抗日戰爭的後期,國民黨不僅將戰略目標放在了國內,在與英美國家的結盟下,蔣介石也陸陸續續派出了不少軍隊前往緬甸戰場上和英國、美國聯手展開了對日本的戰爭。


日本的戰鬥力原本是很強的,不過經歷前期戰爭的損耗後,後來調往緬甸戰場中的日本士兵戰鬥力實際已經減弱了很多。

而在緬甸戰場上,英美國家的武器也比日本精良的多,日本人在失去武器優勢後,他們與國民黨部隊戰鬥力的對比開始減弱,在經歷過許多場的敗仗後,他們在緬甸戰場上慢慢經歷到了絕望。

而中國戰場上的日本部隊為了幫緬甸戰場上的日軍減小來自中國軍隊的壓力,所以他們出動10萬軍隊攻擊了常德。

希望能在進攻常德這個國民黨咽喉之地的時候,牽制住國民黨想派往緬甸戰場的軍隊,使他們在救援常德的過程中為緬甸戰場上的日軍分擔一份力量。

由此就引發了接下來的常德會戰。

常德會戰和常德保衛戰的區別

在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常德會戰和常德保衛戰的區別。

在常德會戰中,日本人總共投入了將近十萬的兵力,而他們所要應付的國民黨部隊有20來萬人,這10萬的日本部隊總共有七個師團。

但是攻打常德這座城市的日軍部隊卻只有一個師團加幾個聯隊,其餘六個師團是在常德附近阻擋國民黨主力大軍援救常德的。


當時餘程萬率領的8000虎賁軍與日本師團的作戰就是我們所說的常德保衛戰了。而包括常德保衛戰在內的21萬大軍和日本主力的對戰,就是我們整體的常德會戰了,在常德會戰中,餘程萬所率領的常德保衛戰就是其中的靈魂所在。

餘程萬和57師八千虎賁軍的英勇守城

原本日本人是打算在一天之內一鼓作氣拿下常德城的,但是在餘程萬的誓死守衛下,日本人的戰鬥意圖被粉碎了。

57師全體將士們在常德城上付諸了許多鮮血,他們在這裡堅守了整整12天的時間,日本人後來也因為餘程萬57師頑強的堅守,所以又陸陸續續增員了7000兵力攻打常德,想盡快地拿下這座重要的戰略目標。

而因為日軍在常德周圍的阻援非常強力,所以常德周圍的國民黨部隊一直遲遲無法對常德進行救援。

在沒辦法之下,餘程萬和全師的將士們只能將性命、鮮血都押注在了常德上,在保衛常德的戰鬥中,8000虎賁軍一點點地在戰場上折損了性命。

在常德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全師8000名將士更是隻剩下了150多人,損失可謂慘重之極。

餘程萬帶援軍重新收復常德城

當整個戰場都被己方將士的屍體和敵方將士的屍體充斥的時候,餘程萬還不肯放棄,不過他也知道以剩下來的這150名士兵是根本取不了任何戰績的,所以他就違背了蔣介石死守在常德的命令,帶著50多名士兵突破了日軍的防線,逃出了常德城。

但是這並不是說餘程萬放棄了留在城中的一百名將士們,實際上他的想法是突圍後尋求援軍對常德進行救援的。

在常德外,餘程萬遇到了一個團的兵力,然後在餘程萬的帶領下,國民黨的部隊又重新收復了失陷的常德,將正在興頭上的日軍狠狠推到了深淵中。


立下大功的餘程萬不僅沒有受到嘉獎,甚至差點死在了蔣介石的手中

不過餘程萬也沒有開心太久,即便他重新收復常德是大功一件,但是於蔣介石來說卻並未如此了。

因為蔣介石對軍令是看得很重的,在他的眼裡無論戰局是勝是敗他都可以不追究,但是唯有一件事情卻是必須要追究,那就是不服從軍令的懲罰。

在緬甸戰場上就有過一次這樣的案例,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杜聿明率領大軍強行穿過野人山而損失慘重,後來不僅沒有受到蔣介石的懲罰,甚至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越發高漲了起來。



