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黃姓源流、支派、族譜及宗祠等介紹

安溪黃姓源流、支派、族譜及宗祠等介紹

    源  流    一、溯 源   據《元和姓纂》記載,黃姓出於黃帝第六世孫陸終。周初,陸終的子孫封於黃國(今河南潢川縣以西)。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所滅,子孫為紀念故國,遂以國為姓。   另一說黃姓出自少昊之後。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黃,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有功。顓(頊)帝嘉之,封諸汾川,其後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黃國亡後,遺民大批被遷湖北省等地。   公元前300多年,黃姓有位歷史著名人物黃歇,官拜楚相封春申君,是戰國時“四君子”之一,初封黃國故地12縣,後改封於吳(今江蘇蘇州一帶)。黃氏在黃歇之後便發展傳播開來。戰國後期,江夏(今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故黃氏族人以“江夏”為堂號,並有“徽流江夏,景煥陽春”的堂聯。漢代以後,黃姓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徙遷。唐宋期間,黃氏的郡望主要有江夏、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等。   現黃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2.23%,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居第8位。  二、入 閩   黃氏何時入閩尚難考訂。有文字可考的入閩黃氏第一人在漢代。《惠安錦田黃氏族譜》載:“始祖隍公,為東漢末獻帝時會稽縣令,於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避亂入閩。”嘉慶《惠安縣誌》列傳黃興傳載:“黃興,吳孫權將也,與妻曹氏棄官入閩,居邑(惠安)南之鳳山。”《閩書》方域志鳳山條載:“山勢翔舞,下接溟波。三國吳時,有黃將軍名興者,及妻曹氏,葬於江滸……里人廟祀之。”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黃姓相繼入閩,為衣冠八姓之一。據《侯官黃巷黃氏族譜》載:“先祖黃知運,晉時官(浙江)永嘉太守,其子黃元方官晉安司法參軍,舉家遷居閩之侯官縣(今福州),所居地號黃巷(位於福州城內)。”黃元方被尊為黃氏入閩始祖,其孫黃岸被封為開國公,由侯官遷莆田,定居繁衍;又有黃崖由侯官先遷莆田,再遷泉州城西門內,生子三,長守恭、次守美、三守信。   此外,唐貞觀六年(632年),史稱河南十姓入閩,聚族於福州閩縣,其中又有黃姓。唐末,洛陽人黃子稜隨父入閩,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父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建陽之東。   黃崖的長子黃守恭定居泉城後,闢田種穀,植桑養蠶,奮勵圖強,開拓進取,富甲一方。他熱心公益,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舍桑園、宅第建泉州開元寺。黃守恭有五子:經、紀、綱、綸、緯,後分居於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稱“五安”。後裔共尊黃守恭為紫雲黃氏始祖,尊稱“五安公”。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守恭分五子於五安時,有認祖詩一首(即《鑼鈸詩》):“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異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相庇佑,俾我兒孫盡熾昌。”是為子孫相會者之證。又有《示兒詩》一首:“五子五安炳千秋,知是開元共一流。欲識紫雲真道脈,源頭始祖在泉州。”自此紫雲黃氏繁衍昌盛,人文輩出,為閩南大族。