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的對策措施有哪些?

金陵祥子


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我認為有以下對策措施:一要樹立新觀念,拓寬農業旅遊的功能。突出功能多樣化和功能互補兩大特色,農業旅遊應具有以下功能:為遊客提供休閒場所的休憩功能;為農民增加就業機會,並提高收益水平的經濟功能;為城鄉發展創造一個優美潔淨的生態環境的生態功能;為增進市民與農民接觸,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功能;為遊客提供農業體驗,醫療保健服務的保健功能等。因此,在建設中,要注意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開發集觀光、娛樂、文化、商貿、品嚐、健身、農產品加工、農業教育諸多功能為一體的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要把農業旅遊置於一個地區旅遊業與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之中。農業旅遊是對我國休養度假業的擴展,農業農村部門應該採取與旅遊部門聯營、聯合開發等形式。合理設置農業旅遊區,政府有關部門也要將農業旅遊作為一個重要生長點進行規劃、扶持和建設。同時要有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長遠規劃。農業旅遊的設計和規劃必須強調獨創性,從而使農業旅遊在開拓發展中更具特色、更加完善。

三要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體現地方特色。應充分利用本地獨特的資源優勢,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出充滿綠色、環境優美、對遊客具有吸引力的農業旅遊區,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業旅遊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本地區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遊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切不可一哄而起,盲目開發。此外對農業旅遊的開發要在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在此基礎上,選準重點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

四要強調農業旅遊自身的設計必須具有明確的主題和定位。包括加強藝術性、注重知識性、增進有益性、結合商品性等,使旅遊農業在開拓發展中不斷完善。就一個地區來講,農業旅遊應注重主題開發。農業旅遊的主題開發不應千人一面,既可以是動植物觀賞,鄉土民俗展示,農耕歷史回顧,亦可以是野外垂釣,種植園生活體驗,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總之,主題的開發最終應當取決於當地具體的資源與環境條件,避短揚長,借景發揮。一則可節省開發成本,二則利於園址與周圍環境協調匹配。農業旅遊更多的是強調自然與人的參與,只要把見之平常、淺顯有趣的主題,經過設計者認真挖掘和雕琢,開發成活動系列,同樣可表現出精緻的文化內涵,使旅遊者在活動中吸取各種有益的知識。





智農信息


近年來,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各地充分發揮“+旅遊”的優勢,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開發農業旅遊,吸引廣大遊客前來參觀、體驗。這種模式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歐洲就已經開始興起,但是在我國起步也就這幾年。我去過了很多的鄉村或者農場,總結起來就是有田園觀光、休閒度假、農家樂、村落旅遊等農業旅遊模式,讓遊客過來感受農村生活、體驗大自然之美,吃土雞土鴨帶土特產。但都是比較單一,各地地方的模式都差不多,千篇一律比較嚴重。

而改變這一現狀,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力:

首先是要增加文化底蘊。農業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息息關聯,相輔相成。而隨著文化與旅遊的融合,“詩與遠方”走在了一起,農業與旅遊的結合,必須與當地文化的相融合,以本地的人文資源為導向,才能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遊項目。如何結合?在旅遊主題選擇上,就可以結合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活動設計方面,就我看過的各大農業旅遊點來看,就是結合地方的民風民俗,設計成集遊玩、生動體驗的旅遊活動最受遊客青睞。比如畲族村舉辦的畲服體驗、畲族舞蹈、山歌對唱等。

其次,是產品的創新。現在的農業旅遊產品還是要堅持多樣化,積極打造集遊樂度假、居住、觀光、體驗、購物為一體的產品體系,而且這每一部分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把它做深做透,把每個細節做好,才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從而實現整個農業旅遊的良性循環發展。福建推出的首批30個金牌旅遊村就是產品創新的典型,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詳細瞭解。

最後,是服務意識的提升。就是說要提升農業旅遊從業人員的素養和水平,這點非常關鍵。很多鄉村發展農業旅遊都是半路出家,看到別的地方做了,自己也跟風做。有的雖然有去外地考察,但是隻學表面,沒有得到精髓。因此,必須加強培訓,帶動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水平。現在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很多旅遊部門選擇跟一些在線旅遊平臺合作,為當地的旅遊從業者在線授課,而且可以隨時學習,讓他們學會擺脫困境,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當然,有條件的話,可以邀請專家到本地授課,參觀本地的農業資源,為當地農業旅遊發展獻計獻策那是最好不過了。總之,要學習學習再學習,要不斷提升全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才能為遊客提供一流的服務體驗,把遊客留住。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