(杜聿明)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杜聿明遵守了他的命令,在明知是錯誤的情況下也帶領大軍進入了野人山,所以接下來才受到了蔣介石的越發重用。

而在守常德的時候,蔣介石的命令是即便戰死也不準撤退,所以在餘程萬外出尋找援軍的那一刻,他實際上就已經觸動了蔣介石的底線,正是因此,即便餘程萬後來收復了常德,在國外的蔣介石也仍然下達了對餘程萬的槍斃命令。

當時如果不是在王耀武等知情達理將領的請求下,可能餘程萬沒有死在抗日戰場上,就已經死在了蔣介石的命令下。

不過蔣介石雖然饒過了餘程萬一命,但也判決了餘程萬兩年的監禁,不過因為當時戰局的需要,在王耀武的再度求情下,蔣介石只能將這兩年監禁暫緩著,準備留待日後使用。

羅斯福與蔣介石對餘程萬不同的看法

與蔣介石對餘程萬不聽命令的憤慨不同,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待事物的眼光卻比較人性化一些。

他在開羅與蔣介石開會途中,在聽蔣介石講訴完餘程萬在常德保衛戰中的戰績後,不禁連連點頭,拿出了自己隨身攜帶的日記本記下了餘程萬的名字。

(羅斯福)

在美國的軍事文化中,他們是比較讚揚這種自主行事的戰鬥風格的,他們對這種自主行事而又建立下功勞的士兵將領不僅不會責罰,甚至還會誇讚萬分。

正是因為他們教育氛圍的不同,這才會培養出了孫立人將軍這樣的優秀將領,不過卻因為孫立人行事風格與蔣介石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才在後來因為很多事情將孫立人監禁了起來。

(孫立人)

所以說在常德會戰中,餘程萬實際上是起到了靈魂作用的,他是整個常德會戰的核心,用自己和將士們的堅守譜寫了一曲抗日的衷腸,說到這裡我是為餘程萬感到憤慨的,他在常德保衛戰中的表現是足以使他獲得榮耀和尊敬的,但最後他卻因為蔣介石狹隘的君臣觀念,飽受了非妄之災,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


孤客生


這裡我想談談蔣介石為什麼對餘程萬將軍為什麼如此憤怒,甚至到了1944年南嶽會議上依然痛批餘程萬。


這裡的關鍵就在於餘程萬並沒有堅守常德的決心,確實是擅自撤退;而餘程萬擅自撤離後常德守軍士氣崩潰,有部分守軍打白旗投降,這在國際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蔣介石在南嶽會議上明確提到,餘程萬是在沒有接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擅自離開部隊的。“我們作師長的竟不能實踐其與陣地共存亡的教訓,卒致決心動搖,單獨潛逃,這已經是不對了,何況後來新十一師進城的時候,在城內還發現我們傷兵三百餘人?”


這是蔣介石原話,可見蔣介石之所以對餘程萬將軍如此憤怒並不是無理取鬧,餘程萬自己確實在常德保衛戰裡出現了嚴重的違反軍紀的行為。


這一點和常德保衛戰中犧牲的另外三位師長呈現了鮮明的對比。


犧牲的三個師長,除了150師師長許國璋是川軍將領,暫5師師長彭士量是黃埔四期,預10師師長孫明瑾黃埔六期,都是餘的學弟,平心而論,餘程萬這個一期老大哥這麼做對得起這二位犧牲的學弟嗎?


