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比,怎麼樣?

小劇彌


最近網上似乎流行一個說法,叫做“清朝無昏君,明朝全昏君。”也不知是從哪裡得出的結論。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勤政不是衡量一個皇帝做的是否合格的金標準。就像不能因為某學渣學習時間最長就把第一名頒給他,這是對學霸的侮辱。乾的好叫勵精圖治,幹得不好只能叫倒行逆施。就個人素質來說,清朝皇帝是文武雙修,歷朝第一,但這對於皇帝的職業訴求意義有限,只能保證身體康健,多幹兩年。

其次,一個成熟的王朝,不需要那麼多勵精圖治的皇帝。整個國家機器全依賴領導人事必躬親,宵衣旰食,工作狂朱元璋也消受不了,必不能持久。明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制度已經比較成熟,君主制完善,能臣眾多,皇帝在其中起的作用並沒有那麼舉足輕重,它是允許時不時冒出來些打醬油的存在的。明朝的皇帝愛玩愛鬧神經病的不少,有喜歡趁沒人出去塞外走走停停走走的,有沉迷白日飛昇的,有銼刀在手天下我有的,有瘋狂嗑藥的,他們能存在是制度造成的。萬曆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若在清朝,年貴妃死了雍正才敢罷朝一天好麼!

當然,除了與制度有關,還與社會環境有關。清朝為異族統治,比發展國勢更讓清朝皇帝們憂心忡忡的是——如何鎮壓和奴化這片土地的主要人群漢族。文字獄,滿漢不通婚種種高壓政策讓皇帝們顯得權力慾望旺盛而強勢,而明朝,皇上整年整年不上朝的時候,簡直是最接近老子型社會的時代了。

最後一條,清朝皇帝活著的時候心懷恐懼,樣樣都抓,不敢讓大臣說話,嘔心瀝血,煞費苦心編纂了《明史》,沒想到多少年後,清宮劇的崛起使一支新的洗白力量異軍突起,歷史塵埃中高踞龍座的猙獰面目竟突然可親了起來。


口水歷史


錢穆先生評價清朝的政治制度:「有法術,無制度」。


清代皇帝對於官員的管理,可以說十分混亂。這種混亂,並不是某個人造成的,而是整個制度造成的。


比如清代皇帝發佈最高命令的手續,稱為「上諭」。上諭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明發上諭」,都是無關緊要的事,幾乎相當於今天新聞聯播一樣。一種叫做「寄信上諭」,直接由軍機處寄給接收命令的人,旁人無法得知,也無權查看。在清代,寄信上諭成了皇帝給官員下命令的主要手段。


問題在於,如果皇帝給了江蘇巡撫一篇上諭,是關於江蘇財政問題的,可是戶部尚書無權查看,兩江總督也無權查看,原本的公務成了皇帝和某官員之間的秘密,這就只能叫一種治理國家的法術了。


官員「上達天聽」,也是如此。舉個例子,清代的六部,每一個部設置滿尚書一人,漢尚書一人,滿侍郎兩人,漢侍郎兩人,一個部門要有六個正副長官,每個人都可以單獨給皇帝上書,皇帝也可以單獨給他下命令,六個人之間可以不通氣。


地方上也是如此,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還有皇帝特賜有密摺專奏權力的小官,都可以和皇帝「單線聯繫」。


如果說明代是皇帝兼任丞相,清代就是完全告別了丞相。皇帝利用一個個單線聯繫來治理國家,非常挑戰皇帝的個人能力。如果是治世,確實容易體現出皇帝的能力,可是長久來看,真的不是理想的政治。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章魚讀書」,和我一起,做更聰明的讀書人。在公眾號「章魚讀書」回覆「100本」,獲得每年精讀100本書的高效方法。


陳章魚


清朝皇帝的政治水平不如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大有人在,不喜歡安坐廟堂的更是一大堆!