枝扯文旅


農業旅遊的發展有一個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們出遊更多地走向農村,走向快捷方便的城鄉結合處,吐故納新,貽養身心,放下工作的疲憊,參與鄉村勞作耕織,換一種方式生活。但從現階段鄉村旅遊的發展情況來看:

一是發展的面不廣。我國城市人口龐大,鄉村旅遊點很少,供人們選擇的景點不多,以至於出行在外僧多粥少,往往人滿為患,遊得不稱心。

二是打造鄉村特色不明朗。我國鄉村旅遊還停留在起步階段,沒有突出的招牌。你家農家樂是柴火煮土雞,他家也是柴火鐵鍋燒土鴨。在農家裡吃特色菜,吃環保菜確實是一個大的特色,但大凡在一個村乃至幾個村連在一起都是一種吃法,想想你會去吃幾次?

三是開發鄉村旅遊點單一而不是多元。現階段大多的 農業旅遊局限於做農家樂,做農家樂又侷限於吃,吃的特色也就是那麼幾種。所以,雲農業旅遊在理念上存在不足,這種不足導致景點設置單一而不是多元,景點鄉村文化深化也是單一而不是多元。以至於出現鄉村景點一般為一條路邊街口掛上幾個紅燈籠,就是農家樂,吃幾餐柴火飯就是鄉村旅遊。

我不認為農業景點非要做得象有以色列那樣的農業項目精緻;有蘇州園林那別緻的農村別墅....但那確實是一個發展方向。總的來說,要做到生態農業,家園產業,遊農結合,城鄉結合,開發環保結合,多層次滲透。

改變千篇一律的現階段農業旅行模式,打造開啟全新立體的農業特色旅遊,主要要在下面幾點來考慮:

一、改變傳統的鄉村旅遊場所設計,選擇靠近景緻有特色的鄉村設置。要強調以美麗環境為支點,帶動特色特產發展。遊人住進一個園林式的農家小院,透過窗戶看到的就是一美景圖畫,遠方黛山淡霧飄緲.....

二、做生態產業,有規模,成片狀有藝術美感的特色種植。農戶可以聯合起來,統一規劃場地種植方式,種植品種,春夏秋冬四季輪換。綠油油的麥浪,黃燦燦的油菜花....遊人來到鄉村,感受現代農業的美。

三、抓住遊客的胃。可設置一家一戶農家樂,一個家庭可以讓遊客自主參與採菜抓果,勞動學習。這樣可以買走農戶食材,聯動消費,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總之,做農村農業項目旅遊,無論從鄉村景區規劃,產品設計,項目投產利潤估算等各個環節,由鄉鎮村委牽頭比較好。整體規劃,組織項目,考察市場方向等,只有做成品牌,才會出效益。





毛毛雨81125


我覺得,要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就要探索新的農村旅遊發展方向,其思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探索創意農業園。

在發達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基礎上,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打造完整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

例如通過花卉業的發展戰略,以技術為中心,強調適度規模經營、高度集約化管理、發展高新技術產品、佔領技術制高點。

二、發展農業科技園。

農業科技園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特色旅遊資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選址佈局,結合農業生產,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發揮了獨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託型的主體一般是具有較強技術和科研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科技園區內建設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遊吸引力。農業科技園打造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

三、建設生活功能園。

利用城市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建設市民菜園子。承租者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或經營家庭農藝。通過親身耕種,市民可以享受迴歸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樂趣。種植過程中,絕對禁用礦物肥料和化學保護劑。

在林區或草原地帶建設休閒農莊,森林不僅發揮著蓄水、防風、淨化空氣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環保功能,而且還發揮出科普和環保教育的功能。學校和幼兒園經常帶孩子們來到這裡,成人也來參加森林休閒旅遊,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接觸森林、認識森林、瞭解森林。一些企業還把團隊精神培訓、創造性培訓等項目從公司封閉的會議室搬到開放的森林裡,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

四、發展產業協同園。

產業協同型模式是指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託,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

例如發展葡萄酒旅遊園。以葡萄莊園的生產設施、田園風光、特色飲食、葡萄酒釀造工藝生產線、葡萄酒歷史文化為吸引物,開發體驗旅遊和文化旅遊多元旅遊產品組合。通過成立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促進葡萄酒業與旅遊業協同發展,吸納鄉村地區剩餘勞動力,創造產業經濟效益。


涼山扶貧志願者阿杰


關於這一個問題?可以回覆一下:

1.建議:百度查詢一下,2018至2019年這二年期間。國家農業農村部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共同下發相關政策文件,國家早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的政策就提出:針對全國各省區域加快步伐發展鄉村產業文旅,農業生態,觀光采摘,休閒休驗示範區域時。一律不準搞,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化形式主義?要求充分利當地區域的,有利資源,開發好,保護好,建設好,規劃好(自己去規劃與設計的摸式)!鄉村文旅產業項目,就是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帶動產業發展。

2.關注與查詢一下,2019年或者是今年1月份,國家召開的二個會議。財經與農業工作會議精神,重點講了農村發展文旅康養產業項目!