現在人們談常德保衛戰,可能以為就是57師一支部隊在戰鬥,其實不是這樣的,常德保衛戰57師是在常德市駐守,常德市外還有暫5師、150師、預10師三支部隊與日軍鏖戰,其中預10師是第十軍從衡陽派過來支援57師的。


結果常德保衛戰四個師裡,除了57師師長餘程萬在沒有接到上級命令情況下擅自撤退以外,暫5師、150師、預10師完完全全按照重慶方面命令行事,三個師師長全部戰死。


事實上在國民黨方面對常德會戰進行事後總結的時候無論蔣介石還是軍令部、第六戰區都對餘程萬擅自撤退非常憤怒,而從現在57師和74軍相關往來電文看,餘程萬是100%擅自脫離常德守軍的。


軍令部對餘程萬的行為直接定性為“犧牲精神不堅定”



第六戰區儘管想維護餘程萬,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餘程萬“必勝和必死信念不足”:


日方史料,《1942、1943年的中國派遣軍》一書裡也明確提到餘程萬是擅自撤離的:



而常德會戰後收復常德的滇軍新十一師師長蕭本元在回憶錄裡明確指出,根據57師倖存者的說法,正是因為餘程萬擅自脫離部隊導致守軍士氣崩潰,最後打白旗向日軍投降。



而常德保衛戰後多位將領都回憶稱蔣介石之所以對餘程萬非常憤怒,就是因為餘擅自撤退,並且丟棄傷兵,導致常德保衛戰功虧一簣。


最後用74軍軍部在常德保衛戰時要求餘程萬執行死守命令電報作為我這個回答的結束吧:



我想了想,還是用蔣介石南嶽會議講話作為結束比較好——


餘程萬不奉命令擅自退卻,和遺棄傷兵單獨潛逃,是我們革命軍人精神上最大的汙點,喪失了我們革命軍人的人格,是我們這次常德會戰最痛心的事”


蘭臺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餘程萬的功績,實際上遠超張靈甫的。1943年的常德戰役中,這位黃埔一期的優秀學生率8000虎賁死守常德,以全軍覆沒的代價取得常德保衛戰勝利。

1943年11月2日,常德會戰正式打響。11月18日,日軍第3,第68,第166師團分三路大軍,共計4萬餘人突破國軍層層防線,會師常德城下。此時常德城內,只有74軍57師一支孤軍,且57師不但武器人員短缺,彈藥補給也嚴重不足。師長餘程萬雖然抱定決死一戰的決心,但深怕常德失守導致重慶門戶大開,破壞全國的抗日形勢,因此一面組織兵力死守,一面不斷請求支援。

日軍原以為在自己的兵力火力優勢之下,拿下不足萬人駐守的常德易如反掌。結果守軍抵抗意志大大出乎日軍預料,損失慘重仍然無法佔領常德,氣急敗壞的日軍甚至動用了毒氣,卻依然無法動搖守軍意志。此時餘程萬的日子也不好過,士兵一個個戰死,可援軍卻依舊遙遙無期。

1943年12月2日,日軍攻入城內,為保存57師最後一點骨血,餘程萬率83名將士突出日軍包圍逃生。暫時的撤離並不意味著逃走,12月8日,餘程萬親率敢死隊與友軍攻回城內,常德在淪陷不到一週後失而復得。1944年1月5日,常德會戰以中國軍隊大獲全勝而結束。而8000虎賁血戰常德的事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

就在大家都以為57師以及餘程萬會得到嘉獎時,卻傳來要槍斃餘程萬的消息。原因是老蔣戰前信誓旦旦表示如果常德陷落,守城將領一定會以死報國。結果前線傳來餘程萬在常德失守前逃出城的消息,同時日軍還放出一些城內殘餘守軍舉白旗的照片。蔣某人頓時覺得自己的老臉沒地方擱了,老子吹牛都吹完了,你這不是打我臉嗎?

後來多虧74軍軍長王耀武等人的求情,才保下餘程萬的性命。然而餘程萬卻沒能安享晚年,他出獄後被安排了一個虛職寂寥度日。解放戰爭期間,他對老東家心懷失望,選擇到港定居。1955年8月27日,過著田園生活的餘將軍被一夥劫匪殺害於他新界家中,時年53歲。


兵說


餘程萬是廣東臺山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時任第74軍副軍長兼第57師師長。餘程萬混得一般般,為什麼呢?第74軍軍長王耀武是黃埔三期,下轄第51、第57、第58師,第51師師長周志道和第58師師長張靈甫都是黃埔四期。也就是說,黃埔一期學長跟著三期學弟,副軍長屬於安慰性質,算是比其他兩位四期師長高出半級,面子上好看一些。