有聯稱:“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蓮溯祖風”,是為派下同科文狀元黃思永、武狀元黃培松而撰。    三、肇 安   唐垂拱二年(686年),黃守恭的三子黃綱(655-737年),又名黃克綱,字善感,號幽軒,唐封車騎大將軍,自泉州遷居安溪葛磐,被尊為紫雲黃氏入安始祖。他櫛風沐雨,創業有成而富甲一方。黃綱元配柯氏,生子五:和、平、昭、穆、序,其五子的後裔均外遷,後黃昭的一支後裔再遷入安溪槐植。次配王氏,生子良謀,黃良謀生子廷章、廷業,傳至十世,有孟仁、孟義、孟信、孟禮;三配吳氏,生三子:聖明、聖珠、聖寶。後裔外遷。   此外,安溪紫雲黃氏外遷之裔及少數莆田黃氏、燕山黃氏,於明代後又陸續有多支遷入安溪。   四、繁衍   黃氏自唐入安肇基後,經過長期的遷入徙出,聚合繁衍,人口增加,支派繁衍,分佈各地。目前定居於安溪的黃氏主要出自紫雲黃氏,少數為莆田黃氏及燕山黃氏。其主要有:   (一)槐植派井邊黃氏   出自黃綱元配柯氏。黃綱肇安後不久,元配柯氏攜子黃良昭遷居立籍於仙遊嶺炙山,輾轉徙居沙縣十萬莊。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黃綱的六世孫黃昌,字祈盛,又攜子移居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鎮槐植村)井邊肇基,為左槐井邊黃氏始祖。後裔衍播西坪鎮後格村(始祖黃高,衍傳三世另一支遷往南安碼頭仙都,現人口2000多人)、龍坪村,感德鎮霞春村、福鼎縣蕉潭洋、永春縣及浙江、臺灣,並衍播馬來西亞等國,現居安溪縣常住人口2440人。   (二)參山派黃氏(堂號參山)   宋中葉,安溪水患。黃綱的十世孫黃孟仁由葛磐移居參山嶺下,成為參山派黃氏始祖。黃孟仁的四世孫黃履端,生子四,長子黃國佐、次子黃國輔居參山,三子黃有年徙居晉江縣羅溪,四子黃有代遷居安溪縣科名。   1. 黃國佐,字覺廉,參山黃氏長房始祖,至今歷傳二十七世,後裔分播於參內鄉大厝村、參內村嶺邊、羅內村,鳳城小東街,城廂鎮墩坂及浙江、廣東、北京、香港、臺灣、南洋群島等地。黃國佐的四世孫黃漢遠,生子四,長黃隲、次黃再、三黃三、四黃四,又分為四個支系。①長子黃隲,派下稱“長房一”,至四世孫黃春生生兩子,長梅山,次風口,後裔分佈於參內鄉大厝村、羅內村及廣東、江西、浙江、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8600人。②次子黃再,派下稱“長房二”,傳衍參內鄉大厝村、參山村嶺邊、羅內村及臺灣、浙江、南洋群島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560人。③三子黃三,派下稱“長房三”,衍傳參內鄉大厝村、美塘村塘蘇內,城廂鎮墩坂村,鳳城小東街以及福清、浙江、臺灣、新加坡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950人。④四子黃四,派下稱為“長房四”,全房外遷南安蓬島、浙江、南洋群島等地。⑤五子(庶出)黃汾仔,全房外遷,衍播江西江湖山及臺灣、南洋群島等地。   2. 黃國輔,字覺禮,參山黃氏二房始祖,至今歷傳二十七世。黃國輔之孫黃應壽有兩子,長桐童、次桐仕,又分為兩個支系。長子黃桐童,字隱溪,被尊為“二房長”始祖,後裔衍播於參內鄉大厝村田墘、祜水村、羅內村,城廂鎮經嶺村,金谷鎮東溪村,南安縣東田及浙江、潮州、臺灣、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派下常住安溪縣人口2850人。次子黃桐仕,字清溪,被尊為“二房二”始祖,後裔衍播參內鄉祜水村、羅內村、鎮東村、鎮中村、大厝村田墘、美塘村糖蘇內,魁鬥鎮鎮西村及浙江、廣東,潮州、臺灣、澳門、香港及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2780人。   3. 黃有年,字覺糾,參山黃氏三房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由參山移居南安縣洪瀨鎮溪頭,後移居於晉江縣大羅溪,後裔繁衍播於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地,人丁興旺。   4. 黃有代,字覺才,參山黃氏四房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由參山移居於今尚卿鄉科名村。黃有代生子四,長金童、次金章、三金意、四金彥,至今衍傳二十六世。