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秉燭讀春秋


問這事,不知道。不過,小時候那一天,大人叫我到表嬸家去,當時表嬸就問我,你家房子漏不漏水?我說不知道;你父母身體如何?又說不知道;你今天來有啥事?還是不知道。表嬸說問這問那都不知道,早點吃飯你回家,這我知道;表嬸又說中午吃啥菜呢?我知道您牆上掛的臘肉,雞窩裡還有雞蛋,院子裡還有一隻大母雞,櫃子裡還有好煙好酒呢,這我都知道。


九九雷


“一問三不知”這句話最早出自《左傳》,相傳在公元前468年,晉國王在攻打鄭國的時候,齊國非常的害怕晉國在變得強大後會對自己的國家造成威脅,就派了一名將軍陳成子,在暗中幫助鄭國。

有一天,陳成子的一名屬下對他說:我剛從晉軍那裡得到了一個消息,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戰車,將我們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之後非常的生氣說:出發前國君就有命令,不要追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量軍隊,就算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們也不能逃避,要積極的應戰,你剛才說的話,就是在想別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回到國家之後,我要將你說的話報告給國君。

屬下也知道自己失言了,於是說:聰明人計劃一件事情,要對開始,發展,結果三個方面考慮清楚,然後再報告,而我對這方面都不知道,就直接報告,必然是沒有好的結果的。


現在的一問三不知,是指怎麼問都回答不知道,“三不知”指不知道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裝作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會回答自己不知道,有的人這樣做認為可以在一些情況一保住自己。

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容易被別人問一些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你並不知道怎麼回答,這種時候是比較尷尬的,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別人再問你的時候你什麼都不知道,別人是比較難信任你的。


wumingdaluobo


“一問三不知”本來意思是指一個人對一個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統統不知道。別人什麼都不知道,當然問不出所以然來。

它還有一層延伸意思,跟裝聾作啞、明哲保身等成語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被問者擔心言多必失,給自己引火上身,他故意裝糊塗,不願透露風聲。

“一問三不知”的出處來自於公元前400年前後的戰國初期,由魯國人編撰的編年體文學類史書《左傳》。此書大約18萬字,記敘範圍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之間,記錄內容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俗等領域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重要歷史人物故事,大部分事件為春秋時發生。此書也被譽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現代人研究春秋時期的重要文獻。

古代謀士形象

《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春秋末年,位居北方的晉國、鄭國和齊國相互接壤,都是鄰居,但他們為了各自利益,相互之間分分合合,見風使舵。其中,晉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一個。

公元前468年,晉王命令38歲的謀士荀瑤(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率領大軍去攻打鄭國,10萬大軍浩浩蕩蕩向鄭國邊境逼近。鄭國的鄰居齊國聽到風聲後,比鄭國人還著急,他們擔心晉國下一步會進犯齊國,於是,齊王派田成子領兵援助鄭國。

荀寅

正當齊國和鄭國聯軍跟晉國軍隊針鋒相對時,一個叫“荀寅”的謀士站出來向田成子獻計。荀寅原本是晉國貴族,只因為遇到政治迫害,不得不投靠了齊國。

荀寅說:我的一箇舊部偷偷告訴我,晉國這次為了取得勝利,一口氣出動了1000多輛戰車,要徹底把齊國打垮。

田成子

田成子聽完心裡一涼,但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我這次出征前,齊王說了,不論晉國有多麼強大,哪怕他們出動10000輛戰車,齊軍也要正面迎戰,哪怕戰鬥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把兵力浪費在追殺晉國小部隊上面,以免因小失大,跟齊國大軍正面交戰才有可能扭轉戰局。你剛才說那樣的話什麼意思,分明就是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麼?回去後我一定要把你的話上報給齊王。

荀寅聽後,覺得自己多嘴了,但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已經無法收回。他就說:聰明人做一件事時,心思細密得滴水不漏,他會把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全盤考慮周到後,才制定最終計劃,最後才向大王獻計。而我僅僅知道有這樣的事,對起因、經過、結果都沒有想好,你就著急向大王打報告,世上哪有像向你這樣胡亂拍馬屁的人?

田成子聽完荀寅的話,覺得說得在理,當下表示不急於向齊王報告,為了這次戰爭,大家都應該從長計議。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謀士的地位很高,作用也非常大,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和戰爭中,謀士往往能起到決定作用。實際上,謀士是宰相或軍師的前身,自漢代後,謀士劃分更加細緻,從武的謀士叫做軍師,從文的謀士稱作宰相或丞相。在現代,謀士身份是參謀長。


鴻鵠迎罡


“一問三不知”,究竟是哪三個“不知”?

這句話中的“三不知”,最初外延明確,指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語境的變化,“三不知”外延逐漸虛化,泛指關於一件事的具體情況什麼都不知道的情形。這從語源上可以看出。