(電影《喋血孤城》,呂良偉飾演餘程萬)

第57師當時實有官兵8529人,裝備步槍2600多支、輕機槍149挺、重機槍53挺、迫擊炮33門,另外臨時配屬俄造762山炮24門、37毫米戰防炮4門、高射炮2門,火力遠遠超過一般國民政府軍隊。

要說餘程萬在常德會戰中的作用,我認為還是可圈可點的。首先是治軍嚴厲。第57師進駐常德之前,當地駐軍暫編第6師紀律極差,老百姓怨聲載道。餘程萬不一樣,派出大批士兵分在各碼頭和交通要道,義務幫助常德人民擔運行李,協調疏散,不許接受報酬。有一個上等兵叫劉為才,私下索取兩塊銀元,被餘程萬知道後就地處決。


其次是沉著督戰、機智勇敢。11月下旬,常德戰事漸漸發展至城區,餘程萬幾次上陣殺敵。比如24日晚上,500多日軍進犯東南城角水星樓,一部百餘人乖隙突入城內沅慶街附近,餘程萬親自抽調部隊反擊,下令張照普營長編組手榴彈三個班,並以一排官兵穿上繳獲的日軍衣帽,繞至敵後埋伏。此舉果然發揮作用,取得大量殺傷日軍的戰果。

另外就是敢於承擔巨大壓力,突圍至城外引導援軍。戰至12月初,第57師只剩下300餘人,輕機槍7挺、步槍30支,各類槍彈所剩無幾。3日凌晨,餘程萬率少數人員突圍至沅江南岸。因為蔣介石有言在先,“務希嚴督所部與常德共存亡”,所以餘程萬原先想留在城內,由第169團團長柴意新出城引導援軍,柴說我一個團長,即便遇到援軍也未必聽我命令,還是師長去好一些。後來,柴團長光榮犧牲,餘師長完成任務,9日深夜帶著新11師攻入常德。

為此,蔣介石很生氣,我不是讓你與城共存亡嗎!你怎麼跑城外去了?常德會戰後,餘程萬被押解至重慶,擬判死刑,幸得第74軍前任軍長俞濟時、現任軍長王耀武等人以及常德地方數萬官民聯名集體求情,餘程萬才得免一死,改為監禁。平心而論,第57師官兵堅守常德16天15夜,己經盡到責任,餘程萬出城並非貪生怕死,他是為了尋找援軍解圍常德,事實上也做到了。在這件事情上,蔣介石有點不盡人情,反正我挺餘程萬,不曉得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各抒已見。


馮傑


75年過去了,不知道還有多少國人還記得餘程萬將軍最後的絕命電文。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國人讀起來也應該潸然淚下吧。常德會戰中,餘程萬將軍所率的8000將士,與日軍正面廝殺。常德外圍沒有了,就守著城牆,城牆打破了守著街道,日軍進入街道了就守建築。極大的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使得日軍雖然佔領了常德城但也不得不隨即放棄。正是由於常德會戰的消耗,日軍沒能守住前期戰果,被國軍組織的反攻打回去了。

戰後蔣竟然追究餘將軍棄城突圍的責任,甚至差一點軍法處置了餘將軍,最後由於眾將求情才勉強判處兩年監禁。想想能不令人心寒嗎?餘將軍攜虎賁8000進駐常德城,含淚撤出的不過百餘人,這些人身負重傷,彈盡糧絕,已經沒有再打下去的能力了。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黨國竟然不許他們突圍,他們可是堂堂陷陣士啊,為國為家流血犧牲卻落得如此下場,今人讀來怕也是義憤填膺啊。

學生不才願為將軍題一聯:攜虎賁八千,常德城頭殺敵俞萬令日寇膽寒;