拋開建文、洪熙、泰昌三位短命皇帝不論,明朝剩下的皇帝,被人架空的卻幾乎沒有。

也只有弘治、萬曆和崇禎三位皇帝,迫於朝臣之勢,處於半架空狀態!

可也不至於皇權旁落!



而滿清的皇帝,拋開沒入關的皇帝,和短命的皇帝。剩下的被人架空的至少有兩位,同治和光緒。

而處於半架空狀態的從乾隆以後幾乎都是!

皇權旁落,皇帝想收都收不回來!

由此可見,滿清皇帝政治水平欠佳!



但是論從政的態度,滿清皇帝比明朝皇帝強多了。

明朝皇帝可能是政治水平高,通常不太喜歡按常理出牌,更不尊禮法的約束。

君子如風,百姓如草,風行草偃!可以說明朝皇帝沒有起到表率作用。


瀟湘夜雨l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意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有一說一的來,單單論及皇帝的個人操守和品行,清朝皇帝還是要比明朝的皇帝要好一點。



明朝的皇帝號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那只是朱棣和朱由檢,明朝十六個皇帝,至少有五個(朱見深、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鈞、朱由校)是昏君。而這五位昏君的統治年限,竟然長達139年,佔了明代國祚的一半以上!



而清朝皇帝,除了最後三個基本是擺設以外,剩下來的九個皇帝,雖然也不乏道光、咸豐這樣的庸主,康熙、乾隆這樣所謂的聖主也並不是多麼的光鮮偉大。但是必須承認,清朝的皇帝,庸君有之,昏君、暴君卻是未曾有過的。而且他們都非常勤政,雍正據說就是被累死的。因此在工作態度上,清朝皇帝沒的說。


但也許就是這種事無鉅細全部自己一人說了算的工作態度,才讓清朝一步步走向衰亡。因為國家這麼大,不可能把全部安危寄託在一個人身上。清朝過分專制的體制逼得這些皇帝累死累活,而且就算他們累死累活,最後也逃不脫被歷史嘲諷的宿命。

歡迎您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青言論史


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比,怎麼樣?


首先,我對於歷史並不是很熟悉。僅僅隨便說說自己的感覺,且做笑談便可。


我個人覺得,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沒有對比的必要性。


其實,這兩個朝代期間,都是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期間。


個人的話,稍微偏向於明朝皇帝一點。

畢竟有鄭和下西洋,而清朝則是閉關鎖國。

尤其是乾隆之後更是走向衰弱,導致有了屈辱的百年。

好大喜功,妄自尊大,這是很多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


但是,同樣,其實清朝也不容易。四面烽火,到處都是反清復明,到處都是起義。

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也算是了不得了。


只能說,不管清朝也好,明朝也好,這些帝王或許都生在了不該有的年代。


如果這兩個朝代往前推移五百年,或許這兩個朝代的任意一個,都能延續得更長一旦。


司暢Ailan


有的人喜歡清朝,有的人崇拜明朝,因此總有人習慣拿清朝的皇帝和明朝的皇帝對比,但殊不知,明朝的史料很多都是清朝的史官撰寫的。

我不是清朝黑,我用客觀的立場來對比一下兩朝的皇帝:

1.制度角度:明朝的制度下皇帝可以不用理朝政,因此沒有皇帝的制度,國家照樣運轉的來。而清朝的皇帝離開朝政,國家機器就會停止。

所以,我們感覺明朝的皇帝好像都不務正業,清朝的皇帝都勤於朝政。

2.朝代滅亡:清朝的滅亡的原因是朝廷制度的不靈,滿人統治的核心觀與漢人的統治階級思維相背,簡單的說就是漢族官僚集團的反叛。明朝滅亡的原因是財政的崩潰,這是核心制度的崩潰,末代皇帝對於政治嗅覺不靈敏,朝政手段不靈魂。