①長子黃金童,分支科名,被尊為科名黃氏始祖,後裔衍播於尚卿鄉翰卿村、翰苑村、銀坑村、黃嶺村、科山村,蓬萊鎮新林村溪沙,湖頭鎮前溪村、後溪村、美溪村,白瀨鄉白瀨村,縣城水門及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55人。此外,後裔黃宗寶遷居惠安縣潘社,現繁衍4000多人;一支遷入寧德市飛鑾定居,現繁衍4000多人。②次子黃金章分居南安縣今洪梅鎮仁宅,人丁興旺。③三子黃金意於明時出家永春,《永春縣誌》有載。④四子黃金彥,分居尚卿鄉科洋村,被尊為下科洋榮美房始祖,後裔衍播於尚卿鄉灶坑村、科洋村、翰卿村、翰苑村、中山村、黃嶺村,白瀨鄉寨坂村,祥華鄉白珩村,湖頭鎮美溪村,金谷鎮田頭村、大演村、中都村及國內外等地,人丁眾多,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80人。   (三)鳳山派黃氏   始祖黃仲傑,系黃綱十六世孫,後裔支分為“魁田派”、“山珍派”。魁田派始祖黃岩峰,系黃綱二十三世孫,後裔又細分為二房。居魁田者一支分衍虎邱鎮雙格村、羅巖村,仍稱“魁田派”;另一支分衍於福清市東張鎮,稱為“鳳池派”。山珍派始祖黃奮生,系黃綱二十世孫,支分官橋鎮山珍村、仁峰村,鳳城鎮鳳山居,浙江省、廣東省潮州及東南亞各地。派下常住虎邱鎮羅巖、官橋鎮山珍、鳳城鎮鳳山居,人口2405人。   (四)紹老派黃氏   黃紹老,藍田鄉後清村黃氏始祖,系黃綱的十二世孫。安溪水患,隨祖黃孟禮遷居於藍田鄉後清村,至今歷傳二十餘世,支分該村後清、東山二支派(其中東山支系於清中後期徙居臺灣,至今衍傳人口達5000多人),後裔衍播於莆田及臺灣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500人。   (五)珍琅派黃氏   黃珍琅,系黃綱的四世孫,支分城廂鎮霞寶村、龍涓鄉半林村及長泰縣楓洋鎮。其中,城廂鎮霞寶村黃氏始祖黃訓生,派下常住人口1180人;龍涓鄉半林村黃氏始祖黃振審,派下常住人口1150人;長泰縣楓洋鎮赤嶺黃氏始祖黃振祥,至今繁衍約4000人。   (六)其他派裔黃氏   1. 劍鬥仙榮黃氏   始祖黃文甫、黃德甫,宋代由參山移居於漳平縣寓寮,後一支遷於永春縣仙友,另一支因逃避兵患遷居安溪縣常樂裡仙榮(今劍鬥鎮仙榮村)肇基,至今歷傳二十二世,派下常住安溪人口4200人。   2. 湖頭下坑黃氏   始祖黃觀真由莆田徙居樟溪,後遷居永春縣呈祥,再遷居安溪縣湖頭鎮下坑村,派下現常住安溪人口1400人。   3. 城廂路英黃氏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其始祖黃秉華由漳平居仁裡舉林坂遷入安溪縣永安裡九甲(今城廂鎮路英村)磜兜,派下常住安溪人口220人。九世黃慶明於清中葉遷臺,繁衍後裔6000多人。   4. 金谷美洋黃氏   始祖黃三十三,系紫雲黃氏同安房派下。明成化四年(1468年),其十三世孫黃華三遷入安溪縣金谷鎮美洋村湖上,派下常住安溪人口650人。   5. 官橋碧一黃氏   始祖黃應斌於明朝自紫雲黃氏南安房華美呂洋遷入安溪縣今官橋鎮碧一村,後裔定居仙境自然村,現有450人。黃應斌之侄黃趙福支分碧二村格口,現有人口250人。   6. 軒山黃氏   亦為紫雲黃氏派下。始祖黃愈祿,由漳浦縣湖西七都六圖遷入安溪縣今參內鄉坑頭村、參山村嶺邊,現人口780人。   7. 燕山黃氏   定居安溪縣城鳳山。民國期間,始祖黃維琳由南安縣豐州鎮遷入安溪縣城城隍口定居,現有人口10餘人。   歷史以來,因任官、戰亂等原因,安溪黃氏紛紛向外遷移、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更大規模向東南亞各國遷徙謀生,徙居於國內如臺灣、浙江、廣東、江西等地區的亦為數極多。1988年,浙江蒼南、平陽等地區的黃氏聯譜續修派下族譜,收錄民間黃氏族譜100多部。據統計,由泉州紫雲黃氏遷入該地的現繁衍人口達30餘萬人,其中安溪黃氏支派佔70%以上,浙江省鳳臥灣的2萬多黃氏均為安溪派下。   安溪房黃氏外遷的後裔派下人才輩出,有榜眼及第、拜禮部尚書,歷傳祖孫九進士的黃鳳翔,刑部主政黃爾漚,內閣大學士黃宗漢,探花及第黃貽揖等。 

安溪黃姓源流、支派、族譜及宗祠等介紹


     族譜 昭穆 
    一、族譜 
  1. 《槐黃族譜》 