經武歷史講堂


1943年11月2日,日本集合七個師團約十萬餘人向中國防守中的常德進行了進攻。早就預知到日本軍隊大規模調動的國軍集合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43個師21萬人用來應對日本軍隊的進攻,在常德會戰中,中國軍隊依靠著完善的防禦工事節節阻擊日本軍隊的進攻,並且迫使日本最終放棄了對常德的戰役計劃,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常德會戰是東方的斯大林格勒。 但此次會戰中,國軍兵力雖然處於優勢。但是實力參差不齊能用來真正作戰的軍隊實際上寥寥無幾,21萬人中只能派出8000人用來防守重要戰略要點常德就足以看出國軍在精銳力量上的缺失,事實上,國軍的兵力總體上處於優勢,但是在日本精銳力量的緊緊逼近下,常德周圍的國軍力量很快就被日軍全部清除,前來支援的部隊也被拒止在常德城外,可以說餘程萬所率領的第57師實質上已經被圍困在孤城常德城內,撤退毫無之路的與餘程萬必將以死相搏。

雖然,第57師的犧牲僅換來了半個月的戰略緩衝時間,但是這半個月內,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第57師長時間地牽制了日本3萬人左右的精銳師團,導致了日本軍隊在其他的戰線上無法獲得優勢,也無法擴大戰果最終被中國軍隊反攻。可以說,餘程萬的一念之間決定了常德會戰的勝利。面對日本軍隊的優勢力量包圍,第57師完全可以選擇投降,但是他們卻選擇用8000人的性命為前線的中國軍隊獲得更多的調兵時間以進行大反攻,可以說從意義上來講,餘程萬功不可沒。


浩漢防務論壇


餘程萬所率第57師8千餘眾從11月21 日同日軍開始激戰算起,至12月3日率殘部320餘人突圍出城,共堅守常德13天。而他的對手是整整日軍2個師團。而當時大部分的國軍師守城作戰不會超過2天,由此對比可見57師官兵作戰之頑強和犧牲之慘烈!

需要重點強調一下的是,這13天的守城作戰大部分是以慘烈的巷戰為主,日軍在25日即有一部突入(500餘人)常德城西北一帶,被57師圍殲大部。26日日軍發起全線進攻,雙方都傷亡慘重,為補充前線作戰部隊之損失,將全師的後勤和政工人員盡數派往一線陣地。戰至29日,57師已退守常德城西南角繼續與日軍拉鋸戰,城內各部已經陷入孤立,各自堅守要點,作最後抵抗。



也就是在此時師長餘程萬向向戰區司令部發報:“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做最後抵抗,誓死為止。”

在常德會戰激烈進行時,蔣介石正以同盟國四強領袖之一的身份前往開羅參加會議,商談二戰結束後的善後問題,即著名的開羅會議。此時世界各地的盟軍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反攻,到處都是勝利的消息。而常德會戰其他所部結被日軍進攻而被迫撤退,唯有餘程萬之57 師死守常德,讓世界都為中國軍隊的艱苦抵抗而感動。重慶各地報刊讚譽57師之守常德,可與崔可夫之第62集團軍守斯大林格勒相媲美!



餘程萬作為57師的指揮官,能取得如此戰績,實屬不易,而部隊在損失殆盡之時亦沒有發生崩潰現象,也歸功於餘程萬平時訓練和戰時正確之指揮。據戰史記載餘程萬率殘部於3日突圍撤退後,死守中央銀行的部分官兵竟堅守至7日方才被日軍佔領,足見57師廣大官兵的犧牲精神!值得國人銘記!