所以說,皇帝是很勤快,但是政策卻昏庸,不利於國家。

3.歷史因素:在封建社會,一個王朝代替了另一個王朝,總會抹黑前一個朝代來獲取百姓和士大夫階層的信任,這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也是傳統。包括被抹黑的:帝辛、楊廣等。

因此,我們從清朝的史書記載來看,明朝就是一批昏庸無能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


明朝

反觀明朝時期,內閣制的出現是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的一種進步,皇帝的權力雖然受到有效的限制,但也有效的保證了權力核心的運行。

先說明朝的滅亡:是由於代表商人階級的東林黨反對加稅,國家的財政又陷入危機,魏忠賢拼命收稅以保持國家財政問題,而崇禎一上來就把魏忠賢給砍了,這明顯表示崇禎對於政治危機把控不足,由此可見,不是說皇帝越勤快,國家越強大。

清朝

再看清朝,在中後期時對邊疆民族的統治比明朝好以外,各方面不會比明朝好,愚昧的皇室反對西方科技的引進,導致科學技術落後西方一大截。清朝皇帝雖然勤奮,但卻執行一堆政策導致國力倒退,因此清朝的皇帝只能打個五分。乾隆後面的那些皇帝更是一個不如一個,後期的皇帝可以說是不能順應歷史走向的庸輩。

再說清朝滅亡:滿清貴族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統治百姓的手段,其他方面也不怎麼行。而有能力改革的慈禧卻整天在排除防備著那些想改革的地主精英們,等她明白改革的重要性時,整個地主階級已經和統治階層離心向背了。搞笑的是在她死後那些滿清貴族又排斥起了地主階層,清朝滅亡也就是指日可待了,真是自作孽。

我不是明粉也不是清黑,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與我相同討論。


歷史紅塵


如果清朝人編的《明史》摻水摻的不多的話,那清朝的皇帝單從敬業程度上總體來說是完爆明朝的皇帝的。下面我先根據歷史的記載簡單介紹一下明朝的皇帝。

太祖朱元璋,一個放牛娃實現屌絲逆襲,堪稱勵志,這個不必多說,沒得黑。惠帝朱允炆,被自己的叔叔奪了位,一手好牌打個稀巴爛,但也算是個有想法,有作為的皇帝。成祖朱棣和他老爹一樣也是個猛人,除了心狠手辣點,算得上一個明君。仁宗朱高熾除了人胖了一點,也算的上一個仁君。宣宗也繼承他老爹的性格,所以有了有名的“仁宣之治”。



而這之後的皇帝,好像就基因突變了。朱祁鎮一個徹徹底底的草包,要不是手下有于謙這樣的猛人,北京城就再次成了蒙古人的牧場。朱祁鈺在哥哥“北狩”期間也沒有太大作為,哥哥回來後,又心眼子玩不過他,最後被奪位。這哥倆可把大明折騰的夠嗆,兄弟鬩牆,同室操戈玩的不亦樂乎。憲宗朱見深小時候被老爹和叔叔坑的太慘,長大後有心理陰影所以沒敢太折騰,老老實實當了幾年皇帝,也算說的過去。可人一老,又不知怎的人老心不老,開始寵信宦官,聲色犬馬起來,似乎在彌補當年自己失去的東西。




孝宗朱祐樘,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本來一個見不得光的野孩子,偷偷摸摸長大,即位後也深知民間疾苦,進而努力了一把,折騰個“弘治中興”出來。可老爹再努力,架不住兒子敗家,武宗朱厚照就玩起了“豹房”,敲起了寡婦門,沒事還愛御駕親征。論起乾的荒唐事,沒人比他更在行。關鍵還沒人敢管他,結果他遠房的寧王叔叔就看不慣這小子,起兵造反了。世宗朱厚熜一個撿來的皇帝,卻不知道珍惜,而且夢想更遠大,想得道成仙。整天就知道拿宮女的“大姨媽”煉丹,結果把最逆來順受的宮女都給整起義了。差點死在自己枕邊人的手裡,這也算滑天下之大稽了。