“一問三不知”語出《左傳》。《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這一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四卿之一荀瑤帶領大軍攻打鄭,齊國為防止晉國一家獨大而危及齊,派陳成子率軍隊馳援鄭國。兩軍對壘,準備決戰之時,齊軍中一個叫荀寅的將領向齊軍主帥陳成子報告說,“晉軍將派1000輛戰車襲擊我軍,我軍宜固守”。春秋時期,一輛戰車,一般配甲士3名,步卒若干(有說22人,有說72人,具體不詳),車上載有多種武器,供甲士作戰時使用。1000輛戰車,在冷兵器時代,戰鬥力應該是比較強大了。陳成子是個既會收買人心,又胸懷野心的戰略家。他大斗借出,小鬥收進,在齊國深受百姓擁戴,多年經營,積累下深厚的人脈。公元前481年,他殺死齊簡公,奪取了政權。此時,陳成子聽了這話,覺得荀寅戰術保守,於戰不利,便斥責他說,“我出兵之前,國君告訴我,遇到零星的敵軍,不要追趕;碰到大批的敵人,也不要害怕。你這是長敵軍士氣,滅自己威風”,於是拒絕了荀寅的意見。意見沒被採納,荀寅回來後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君子要提出自己的謀略性建議,一定是將開始時的情形、中間的進展情況和最後的結局三個階段的具體細節都瞭然於胸,並能闡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才提出來。今天,這三個方面我一個也不知道就跟領導提出來,要被採納,自然很難。

這個典故就是“一問三不知”的由來。可見,最初的“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就是指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或事情的開始、中間和結果情況。

漢語在發展過程中,很多詞的意義不斷地虛化:如“兄弟”,本義既指“哥哥”,又指“弟弟”,但在發展過程中,“兄”的意義逐漸虛化了,現在多指“弟弟”。有些詞的意義逐漸融合,如“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指下衣也;但現在則融合在一起,統指衣服,而不再分上衣下衣。“三不知”也是這樣,最初確指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三個階段的情況,但後來就不侷限於此,而泛指關於某件事情的一切情況。


風之子的風


三不知”應該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

“三”表示多數,因此,“三不知”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瞭解的意思。

例句:“如果我們直接登門亮明警察身份去調查,對方肯定不肯透露真情,來一個一問三不知對付我們,你又能拿她怎麼樣?”

第二種解釋

《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我們讀《論語》讀到最後,才能讀到這一段話。我的理解是,孔子告誡他的弟子們,要是不懂“命”“禮”“言”,那麼,這個人就白活了,也就做不了人了。我懷疑《論語》才是“一問三不知”的原始出處。

第三種解釋

事件的起因、發展、結局,也指事件的開始、中間、結束的全部過程。

《左傳》: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我個人認為,我們學習語文,沒有必要太過糾結這些“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東西,只要知道大致的意思和基本用法就可以。


鬱津裡


“一問三不知”就是什麼也不知道的意思,比喻對實際情況瞭解太少。此外“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比如我問你,隋煬帝楊廣是怎麼被殺的?被殺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你能說出來嘛?你回答不上來,這就叫一問三不知。主要是,來比喻什麼也不知道的意思。

舉例:一小孩與父母在車站走丟,路上啼哭,找不到爸爸媽媽!一執勤民警看到了走過去問那小孩:你怎麼哭啊?你爸爸媽媽呢?孩子哭著說,走丟了。然後民警又問,你爸爸媽媽的名字叫什麼?家住哪裡?知道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嗎?民警問了很多問題,小孩一句也回答不上來。可以說是一問三不知,民警沒辦法,於是將其帶到車站的廣播室,再幫助他找媽媽。

其實,“一問三不知”就是一個比喻句,可以用來做形容詞。又比如,《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見一種《韶》的音樂,三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其實,就是來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比喻太專注某件事了,其他事情都沒有放在心上。而“一問三不知”其實和“三月不知肉味”,都是比喻句,形容詞,其實數字就是一個虛詞,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謀士說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主要是指對事情的發生、過程和結尾都不知。這個典故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三個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個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


到了明代,“三不知”又衍生出了其它的意思。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表示的是“匆匆忙忙、冒冒失失”的意思;《金瓶梅》第十三回“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及清代《定情人》“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這裡表示的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發展到現代,“三不知”就只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故意裝糊塗,假裝不知道,明哲保身”的意思。


靜心處世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義對於今天的職場人士非常有警示意義,它告誡我們在做事情,做決定或者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對事物發展的開始,發展與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才可以行動。

相應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開端,不知道事情的發展,不知道事情的結果。


1 一問三不知的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同“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簡單來說,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468年,晉國攻打鄭國,齊國擔心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支援鄭國。

有個名叫荀寅的下屬冒冒失失的向陳成子報告說:“有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罵荀寅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 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荀寅捱罵之後反思自己,報告情況的時候太魯莽:“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用今天的話來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始)、中間的發展(中)、最終的結果(終)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可以向上級報告。今天我對這三方面全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被領導修理。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對於事物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不瞭解。

2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問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工作不稱職的時候,可以說這個人一問三不知。

第二個新含義:當我們形容一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時,也可以用這個成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紅樓夢》中王熙鳳跟平兒評論一些住在賈府裡的人,談到林黛玉和薛寶釵時說:“一個是美人兒燈,風一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其實,薛寶釵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她是什麼都知道,但是比較世故和謹慎,不隨便說話而已。

在你的身邊,有一問三不知的人嗎?他屬於哪一種三不知呢?如果是薛寶釵那一種,你要當心了。


鐵錘文史


一問三不知是一個漢語詞彙,現指的是怎麼問都說不知道。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故意不告訴對方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還有不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

句子出自於古代春秋末期魯國人左名明的《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


兩軍對壘之際,有個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晉國貴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後一人,又作荀寅。彼時,其投奔在齊。)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幹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


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二、含義演變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


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


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

後來用“三不知”制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在做道理。


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


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


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


問題答完,希望能幫到你,祝生活愉快。


有書課堂


一問三不知是一個漢語詞彙,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荀寅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我想,我們為人處世斷不可一問三不知。“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雖是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但一直縈繞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樹立目標,這樣人生才不會迷茫。

本人作為一名教師,務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