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上句是什麼?

“偷得浮生半日閒”這句詩,經常被人們引用,而且大多數時候和“自古人生何其樂”搭配,成為兩句諺語,即“自古人生何其樂,偷得浮生半日閒”。有時候,它也和另一句同時出現,即“偷得浮生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其實,稍通格律的人,一眼能看出來,這兩句都不是它的“原配”,那麼“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上句究竟是什麼呢?


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閒。

——唐·李涉


解析

“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上句是什麼?

作者李涉,在唐憲宗時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間,用他詩中的話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情緒極其消沉。然而,在“忽聞春盡強登山”與鶴林寺高僧的閒聊之中,無意中解開了苦悶的心結,化解了沉溺於世俗之憂煩,體驗了直面現實及人生的輕鬆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靈增添了些許的愉快,於是欣然題詩本篇於寺院牆壁之上,以抒發其內心“又得浮生半日閒”之感慨。

“終日昏昏醉夢間”,這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昏昏”,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採取了先抑後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於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鬱已久的愁苦與不快。這裡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詩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這樣枉費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聞春盡”之後振作精神“強登山”。

“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上句是什麼?

“因過竹院逢僧話”,“因”,當為介詞,有“由於”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裡幹什麼?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並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閒聊了很久。“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作為佛家,對待人生的觀念自古多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不論有多大的煩惱與不快,學會深藏於心底,這樣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偷得浮生半日閒”,點睛之筆。浮生半日閒,是因為過竹院逢僧話。此句深深禪意,揭示了無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閒最難得。

作者已經對人生有所覺悟,並找出自己的答案。這首詩就是他心境的寫照,有人以為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並對之解釋,其實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並非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