穆宗朱載垕由於長期不受老爹待見,年輕時日子過得比較緊巴,當了皇帝后也就不知道有錢怎麼花,因而把嘉靖留下的爛攤子也還收拾的像模像樣。神宗朱翊鈞除了把手下的猛人張居正玩死之外,就是長期的不上班了。明朝滅亡的種子自此就深種發芽了。光宗朱常洛,也是愛嗑藥的皇帝,結果皇帝沒當幾天就嗝屁了。熹宗朱由校一個天才木匠,打個傢俱啥的,也算一代宗師。和宋徽宗一樣當啥都行就是別當皇帝。思宗朱由檢,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皇帝,啥都想幹好,可往往幹啥啥砸,最終落得個君王死社稷的悲壯結局。



而對比一下清朝的皇帝,雖說清朝是異族統治。但這些皇帝總體來說沒有幾個昏君。皇太極算得上清朝的開國君主,而開國君主沒有幾個不是手眼通天的人。而後順治繼位,他是一個心腸不錯的皇帝,也算勤政愛民,後來民間傳說出家了。康熙,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史詩級的一生,波瀾壯闊,勤政愛民是他給歷史留下的標籤。雍正據說是活活累死的,為了讓自己得之不易的皇位坐穩,可以說是夙興夜寐了。


乾隆一個極其有才華的自戀狂,下個江南,發個彈幕,勾搭個美女是他最喜歡的生活,不過也正是他造就了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嘉慶一輩子活在乾隆的陰影下,當了皇帝后也是唯唯諾諾,但於國於民也是踏踏實實幹事情,不敢學自己老爹沒事給自己放假,去遊山玩水。道光一個命苦的孩子,歷朝歷代“天朝上國”的美夢從他這裡驚醒,沒辦法只能埋頭苦幹,連龍袍都打補丁。咸豐由於自己老爹的時候留給自己的家底子就不厚了,一時也直不起腰。而後面的同治、光緒和溥儀都是一些醬油角色了,他們的皇帝身份也就是徒有其名了,所以不值得去品評了。


雖然明清兩朝的皇帝我用瞎胡鬧的方式說了一通,但總得講明朝的皇帝更有說頭,因為他們都太有個性了,太能折騰了。而清朝的皇帝除了康熙、乾隆比較出挑,其他的人大都本本分分,在皇帝的位子上任勞任怨,找不出特點來,總體來說不平庸但平凡。


好史不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從皇帝這個職業素養角度來說,清朝皇帝已經領先明朝皇帝了。因為皇帝的職業素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勤政,這方面清朝敢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比如說明清都規定十日一個大朝會,即御門聽政,但是清朝的皇帝們尤其是康雍乾基本都做到了一日一朝,當然,不可能每天都是大朝會,小朝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有時還會因為公務時不時的召見官員開會商議。

從君主個人來說,清朝的皇帝們也算不錯了,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很有能力的君主,否則清朝這個趕上傳統文明末班車的君主專制王朝也不會出了個延續百年的康雍乾盛世。道光雖然沒肛過英國人,但是卻成功擺平了張格爾的叛亂,雖然東南丟了面子但是西北找回了場子。而且根據歷史記載,清朝的平叛大軍所到之處,新疆的各族民眾簞食壺漿迎接清軍,甚至主動為清軍提供情報、為清軍做嚮導,這也算是挺有面子的事了。至於晚清的咸豐皇帝雖然口碑不太好,但是在用人這方面也高明的多。後期的實際國家元首慈禧太后,面對國內外複雜的局勢硬是給清朝這個快要塌了的老房子續了幾十年的命。光緒這個皇帝雖然長期是個憋屈的傀儡,但是光緒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如果放在天下承平的時候也會是個比較不錯的守成君主。