  感德鎮槐植村黃氏族譜。宋紹定六年(1233年)由荊州吳子良始修。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由黃吉庵二修。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唐桂生作序三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聞再四修。民國4年(1915年)五修。民國35年(1946年)由仙榮黃梅春六修。1992年第七次由黃戊寅重修。 
  2. 《參山長房黃氏族譜》(尚德堂族譜) 
  始修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黃大本主董合參二房長二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聯參二房長三修。乾隆年間(1736~1795年)黃達尊主董參山長房四修,自成一冊。嘉慶十二年(1807年)譜被火燒,由黃志堂、黃逢時第五次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六修。宣統元年(1909年)由黃貽美、黃和盛七修。1998年,在原參長房族譜(尚德堂族譜)七修的基礎上,分鳳口房、梅山房、二房、三房,分別由黃漢定、黃桂仕主編,進行第八次重修。 
  3. 參山二房黃氏族譜 
  歷代均有續修。現存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續修的《參鎮羅黃氏族譜》,共18冊,另各房系存有民國期間的手抄本。2001年,黃雙土主編《黃氏參山二房長族譜》。參內黃氏二房二現存有民國期間由黃憩奕編撰的《玉庵公族譜》。1994年黃輝煌主編《鎮撫黃氏樂山公派族譜》。即將編纂完成的有由黃希琛主編的《參山二房清溪公派族譜》。 


  4. 上科名黃氏族譜 
  歷代曾數次續修。2003年續修《參山房上科名黃氏族譜》,即將完成。 
  5. 下科名黃氏族譜 
  歷代曾有續修。2001年由黃玉田、黃茂芬、黃榮枝續修。 
  6. 《安溪山珍黃氏族譜》 
  始修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參山鳳口房黃貽美二修。民國25年 
  (1936年)三修。1993~1996年由黃雙輝主編四修。 
  7. 《藍田黃氏族譜》 
  始修不詳。2001年續修。 
  8. 《清溪紫雲霞寶黃氏族譜》 
  始修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緒元年(1875年)、民國4年(1915年)、民國37年(1948年)五次續修。 
  9. 《安溪仙贏黃氏族譜》 
  劍鬥鎮仙榮村黃氏族譜。民國27年(1938年)編,譜名《仙榮黃氏族譜》。2002年,胡烈地重編,定名《安溪仙贏黃氏族譜》。 
  10. 《墩坂黃氏族譜》 
  始修不詳。清光緒七年(1881年)黃貼琴重修。 
  11. 《白瀨黃氏族譜》 
  2002年始修纂,即將完成。 
  12. 《紫雲宗譜》 
  金谷鎮美洋村黃氏族譜。明弘治四年(1491年)修,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 

  13. 《安溪霞苑黃氏族譜》 
  歷代均有續修。1996年冬重修。 
  二、昭穆 
  清嘉慶進士、任臺灣府教授的黃氏南安派裔孫黃大齡,在泉州開元寺召開紫雲黃氏宗親代表會,會上擬定紫雲黃氏昭穆輩行60字,作為紫雲黃氏的統一昭穆輩行,並決定紫雲三十一世為先字輩。具體如下: 
  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傅。 
  行達明新學,修藏德性堅,安分躋仁壽,謙光樂太平。 
  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 
  1988年春,紫雲黃氏在泉州開元寺召開代表會議,浙江黃仲迪擬編40字新昭穆輩行,構成紫雲黃氏衍派百字昭穆行第。續編如下: 
  俊秀溯淵源,群倫仰閩泉,子孫遵祖訓,恩澤永相沿。 
  心懷樹宏志,奮步齊向前,純良昌百代,千載喜延綿。


安溪黃姓源流、支派、族譜及宗祠等介紹

 