3.最後,建議去當地市,縣農委,文旅二個機構部門。瞭解一下當地政策規定,一般都是當地政府部門,按照國家,省市的框架與幾個要求去落實進行的創建,創辦及打造鄉村文旅遊產業。驗收是國家,省市多部門的業務。例子: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先從縣級別申請驗收。原則是逐級申請!供友友參考一下[握手][握手][握手],中午好[摸頭][摸頭][摸頭]


用戶文化旅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建三江創業農場的水稻種植戶。

對於你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旅遊農業只不過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分支,最終的農業趨勢一定會把旅遊農業加來,其次我覺得國家現在大力發展基礎建設,雖然農產品的價格還有待提高,但是未來面臨的問題是人越來越不願意種地,僱工問題嚴峻,所以未來肯定是機械智能化農業,但是具體能走到哪一步需要看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這是其一。

第二,就我個人對農業的瞭解和認識國家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現在所謂的產量過剩導致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是吃飽的問題了,所以綠色生態農業必然是未來的一個大的趨勢,至於會是什麼樣,我的想法是肯定是綠色循環形成產業鏈,而旅遊只是人們在大城市裡生活壓力太大,上有農業的地方可以適當的得到緩解和放鬆。

第三,現在世界自然氣候大變化,每個國家都要對自己國家的環境問題做出考慮,這就要求農業也需要配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現在出臺最嚴格,在我們這實施最厲害的就是秸稈的焚燒問題,所以生態鏈的形成是必然的。如果有了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農業的品質也就上去了,所以說都是一個環節扣著一個環節的,單純的就是說改變一個環節,其他環節跟不上去根本沒有出路。

所以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謝謝你的問題。


大米產地建三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火爆,鄉村旅遊在政策的支持下蓬勃發展。發展到如今,也面臨了傳統行業的瓶頸~千篇一律,讓人審美疲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創新:

1、主題明確:任何一個景點,必須要有明確的主題點,然後按照這個主題點延伸佈局規劃。鄉村旅遊也是一樣的,先確定主題,然後圍繞主題搜索歷史書籍,把一個村打造成鄉村文化旅遊。甚至可以和周邊的鄉村旅遊聚合起來,把遊客留下來。換位思考遊客來了看什麼?玩什麼?能從這次遊玩中得到什麼?

2、跨界發展:如今的鄉村旅遊,人們已經對採摘、釣魚、農家樂這些厭倦了。這時候可以考慮跨界發展,有歷史背景的鄉村可以將鄉村和演義結合、可以將鄉村和小品相聲結合、可以將鄉村和歌舞結合等等,打造自己特色的鄉村旅遊。

3、深挖民俗:一個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村莊,本身就是一個源源不斷的創新點。比如我們看春晚,好多人懷念以前的春晚,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在以前的春晚裡我們可以看到農村豐收了、老百姓富裕了,這些傳統樸實的農村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在以前的春晚里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童趣,為什麼鄉村旅遊不能和傳統農村習俗相結合?鄉村旅遊也可以結合80後、90後的回憶,打造屬於他們的鄉村童年童趣。

多站在遊客的角度考慮遊客的需求,而不是站在開發者的角度,什麼東西流行了就一味的照搬跟風,這樣是不會長久的!無論如何,鄉村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你有的我也有這有什麼看頭?你沒有的我有這才好看好玩!






三木丁的遊歷生活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當地的消費水平,和資源稟賦,得動動腦子開發出與眾不同的旅遊產品。真正懂經濟,懂旅遊市場需求,會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搞明白。說到底是引進真才實學的人才。好的思路和事業是人想出來,是人幹出來的!人才是關鍵!


微言心聲


增加客人停留時間,比如增加一些項目,1⃣️教學做當地特色菜,2⃣️學習種植,增加徒步山林山道,三:增加特色農產品,晚上互動四增加體育活動如瑜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ffff0495ecd4a50bff0bb509f115f61\

木頭哥探險


想多了,農遊模式是誰想改變的嘛?好奇怪,有了農遊就想著改農遊,有了商遊是不是改商遊?有了山遊就想著該山遊?真不明白,這就是嫉妒,看不見人家好,人家好一下,都蹦出來了,就像美國看見我國好一樣,你再怕什麼?超越你了,才是你心裡最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