當然,如果說文治武功的話,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是最盛的時候。這三代皇帝利用了一百多年時間,不僅打造了一個延續百年的康雍乾盛世,也把中國的版圖開拓到了極致。根據馬嘎爾尼使團隨員、船長安德遜的日記可知,乾隆後期清朝老百姓生活水平要高於英國的生活水平,他還在日記中記錄了穿著得體的趕集的老百姓、集市上多種多樣的商品,還記錄了軍容嚴整的清軍。這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一份寶貴的資料。

最後說一點,就是保護海外華僑。清朝自進入近代以後,不僅打造了一支近代化海軍,還給海軍賦予了一項任務,那就是巡航南洋各個港口宣示保護華僑。有一年北洋海軍航行至新加坡,當地華文報紙《叻報》欣喜的寫道:“凡我華人,瞻漢家之儀幟,睹宗國之旌旗,殊足令人氣宇為之一揚,而瞻望者亦為之色舞眉飛……華人雖異地棲遲,然其心志尚不忘故國也。”即便是北洋海軍灰飛煙滅後,清朝依然派軍艦下南洋護僑,航行到西貢的時候不僅當地華僑歡呼雀躍,甚至當地的法國官員也對華人更加客氣。而且,為了替南洋華僑爭取權益,清朝還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國籍法,即《大清國籍條例》,其中血統主義的主張今天的共和國也在沿用。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清朝對墨西哥、古巴的炮艦外交了,這兩個國家發生了反華暴亂,正在美國訪問的海圻號巡洋艦開進了哈瓦那,迫使兩國答應賠償華僑損失、懲辦兇徒,根據歷史記載,海圻號在哈瓦那停泊期間,華人但凡遇到海軍官兵就邀請其回家做客,可見清末華僑保護做的也挺得民心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明朝萬曆年間西班牙在馬尼拉屠殺華人,明朝第二年才給馬尼拉送了文書,先是不痛不癢的罵了西班牙人一通,然後話鋒一轉——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直接把華僑打入另策,這也讓西班牙人知道了華僑隨便殺,反正宗主國不管。真是人畜分明。

這一篇就不做總結了,我想大漢族沙文主義者必然會稱我為“滿遺”了。

最後說一下,乾隆曾經說過非常霸氣的一句話——外夷傷害中國之卡兵者,罪無可恕。如果乾隆是漢族人,那麼這句話絕對會被民族主義蛋白質們奉為經典。


北洋海軍炮手


客觀而言,清朝皇帝整體好於明朝。

首先,就個人素質而言,清朝的皇子是要接受嚴格的文武諸多方面的訓練。在《庭訓格言》中就記載了康熙皇帝作為皇子時讀書之辛苦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除了學習儒家經典之外,由於滿族以騎射立國,所以皇子都要學習騎射,可謂是文武雙修。在康熙之後,這一切都成為歷代皇子的必修之課。而明朝由於大多數皇帝在世時間較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抓皇子的教育,以至於明朝皇帝在知識水平方面不如清朝(朱瞻基,朱佑樘,朱厚熜除外,其中朱厚熜是自己好學,並沒有接受過皇帝教育,因為他本身就是藩王繼位)。所以,清朝皇帝整體的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明朝的 ,而清朝對皇子嚴格的教育,也是由於吸取了明朝的教訓。

在此說句題外話,現在網上有人將朱由校,朱厚照說成具有大智慧的明君,但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撐,只是憑空推測,這種言論極不嚴謹,故而不予採納。

在處理政務方面,清朝皇帝也更加用心。

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孫百五十餘人,天下安樂,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這段文字出自《康熙遺詔》,其勤政程度可見一斑。而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在死前一天,還在拼命工作。清朝其他皇帝,暫不論能力,在勤政方面(同治皇帝除外),在歷朝歷代當屬第一。因為幾乎沒有出現過怠政的皇帝。而明朝皇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朱由檢幾人對待政務非常認真,而其餘皇帝則相對怠政。尤其是朱厚照,朱翊鈞,朱由校。