戰略論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卑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以下官兵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與倭賊做最後拼殺,誓死為止,以報國恩,並祝勝利。”

這是在常德保衛戰中,在彈盡援絕、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在常德城中向司令長官孫連仲發出的最後的電報。孫連仲讀完電報後,心情萬分沉重。

第57師師長正是餘程萬將軍,在常德會戰中,餘程萬率領8500餘人守衛常德城。在常德會戰結束後,第57師打得只剩83人,高達100多倍的死傷,可見常德保衛戰究竟有多慘烈了!但是,餘程萬在戰後並沒有享受到英雄該有的榮譽,反而遭到了老蔣的清算和治罪,更是差點被老蔣押上斷頭臺槍斃。

餘程萬是英雄,是悲情英雄,他到最後也沒有得到英雄應該得到的結局。



常德會戰中的餘程萬:1943年4月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第74軍第57師負責駐守常德城。

餘程萬生於1902年5月24日,廣東臺山人,1924年5月考取黃埔一期,1932年曾入讀陸軍大學,在25歲時即被授予上將軍銜。我們應該知道,被老蔣視作心腹的國民黨將領幾乎都是在“圍剿”的過程中崛起的,但是餘程萬在這個過程中卻是默默無聞,直到參與了上高會戰。

1940年餘程萬獲任第57師師長,1941年3月即率57師奔赴戰場參加上高會戰。在上高會戰中,餘程萬率57師與日軍第34師團浴血奮戰,在此戰役中57師打出了“虎賁之師”的名頭。



1943年4月,餘程萬在駐守常德以後便迅速制定了三期的守城策略:第一期城郊阻擊戰,第二期城牆守備戰,第三期巷戰。1944年方先覺將軍指揮衡陽保衛戰時所定“三線作戰”與餘程萬將軍的“三期守城”確有相通之處。1943年11月,在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候,為避免戰火殃及城中百姓,餘程萬將軍迅速組織百姓撤出常德城。

1943年11月18日,日軍開始進攻常德徐家湖,常德保衛戰由此拉開序幕。11月23日,城郊阻擊戰宣告失敗,日軍迅速逼近常德城併發起進攻。11月28日,日軍攻破常德城北門,餘程萬率領57師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此時57師戰力只剩2400餘人。12月2日晚,57師最後的300多人退守中央銀行,餘程萬也不得不親自扛槍上陣。12月3日餘程萬決定突圍出城奔尋援軍,常德城則於當日8時淪陷。



日本方面參與常德攻城的部隊有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總兵力4萬餘人。值得注意的是,日軍中有毒瓦斯部隊,日軍在攻破常德北門時便使用了毒瓦斯。

中國方面負責守衛常德城的部隊卻只有第74軍的第57師,總兵力是8500餘人。以8500人對戰40000人,且不說日軍裝備精良,即使是在裝備相同的情況下,也是毫無勝算的必敗局面。但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餘程萬卻率領57師扛住了日軍16個日夜,不得不說餘程萬將軍在與日軍的作戰中取得了戰術性的勝利。1943年11月29日,餘程萬在形勢危急時刻連發兩封求救電報。但是,外圍的20多萬國軍仍然遲遲沒有奔赴常德救援,直到城破,57師全師8500多人僅餘83人生還。



老蔣聽到餘程萬突圍出城的消息後很生氣,老蔣給他打上了“不聽話”的標籤,當初老蔣給的命令是死守常德城,但是餘程萬竟敢擅自突圍,於是將常德淪陷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餘程萬的身上,並且撤銷了他的軍職,更可怕的是老蔣竟然想要槍斃餘程萬,老蔣此舉可謂是完全否定了餘程萬在常德會戰中所取得的功績,以及常德保衛戰在常德會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最終在王耀武等人的求情下,老蔣才免了餘程萬的死罪,改為兩年有期徒刑。

57師8500餘人成功牽制日軍40000餘人16天,外圍國軍20多萬人對戰日軍10萬多人,竟然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能夠突破日本的防線前往常德救援?如果57師這8500多人沒有成功牽制4萬多攻城日軍16天,在城破後這部分日軍繼續參與作戰,外圍的國軍豈不是要被打殘打廢?如果沒有57師扛了4萬日軍16天,為外圍國軍爭取時間,常德會戰的戰局將會怎樣?常德會戰可能老早便敗了。

