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第一大姓陳氏,在英德就有多達9.2萬人口


陳氏是廣東第一大姓,也是清遠的第一大姓氏,現有35萬多人,分佈遍及市域各地,其中以英德、清新、陽山為多,佔了全市陳姓人口的70%以上。陳姓來源複雜,支派繁多,除幾個大家族外,還有不少人口不過上千的小家族。陳氏名人有唐末五代的樂曲家陳拙,北宋時期兄弟同登科的陳鑄、陳銓,北伐名將陳可鈺等。

清遠第一大姓陳氏,在英德就有多達9.2萬人口

衝口村的進士亭。

衝口村的陳氏兄弟在北宋年間雙雙高中進士。



唐末遷徙

連州陳姓兄弟同登科

根據現存的史籍,陳姓人最遲在唐末已經入居今清遠市域。但現居住的陳氏諸族支是宋朝以後才遷來的。最早是連州西岸衝口的陳氏,入遷於北宋初年,開基祖陳伯先在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年—976年)由廣州遷來定居。



目前這個家族已有40多世傳人,族裔散佈在西岸、東陂、保安與連州鎮等地,總人口上萬。

其二世祖陳鑄、陳銓倆兄弟同登北宋天聖丁卯科(公元1027年)進士榜。為了紀念這兩兄弟,連州西岸衝口古村相繼建成了雙桂坊、進士亭和崇德坊、啟明坊等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建築設施,因此也被選入省級古村落名單中。

而在清遠的陳姓中,人口最旺的是陳陽滿家族。據其族譜記載,陳陽滿生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系江州義門陳氏91世祖,原籍在福建上杭。

元末,少年陳陽滿隨父由閩入粵,明洪武初年,陳陽滿應徵從戎,後在統兵徵撫陽山“瑤亂”中立有大功,被封為瑤長官。於是,陳陽滿在今英德大灣和陽山杜步兩地購置田產,修建豪宅,安排諸子分居創業,迅速成為清遠市域陳氏族群中人口最多的大族。其後裔主要散佈於英德的大灣、浛洸、黃花、九龍,清新的石潭、浸潭,北伐名將陳可鈺(清新石潭人)是這個家族引以為榮的族星。



清遠第一大姓陳氏,在英德就有多達9.2萬人口

英德陳氏
陳姓人口最多達9.2萬

英德是清遠陳氏人口最多的縣域,現有9.2萬人。主要族支除了上述的陳陽滿家族外,人口過萬的還有陳符、陳思盛兩大家族。

陳符祖籍是福建上杭,明初隨祖父由閩入粵,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陳符攜3子由長寧移居今英德西牛響鼓嶺開創基業。其後裔散佈在英德的西牛、大洞、水邊、英城、石灰鋪、連江口,清新的禾雲、魚壩、高田,連州的大路邊等地的100多個自然村,並有分支移居市外和海外。族眾數以萬計,僅發祥地西牛就有1萬多人。

陳思盛的祖籍也是福建上杭,隨其祖父遷入廣東龍川。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8年),陳思盛在今英東橋頭板鋪開創基業。其後裔散佈英德橋頭、大鎮、魚灣、大站、英城等地,清新太和、龍頸、江口、石馬等地和城區、佛岡、連州都有其後裔居住。僅僅是發祥地橋頭有其裔超過4000人。

另外,現居清遠的陳姓人口一兩千的中小族支也很多。如英東橋頭坪山陳氏,開基祖是陳仲一郎,其先祖屬由閩入粵的客家姓氏,仲一郎於明中期入居坪山,傳21代,現有後裔1500多人,已故的清遠市市長陳權即是其後裔。

影響深遠

人才輩出 文武雙全

在清遠人文史上,陳氏產生過眾多光耀史冊的人物,可謂文武雙全。

連南三江為清遠陳氏哺育了第一顆耀眼的族星陳拙。陳拙是唐末五代人,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考中進士,受著作郎。後仕南漢為吏部郎中,知制誥,其政治才幹得到南漢王賞識。但其過人之處凸顯在藝術的造詣上。著有《大唐正聲琴譜》,載歷代琴家曲論、操名及古帝王、名士之善琴者;補《新徵音譜》10卷,這本書是難得一見的粵人音樂類著作,時人爭相傳抄,影響深遠。

而南宋時期連州的陳宗諤,善於寫作,家設“養源堂”,有很多著述。抗金名相張浚謫居連州期間,唯喜歡與他論文。

在近現代史上,清遠陳氏也是人才迭出,其中廣為人知的有陳可鈺、陳楓、陳見田等。陳可鈺是清新石潭人,光緒期間考入兩廣陸軍學堂,後追隨孫中山革命,先後擔任總統大本營警衛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副軍長、代軍長、國民政府中央政務會議委員會委員兼廣東省政府委員及省軍事廳廳長等職務。

民國11年(公元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總統府,陳可鈺保衛總統府立奇功。北伐戰爭中,陳可鈺以代軍長身份率第四軍進克兩湖,屢戰屢勝,贏得“鐵軍”稱號。後其因病歸裡療養,對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清遠的陳姓在政壇上也頗為活躍。如清遠建市後,英德籍陳權先後擔任副市長、市長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陽山籍陳子思先後擔任陽山縣委書記、市政協副主席等職位。此外,擔任過廣東省監察廳副廳長的連州籍陳紹基、擔任過廣西某部師政委的陽山黎埠人陳湘堯、擔任過廣西水利廳廳長的陽山小江人陳中寧等清遠陳姓領導幹部,均在自己崗位上有一番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