有些人說,明朝皇帝不理政,是因為所謂的“內閣”權力很大,代替君主行使權力。對於此結論,筆者在其他回答中詳細論述過,在此不多論述。在君主專制時期,一個君主勤政的程度,決定了國家發展的情況,也就是說,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國家想要穩定,君主必須要牢固掌權,否則國家內政就會陷於動盪,試看歷朝歷代,但凡君主權力不牢,必出大亂(東漢自漢章帝之後,晉惠帝等)。所以,清朝的君主,整體而言是要好於明朝,但並不否認,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朱佑樘,朱瞻基等人,的確是明君。

那麼,清朝皇帝既然如此勤政,為什麼在面對西方列強時卻狼狽不堪?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碾壓其他一切文明,而君主專制制度相比民主制度,也是相對落後了。但這屬於歷史和文明的侷限,而並非清朝皇帝本身有太大缺點。


大林看影視


今天咱們聊聊明清皇帝功過,逐一選擇對比,明代選十二帝(明代選取除建文洪熙景泰泰昌之外的十二個皇帝),清代十二帝全部上陣。

明太祖(洪武)VS清太祖(天命)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白手起家,內定中原,外逐蒙元,恢復中華,創建大明制度,奠定了大明兩百多年的基業,稱其千古一帝毫不為過;清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建立後金,薩爾滸一戰擊敗明軍,之後連續攻下明軍在遼東大部分據點,割據遼東,最終兵敗寧遠。綜合比拼明太祖無論功績還是歷史地位完爆清太祖。

明成祖(明太宗永樂)VS清太宗(崇德)明成祖朱棣,原為燕王,後經靖難之役奪取侄子建文帝皇位,在位期間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五次親征蒙古,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帝王當中堪稱一流,在位期間明朝國力雄厚稱為永樂盛世;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期間於瀋陽改國號為大清,任用漢族官僚改革體制,征服朝鮮,並在松錦大戰中擊敗明軍瓦解了明朝寧錦防線,多次繞過山海關入圍京師,但終其一生未能入主中原。綜合對比,明成祖完勝清太宗。

明宣宗(宣德)VS清世祖(順治)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武有英國公張輔,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清世祖福臨為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年間民族矛盾尖銳,在位期間前期被攝政王多爾袞控制,後期受制於孝莊實為傀儡。綜合對比:明宣宗勝出。

明英宗(正統.天順)VS清聖祖(康熙)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寵信宦官王振,最終於正統十四年釀成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導致明朝國勢開始走下坡路,後經奪門之變復位改年號天順處死於謙,晚年任用賢明,但於明朝國勢已經無補;清聖祖玄燁,八歲即位,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定準格爾,擊敗沙俄,武功赫赫,有清一代無人能比,清朝國勢達到頂峰,開啟康乾盛世。綜合對比:清聖祖完爆明英宗。

明憲宗(成化)VS清世宗(雍正)明憲宗朱見深即位之後平定於謙冤案並給明代宗上諡號,但在位期間寵信宦官設立西廠、皇莊政治腐敗,失誤很多,個人生活方面寵愛比他大十幾歲的萬貴妃但一生專情;清世宗胤禛一生勤政,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為乾隆年間的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綜合比拼:清世宗完勝明憲宗。

明孝宗(弘治)VS清高宗(乾隆)明孝宗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歷史評價極高,感情方面是中國帝王當中絕無僅有的一生一世愛一人的典範,一輩子就鍾情一位皇后;清高宗弘曆,自號十全老人,好大喜功,清朝康乾盛世最後一代皇帝,晚年生活奢靡,吏治腐敗出現了和珅這樣的鉅貪,盲目自大閉關鎖國政策達到頂峰,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為清朝危機埋下伏筆。知名度清高宗勝,治國能力明孝宗勝,人品方面明孝宗完勝綜合對比:明孝宗勝。