但是卻沒有人追究20萬援軍為何遲遲不到。



英雄的人生結局不英雄。

1948年餘程萬被任命為第26軍軍長,負責雲南戰場。1949年12月9日,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宣佈起義並軟禁餘程萬。餘程萬在被釋放後,老蔣不斷催促餘反攻昆明,但是因為此時26軍軍心已亂,餘既無心也無力組織反攻。1950年1月,老蔣電令餘程萬赴臺灣述職,但實際上卻是想要問罪,常德會戰的事,被人舉報利用職權貪汙的事,雲南的事,餘程萬以為去臺灣肯定被老蔣清算。最終,餘程萬決定去香港。

1955年8月27日,餘程萬在香港家中被劫匪綁架,隨後到來的警察竟然不顧人質的安危與劫匪發生槍戰,致使餘程萬中流彈而亡。在餘程萬副官的敘述,餘程萬屍體的胸腹部的傷是衝鋒槍或者輕機槍所致。但是,香港警察卻沒有追究此事,雖然表面上懸賞通緝。

餘程萬的死真有這麼簡單?

餘程萬死後,他的家人的生活也開始陷入了困境,他的小女兒先是淪為豔星,最後又淪為了街頭販賣假珠寶的小販。

當年被人舉報的所謂“貪汙”,又是真是假?

八千虎賁軍威武壯哉!


寧糊塗


在一次主力會戰中,精銳部隊守備核心據點,其勝負對戰爭勝負影響非常大。如王耀武第七十四軍守衛上高、李玉堂第十軍守衛長沙、胡璉第十一師守衛石牌、方先覺第十軍守衛衡陽。餘程萬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1、鄂西與滇西的戰略協同

對於國府而言,鄂西的對峙是為了屏障首都;滇西的對峙是為了保障後方。

要是發動反攻,首先需要反攻滇西,打通交通線,保證源源不斷的物資進入中國。然後列裝部隊,對日軍發動總攻。1945年的國府作戰就是如此。但很早就這樣佈局了。

為此,在1943年國府從六、九戰區抽調七個軍到西南戰場。

(常德會戰)

日軍也不傻,在1943年鄂西(石牌)會戰中,發現一沒法殲滅國軍主力,而沒法突進三峽。(當然能完成這倆,戰略形勢就徹底逆轉了)。但牽制國軍向西南調度是很重要的事。

1943年8月28日製訂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其作戰方針是:“派遣軍努力確保和平定現有佔領地區,特別是在華北方面,本年秋季以第11軍及第13軍主力分別進行常德作戰和廣德作戰。來年春季,以華北方面軍及第11軍進行打通京漢線作戰。”

日軍很明確,常德作戰割裂第六九戰區,牽制國軍,併為來年作戰奠定基礎。

戰略就是這樣,全局著眼,而不會基於某個點分析意義重大或者去自圓其說。

2、戰爭節點

日劇主動,國軍被動,這是相持階段基本的會戰模式。

沿途消耗,死守節點,待機反擊,這是國軍標準的戰術。(天爐戰法也是此戰術的精裝版)。

此戰日軍戰役目標為:首先以一部殲滅安鄉附近之敵,以主力消滅王家廠周邊地區之敵,繼而攻佔常德,同時追索該方面集結反攻之敵,予以殲滅。作戰目的一經完成,即按另行下達之命令開始返還,擊滅殘敵,恢復原態勢。

(常德城)

中方戰役目標為:“以鞏衛陪都為目的,兵力重點配置於石牌、廓河兩要塞,先以第一線兵團依縱深據點逐次打擊敵軍,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廓河等地區,再以第二線兵團,協同第一線兵團對敵實施機動作戰,殲滅進攻之敵。”軍事委員會直轄第74軍及其所屬第51、第57、第58師,集結於常德、桃源地區待命。

3、層層推進

暖水街、石門、慈利等一系列外圍作戰,日軍逐步向前突進,國軍部分阻擊部隊傷亡慘重,日軍在常德與國軍駐守的戰略部隊相遇。

51師師長餘程萬在11月3日已經入防常德。他在上高會戰中就是城防主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次這麼安排,無疑是要再現上高戰役的輝煌。