  宗祠 墓葬     一、宗祠   安溪黃氏各聚居地均建有宗廟祠堂,年代久遠,幾於坍塌,近年來均得到修建。   1. 參內大厝黃氏紹復堂   系紫雲黃氏安溪房參山派開基始祖宇(黃氏大宗),位於參內鄉大厝村石堂宮後。始建於明初。後毀於兵火,惟存基址,清初重建。清光緒八年(1882年),狀元黃培松、探花黃貽楫來參謁祖,豎旗匾,重建上下二進,進士黃爾漚監建。堂中立有紫雲安溪葛磐黃氏一至十四世先祖牌位。歷年祀祭不衰。後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塌。1959年被徵用,現在重修建之中。楹聯:“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參嶺舊山川”、“紹宗頌祖揚先德;復惟晉祧祀千秋”、“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簪纓耀葛磐”、“紫雲家聲振;參山世澤長”。   2. 參內大厝黃氏尚德堂家廟   參山黃氏長房祖宇,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始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於火,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1986年重修。楹聯:“尚孝名揚江夏史;德徽永燦紫雲家”、“江夏流芳紫雲世澤;葛磐兆瑞參嶺蕃昌”、“紫雲派衍叔子開安興紫雲;參山肇基尚德發祥耀參山”、“祖稱高祖五世同堂皆一本;孫又育孫三公有室慶齊全”、“紫雲家聲振;參山世澤長”、“衛國抗倭名將冊授布政使;功昭大唐簪纓二品耀宗風”、“固始發祥逐鹿中原居一席;江夏傳芳派衍九洲播八方”等。   3. 參內大厝黃氏種德堂   系參山黃氏二房長祖祠,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清嘉慶五年   (1800年)毀於火,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後倒塌,1998年動工重修。楹聯:“種苑賢英光四海;德園勳業灑九洲”、“參嶺山川依麗日;紫雲雨露衍傑天”、“頌祖揚宗忠裕溢;敦親睦族仁比鄰”。   4. 參內大厝黃氏毓德堂   系參山黃氏二房二祖宇,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始建於明,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於火,曾重建,已倒塌多年,近年於原址原向重建,被縣文管會確立文物保護標誌。楹聯有:“清風毓秀蓮花七寶傳芳史;溪水德祥參鎮八景播馥香”、“毓英祥呈紫雲甘露披世澤;德厚瑞獻蓮花桑樹振宗風”、“毓芬梅蕊香香郁鬱飄千里;德芳松濤聲聲響響震九洲”。   5. 尚卿科名黃氏家廟   位於尚卿鄉科名村,又名“科名大宗”,其形俗稱“眠牛穴”。始建於明朝,歷代修葺重建,修舊如舊。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17平方米。內存有明柱礎四柱,清青草石雕柱礎四柱。清代狀元黃培松回鄉謁祖豎旗杆,立“亞元”、“會元”、“狀元”匾額。清代御史、內閣大學士黃宗漢、刑部主事黃貽楫回鄉謁祖掛牌。現存有黃爾漚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時立的“文魁”匾額。楹聯:“上溯原流,葛參繁衍科名地;宅安榮顯,文武高標鼎甲家”、“上接紫雲綿世澤;宅安黃柏振家聲”、“上古繩結而治也;宅家作善以安之”、“上天之戴無聲臭;宅地焉安有吉祥”、“上溯源流,葛秀蕃衍科名地;宅安榮顯,文斌高標鼎甲家”。   6. 尚卿科洋榮美黃氏祖宇   位於尚卿鄉科洋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毀於火,明隆慶六年(1572年)九世祖黃古翠首倡復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合二為一,始稱“榮美祖宇”。民國29年(1940年)重修,“十年動亂”期間被搗毀殆盡。1993年海內外宗親集資重建,2001年竣工,建築面積為729平方米,前埕面積272平方米,規模倍勝於前。祠內懸掛“會元”、“狀元”匾額,內有楹聯:“榮名高甲第;美譽冠人群”、“祠鎮科名,名山名水環祖宇;時當陽復,復熾復昌長孫支”、“霧峰聳秀登雲路;參嶺流傳勝地家”、“光州固始萬姓排名第八位;泉郡開元五安衍派茂千秋”、“榮登科第揚祖德;美煥洋山映宗功”等。2000年,被泉州市歷史研究會列為泉州名祠,並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 尚卿丹山黃氏祖祠   位於尚卿鄉中山村山頭角落。開派祖黃資成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徙居此地。