明武宗(正德)VS清仁宗(嘉慶)明武宗朱厚照中國歷史上最具個性色彩的帝王,和他的父親朱佑樘相比完全是另一個極端,他個性聰明,處事果斷,但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對明朝中期國力衰微負有很大的責任,在位期間遭遇鍋藩王叛亂、農民起義,蒙古寇邊等多次危機,但均順利化解,傳統歷史評價很差,但今年有所改觀;清仁宗顒琰生性平和,掌權後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顯,在位期間清朝國勢處於下滑趨勢,還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重創了清朝的統治,在關鍵時期為難起到扭轉作用,屬於典型的庸君。綜合對比:明武宗、清仁宗都處在明清兩朝國勢的關鍵時期,都沒有擔起應有的責任振興王朝,對比結果—平局。

明世宗(嘉靖)VS清宣宗(道光)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早期英明決斷,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中後期迷戀道教發生了“壬寅宮變“險些死於宮女之手,國勢衰微,蒙古入圍京師史稱”庚戌之變”,寵信奸臣嚴嵩,二十多年不上朝,開創了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先例,但大權從未旁落,帝王權術登峰造極;清宣宗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旻寧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振興王朝的措施,錯過了最佳的學習追趕時機,中國在其手中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綜合對比:明世宗勝出。

明穆宗(隆慶)VS清文宗(咸豐)明穆宗朱載垕在位期間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但生性好色,導致身體虧空最終英年早逝。清文宗奕詝在位期間爆發捻軍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起義重創清朝統治,但奕詝不思進取,在對外戰爭中也屢遭敗績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被沙俄割佔,咸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縱情酒色最終身亡是後半個世紀慈禧禍國的直接原因。綜合對比明穆宗完勝清文宗。

明神宗(萬曆)VS清穆宗(同治)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幼年繼位早期依靠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出現中興局面,但中後期廢除張居正改革並長期怠政,在位期間主持萬曆三大徵並全部獲勝,但國本案薩爾滸之敗功敗垂成造成後金尾大不掉之勢故有明亡於萬曆之說;清穆宗載淳,生性放蕩出入煙花柳巷,致使自己早亡,在位期間雖有洋務運動稱同治中興,但其作為慈禧親兒子早亡致使唯一在清朝後期能制約慈禧禍國的因素缺失,可謂清亡之關鍵人物。綜合對比:明神宗完勝。

明熹宗(天啟)VS清德宗(光緒)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歷史上著名的木匠天子,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魏忠賢,打擊東林黨,雖然明史對其評價極低,但寧遠、寧錦大捷均在天啟年間,重用孫承宗、毛文龍等將領,遼東局勢在天啟年間扭轉了萬曆末年的頹勢逐漸穩定下來;清德宗載湉素有大志,一心想要振興清朝,但終生受制於慈禧,在位期間遭遇甲午戰爭失敗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期間曾發動百日維新欲挽救清朝但隨即被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軟禁終生,是個典型的悲劇傀儡皇帝。綜合對比:明熹宗勝。

明思宗(崇禎)VS清廢帝(宣統)明思宗朱由檢以信王入大統,在位期間打擊天啟朝閹黨勢力重用文官集團,生活節儉勤政憂心於國事,但生性多疑期間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致使毛文龍被殺後滿清入圍京師袁崇煥伏法,遼東局勢大壞,對下屬各種猜忌還致使孫傳庭、盧象升等名將身死,漢奸洪承疇降清,最終被闖軍攻陷京師在煤山自縊殉國,雖帝王之才平庸但氣節可嘉;清廢帝溥儀幼年登基不久退位,終身為恢復帝位不惜代價甚至出賣國家民族利益充當日本人走狗,日本投降後被俘解放後被勞改。綜合對比:明思宗完勝清宣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