常德城防工事有城郊的野戰工事與城牆的第二道防衛圈外,在城內各重要交叉路口與要衝均築有水泥碉堡,城內街巷角落均被充分利用,遍築明碉暗堡,並打通民房,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這和後面的衡陽保衛戰相似。

從11月18日開始到11月25日城外作戰,以一師對敵兩個師團;在之後,日軍突入城防,開始巷戰。到12月3日突圍為止,日軍都沒完全佔領常德。

(常德保衛戰)

此巷戰廝殺是其他會戰所不具備的,也是日軍沒有預料到的。為部隊集結、反擊贏得了時間。

總結:

常德會戰在事實上對國府的外交國家威望、西南戰略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守住與否對整個戰局影響巨大。餘程萬將軍困守孤城18日,其中城內血戰10日,為部隊反擊贏得時間。是整個戰役的關鍵節點。

參考文獻:

賀承祥. 軍工廠內遷對抗戰時期重慶城市化的影響[D].重慶師範大學,2017.

吳威.常德會戰期間常德受災圖[J].民國檔案,2016(04):2.

宋書強.常德會戰的幾個重要問題分析[J].蘭臺世界,2016(20):119-122.

袁成毅.從對日空戰看中美相互戰略支持[J].歷史研究,2015(04):38-43.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常德會戰,那是中華兒女最具血性的民族存亡之戰,是將民族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國格尊嚴之戰,餘程萬率8000將士,同日寇116師團30000精兵殊死搏鬥,殺敵至日軍死傷萬餘人,堅守常德15個晝夜之久,最後僅率300人突圍,為保衛常德,保衛祖國,7000多優秀中華兒女血灑疆場,忠魂永留常德。

常德會戰,是自淞滬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打得最頑強、最有技術含量的一次城市防禦戰,國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日寇也遭到重創,餘程萬因此一戰而被各界讚譽為“虎賁將軍”,獲得歷代英勇無敵將軍的最高榮譽。

餘程萬,廣東臺山人,1924年,時任廣東鐵路專門學校教員的餘程萬,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班,編入第一隊學習。畢業後,餘程萬曆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長、連長、營長,教導二團中校團附,上校團黨代表。曾隨蔣介石東征,1926年升任廣東國民政府海軍政治部少將主任,1931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警衛軍主任教官,1934年,任第49師第289團上校團長,1936年升陸軍少將,並升任第49師少將副師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餘程萬先後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1940年,餘程萬升為74軍57師少將師長,先後參加了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1943年,升任74軍中將副軍長,仍兼57師師長,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

1943年冬,鄂西會戰後,日寇第十一軍再次發動常德會戰。常德地處湘西北,北扼長江,南護宜昌,東指粵漢,西協黔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常德會戰前,餘程萬便確定了防禦戰略,分城郊防禦、城牆防禦、城市街道防禦等三個時段,制定了詳細的戰術方略。

11月18日,日軍先頭部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進攻,日軍六十八師團主力數萬人全線進攻常德。餘程萬向全軍官兵發出了“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作戰動員令。57師雖然只有8000多人,但自師長而下,個個沉著冷靜,英勇殺敵,抵擋住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然而,由於力量懸殊,裝備差異,57師的傷亡越來越來,最後,12月3日,餘程萬身邊僅剩下不足百人,幾乎全軍覆沒。在這種情況下,餘程萬率身邊僅剩的官兵,摸黑渡過沅江,向南成功突圍。

餘程萬突圍後數天,又隨友軍一起反攻常德,但當軍隊到達常德後,才發現日軍已經棄城而去,他們收復的,是一座空城。而餘程萬這個“虎賁將軍”,因為遺棄部屬、放棄守土的責任,被軍委會下令拘押,蔣介石揚言要槍斃他,後在七十四軍前軍長俞濟時和軍長王耀武及各方的請求下,餘程萬服刑4個月後,被無罪釋放,隨即官復原職,戴罪立功。

常德會戰的慘烈和成功,使餘程萬雖然開始受到責罰,但聲譽卻在抗日戰線上高漲,他因此而獲得了“虎賁將軍”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