裔孫黃育明始建祖祠,1990年重修。坐乾巽兼亥巳(西北朝東南),土木結構,懸山屋頂,二進大厝式,佔地面積400平方米。楹聯:“丹桂騰芳光祖德;山靈毓秀啟人文”、“丹光絢出文章同綿繡;山景培成秋實與春華”等。   8. 官橋山珍黃氏宗祠   位於官橋鎮山珍村南臥牛山麓,穴號“蟠牛”,原為外祖方府所授舊宅。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道光年間(1821~1850年),黃培堯海外歸梓而獨資重建。民國年間,族人重新起蓋,為上下兩進,一廳兩廓,左右邊門,大門口有正副三埕,規模雅觀壯麗。門聯:“駟嶺為屏人文獻瑞,湖崗作帳風景堪誇”。大廳橫楣上掛有“選魁”,“拔元”,“奉政大夫”,“千戎”等牌匾。   9. 藍田後清黃氏福昌祖祠   位於藍田鄉後清村,後清黃氏五世黃進發始建於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為木石結構。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重建,1988年重新修繕。宗祠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四面山環水抱,環境幽雅。楹聯有:“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進德舊山川”、“福耀映學堂,文星文宿光進修而騰桓紫;昌盈慶王國,吉士吉人裕德藝以樹風雲”等6對。歷代外遷他地的族人均各取一尊與祖祠瓷獅一樣的小瓷獅,素有“對獅認祖”之稱。   10. 藍田東山黃氏祖厝   位於藍田鄉後清村東山角落,原為東山尾大新厝,已倒塌。1991年8月,居臺族親籌資委託黃奕盛專程回梓申請重建,水泥鋼筋結構二樓式,1993年4月竣工,命名為“東山黃祖厝”。楹聯:“紫氣繞東山箕裘克紹;雲光遍臺島蘭桂齊香”、“紫氣環東山福徵昌熾;雲光遍臺島人物盛興”、“思親情東山圖尋根,念祖德臺裔建祠堂”。   11. 龍涓半林黃氏祥遠堂祖宇   位於龍涓鄉半林村,為半林村黃氏宗祠。始建於清代,解放後重修建。楹聯:“祥興祖德,勿忘開元於水源木本;遠遐宗功,無異佑垵乎派下支分”、“祥地重光頌僑建;遠堂繼美慶宗功”、“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參嶺舊山川”。   12. 劍鬥仙榮黃氏聯春祖宇   位於劍鬥鎮仙榮村中部,為仙榮黃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再建,佔地面積600平方米。楹聯:“派分江夏家風遠;支紹紫雲世澤長”、“江夏流芳千派衍;紫雲獻瑞五安昌”、“忠孝無雙先世業,治平第一我家風”。   13. 湖頭下坑黃氏宗祠   位於湖頭鎮下坑村。始建於明朝,後幾經遷徙、重建。現存建築年代待考,佔地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門聯:“江夏支分綿世澤;霞坑派衍振宗祊。”附聯:“江夏家聲永振;紫雲世澤長新。”另有二世祖祠,年代不詳,因年久失修,毀於颱風暴雨,僅存門框一座,聯曰:“本源勿替承基址;堂構復新定熾昌。”   14. 感德槐植黃氏井邊祖宇   位於感德鎮槐植村,為槐植黃氏宗祠。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1987年重修。楹聯:“井邊秀氣,遠看山川呈麗色;邊界無垠,長思外境即吾鄉”、“峨眉山下,一庭晨曦映古井;黃祖堂前,萬樹麗景鑲金邊”、“古井復斜陽,餘輝萬道常奼紫;金邊鑲黃榜,詩書德業可褒評”、“井欄煥異彩,槐黃祖宇多福廕;邊界呈金輝,紫雲兒孫耀宗風”。   15. 西坪後格黃氏華美祖祠   位於西坪鄉後格村,為後格黃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1995年重建,制式依舊,外觀全新,鳥革翼飛,壯觀華麗。面牆以青石結構為主,精雕細琢。大門對聯:“華山有竹堪棲鳳;美木生魚定化龍。”   16. 金谷田頭黃氏宗祠   位於金谷鎮田頭村。始建不詳,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修,1995年因公路建設徵用拆遷,1997年重建,佔地面積660平方米,建築面積334平方米。內有楹聯“田城先祖賢勞創基成務;中外後昆俊秀繼往開來”、“江夏流芳千派盛;紫雲獻瑞五安興”等6對。   17. 參內鎮撫黃氏祖宇   位於參內鄉鎮中村鳳髻山。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全面落成,為三進大厝,大門開在偏旁,大廳正中與天井之間不砌臺階,而置一會動的石柱珠。民國3年(1914年)再行修建。黃氏每年正月初迎香和還祖願、每逢戊年“十年一答”酬神均在此舉行。楹聯:“鎮一方土宇,前鳴鳳,後神龜,人傑地靈,克振紫雲新雨露;撫先世貽謀,分桑樹,纏葛磐,根深葉茂,長垂參嶺舊山川”、“紫插鳳冠,最喜孫曹帶紫;雲凝仙洞,欣看我輩登雲”、“紫雲雨露長世澤;桑樹蓮花振家聲”。   18. 參內祜水黃氏四鬥厝   位於參內鄉祜水村,又稱“三落祖”,坐西向東,三進。始建於明,重修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清光緒六年(1880年)再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形制。中廳牆上有一方長0.7米、寬0.35米的《四鬥厝重修碑記》,記述了移居臺灣的黃進益在清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兩次返梓重修四鬥厝的詳細經過。碑記既是祖籍參內的臺灣宗親尋根的依據,也見證了閩臺兩岸的血脈關係。東南電視臺、《泉州晚報》等媒體曾作專題報道。2004年臺胞黃文慶捐資重修建。2003年6月,四鬥厝被安溪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 虎邱羅巖黃氏魁田宗祠   位於虎邱鎮羅巖村,坐南向北,始建於明。歷代多次修繕,2000年重建。石木結構,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堂中懸掛“文魁”匾額,龕中供奉始祖黃岸峰神位。楹聯:“承前胤裔迎旭日;光緒開來煥重光”、“魁田毓秀人文盛;祖宇重光蘭桂馨”、“基拓羅巖鍾勝地;祠分鳳邑毓英賢”。    二、墓葬   1. 黃守恭墓   位於南安市潘山翠屏山的對面(今豐澤區北峰街道塔後村東北側),唐紫雲黃氏始祖墓,俗稱“刺仔墓”。明崇禎年間重修。1992年被確定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再修。   2. 黃綱墓   唐墓,位於安溪縣城鳳山山麓(今安溪一中西校門外),系與夫人王氏、吳氏合葬墓,穴號“猛虎渡江”。坐北向南,明代曾重修為石灰結構大灰墓,墓前望柱為記。因年久失修,幾於塌荒。後經旅居臺灣、菲律賓黃氏宗親向有關單位申請重修,1988年8月獲得批准,9月動工,1989年竣工。1995年被確定為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黃綱,紫雲安溪房黃氏始祖。   3. 黃良謀墓   位於安溪縣城西郊鳳山麓深內中崙小嶺腳,系與夫人王氏合葬墓。坐寅向申,原墓前望柱一對。1997年4月重修,1998年10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良謀,紫雲安溪房黃氏二世祖。   4. 黃孟仁墓   位於安溪縣城廂鎮埔任御史橋內。宋大灰墓,保持完好。坐乙向辛,系與夫人殷氏合葬墓。墓前望柱為記。1997年重立新碑牌。1998年10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孟仁,安溪紫雲黃氏參山派始祖。   5. 黃晦齋墓   位於參內鄉大厝村赤塗崎,系由其學生為其修建的明大石墓。1998年清理時,結構材料基本完整。坐西南向東北,系與夫人餘氏合葬墓,1999年重修。2001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晦齋,參山派黃氏長房七世先祖。   6. 黃大本墓   位於惠安縣十七都黃塘嶺下坂鄉前山,坐乾向巽兼戌辰,系明大灰墓。民國33年(1944年)四月二七日被當地某些人挖毀,時發動全族與之爭訟,上訴至國民黨中央政府。經蔣介石親自批覆,責控毀者於是年十一月在原穴位原基貌重建,並樹立“永不侵犯”石牌。黃大本,紫雲黃氏參山長房十世祖。   7. 黃大任墓   位於晉江縣卅六都塗門外郭山(現泉州市豐澤區東海鎮寶山村郭山角落)。明墓,系與夫人劉氏合葬墓,坐子向午兼壬丙。墓前望柱一對為記,民國34年(1945年)因被盜墓毀壞而重修。1958年被毀,1999年重立新碑牌,並樹立泉州市文物保護標誌。在保護好原墓的同時,又於1999年冬另建於參內鄉本里,樹碑牌及望柱,便於後世子孫祭祀紀念。黃大任系黃氏安溪房參山派長房鳳口派始祖。   8. 黃大用墓   位於參內鄉羅內村巖梅山,葬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系與夫人合葬墓,坐壬向丙兼子午,明大灰墓,保存完整。2004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   9. 黃欽及妻方氏墓   位於官橋鎮山珍村牛頭寨埔視兜臨田,葬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黃欽,山珍黃氏先祖。   10. 黃旻墓   黃旻及夫人鄭氏合葬墓。位於善益村後壠大道山,穴號鳳形,坐卯向酉,葬於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為保存完好的明大灰墓。   11. 黃春生墓   位於參內鄉塔鬥後壠山,俗稱“漈兜墓”,坐壬向丙兼子午,穴號“七星墜地”,系與夫人李氏合葬墓,為其孫黃大任任福建布政使時為其修建的明代的大石灰墓,現仍保存完好。2003年再修並樹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春生,參山派黃氏長房八世祖。   12. 黃隱溪墓   位於參內鄉仁段山,與夫人葉氏合葬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坐寅向申,穴稱“孩兒坐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於原穴位重修,並遷其長子黃博齋、八世孫黃樂水合葬於墓內。1998年於原穴位再次重修建。1999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隱溪,參山黃氏二房長始祖。   13. 黃清溪墓   明宣德四年(1429年)與孺人褚氏合葬於參內鄉大厝村朱舍侖。坐坤向艮兼未醜,穴稱“觀音坐蓮”。2002年遷葬大厝村大湖山,坐西向東。2002年12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清溪,參山黃氏二房二始祖。   14. 黃隲墓   明天順元年(1457年)與夫人蔣氏合葬於參內鄉羅內村羅渡蓮枝林,坐辛向乙,穴稱“回龍顧祖”。2002年於原墓址重修建,並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隲,參山黃氏長房長先祖。   15. 黃才英墓   位於參內鄉祜水村下墩,與夫人合葬,原石灰結構,鳳字形,穴稱“回龍顧祖”。坐西向東,原墓中有一陶瓷墓誌銘及隨葬品,具有研究價值。2004年4月重修石結構墓並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才英(1559~1635年),字懷寬,號珍石,參山黃氏二房二先祖、明崇禎戊辰科進士,時福建提督學院潘文燦為其立“雲露先聲”匾。   16. 黃經學墓   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又稱“土宅墓”,石灰墓,坐西南向東北,穴稱“飛鴉落洋”,清初墓,2002年重修,為石結構墓。2002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經學(1606-1658年),字時舉,號鼎修。參山黃氏二房二先祖。   17. 黃金章墓   位於安溪縣龍門鎮湖山村筆嶺山腳,坐西南向東北,系與夫人李氏合葬墓,明墓。原石灰墓,穴稱“交椅形”,清代黃培松中狀元后重新整修為石墓,並豎望柱(石灼)於墓前。1988年重修,2002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金章,參山黃氏四房先祖,為南安市洪梅鎮仁宅村黃氏始祖。   18. 黃金彥墓   位於尚卿鄉科洋村鯉魚山,坐丙向壬,明墓,後重修。黃金彥,尚卿鄉科陽黃氏榮美房始祖墓。   19. 黃金童墓   位於尚卿鄉科名村,與夫人盧氏合葬墓,穴稱“真武大龜形”。坐癸向丁兼子午,葬於明,現保存完好。黃金童,尚卿上科名黃氏始祖。   20. 黃旗陽墓   清乾隆八年(1743年)與夫人郭氏合葬於參內鄉大厝村朱厝侖,坐未向醜,穴稱“倒覆琵琶”。   1998年於原墓址重修(側室陳氏孺人葬於鎮東村後山)。黃旗陽,名文彬,參內黃氏長房鳳口質房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