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導的《團長》沒有像《士兵突擊》那樣大火?只得到軍迷的認可?

用戶64251304037


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物種,即使同屬軍事題材,卻千差萬別,即使製作班底沒變,導演還是康洪雷,編劇依然是蘭曉龍,主演基本沿用原班人馬。但劇情和人物設定完全不同。

《士兵突擊》比較適合大眾口味,類似青春偶像勵志題材。主要講述了一個農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許三多的成長曆程,因為不拋棄、不放棄,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偵察兵。該劇一播出就成了現象級電視劇被觀眾熱捧,劇中很多正能量臺詞成了金句,比如,人活著要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著。

而《團長》(劇名《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描寫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電視劇,跟《士兵突擊》不一樣,跟常見的抗戰劇更不同,它不美化,屬於原生態非主流,2009年,在故事的發生地雲南衛視播出前,曾被冠以戰爭史詩性作品,吊足了觀眾士兵迷胃口。

但播出後,大部分觀眾很失落也很不適,劇中人物蓬頭垢面,小劇場似的影像氣質,加上情節拖沓,臺詞墨跡,播出後觀眾褒貶不一,曾有央視女主播專門寫文章批評這部戲,和創造收視神話的《士兵突擊》比,眼前的《團長》基本沒有故事,只是在藉助幾個遊動的人渣在表達概念,表達創作者自認為得意的某種深刻。

最娛當時把它當成《士兵突擊》的“前傳”,看的津津有味,比如,孟煩了是因為小醉的感化,轉世後變成了好班長史今,師長虞嘯卿因為抗戰不利被貶,轉世成了《士兵突擊》班副561。龍瘋子轉世後成了老A。因為屬於小眾的實驗性作品,它並不適合群觀,適合你失眠時,喝著小酒,靜靜的觀賞。且值得一刷再刷。


最毒莫若


《士兵突擊》表達的是一種精神,是努力奮鬥,有意義地活著的精神。《團長》表達的是一種狀態,是力圖振作,掙扎著求存的狀態。兩部電視劇的背景不同,所表達出來的人生觀也不同。

《士兵突擊》是人在20歲時的狀態,睥睨眾人,自信能闖出一片未來,整部片子充滿著昂揚的鬥志,戰天戰地,幹他個轟轟烈烈;《團長》是人在30歲以上的狀態,有了十多年社會摸打滾爬的經歷,見慣了爾虞我詐,明白了人情世故,懂得了世態炎涼,有了壓在肩頭的重負和內心的不甘,不怕艱難困苦,只想活出個人樣兒來。

《士兵突擊》傳遞的“認準目標,達成目標”更適合商業社會所需求的特質,容易被大眾接受,也能形成所謂的“現象”;《團長》傳遞人文、歷史的厚重,著眼於個人思想層面的梳理,價值觀層面的衝擊,不易形成“現象”。

中國人原本是有精英的,經過歷代統治者不遺餘力的愚化統治,到了近代貴族的精神已經消失了。一些自詡為精英的階層,經常出現在報刊媒體,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然而實際上,中國最普遍的人物狀態是蓬頭垢面、自私冷漠的人群,是謂“老大帝國”。這些精英階層未必沒有苟且,這些蓬頭垢面也未必沒有熱血,在抗戰烈焰的修羅道場中,每個人都在找著對應的人物形象。

“英國鬼死於狹隘和傲慢,中國鬼死於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慘烈的犧牲太多了,多的叫人心裡發疼,所以就意味著“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不過就是讓事情回到它本來的那個樣子。”事情本來是什麼樣子呢?人活著,總想著發點光,散點熱,可是太多時候人就像是劈材,一把火就燒沒了,無聲無息,像南天門的那一千座孤墳,沒人知道他們從哪兒來。

這些人渣,炮灰,雖然有些意志消沉,完全不像威武之師、文明之師該有的樣子,然而卻是最普遍的狀態。當時的抗戰,一敗再敗,一路上殘兵敗將。潰兵不如匪,這些潰兵在禪達那個小地方,微賤地苟活著。《團長》只是把抗戰的殘酷羅列了一點而已,甚至還美化了不少。因為野人山的真實歷史太過血腥,這一路散兵遊勇的歸國旅程也被描寫的蕩氣迴腸。

龍文章是一個虛擬的圖騰,現實中他不可能存在。他去到過那麼多地方,兵荒馬亂的,竟然還能如同妖孽一樣的活著?一直到最後,我們都對他知之甚少。也只有圖騰,能夠長時間不休息,操心不休。所以,他是一種希望,是所有輸在地底下卻仍然不甘心的我們高傲的人格的象徵物:“你騙我們有了不該有的希望,我們現在明知道不該有還在想,我們想勝利。明知道死我們還在想勝利,明知道輸我們還在想勝利。”

相對應於衣著光鮮的主力團,這幫炮灰團的人渣的生存狀態更符合現實中的大眾。雲泥之別的差距,讓人產生無力感。迷龍架機槍的架子打日本人的時候打壞了,正在擺弄。煩了突然冒出一句:這個你得去找日本天皇賠。插科打諢的玩笑話,道出了炮灰們的生存狀態。二戰中其他國家的軍隊作戰,可曾有過這幫軍人的卑微和猥瑣?沒有義正言辭,沒有大義凜然,有的只是醒世恆言:“命都不要,就要安逸。”老獸醫死了,他說:“我是傷心死的。”那個年月,傷心死的人不在少數。

可是人們都不願意相信那是真實的,自我麻醉,沉浸在虛擬的輕狂。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如果只能在9月18日響徹天空的鳴笛才能依稀想起歷史上那麼回事,現時代的人們都難辭其咎。

從這個層面來看,《團長》也堪稱是一部戰爭史詩,只是缺少了偉光正,更多的是卑微地活著,對於勝利充滿著惆悵和迷茫的矛盾心理。

這部片子沒有外國片《兄弟連》中刻意刻畫新兵的成長經歷——因為在那個國勢艱危的年代,中國的每個軍人都應該在戰場上死去,哪兒還沒有新兵成長?他們之所以還能艱難地活著,是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就像龍文章舉起那一碗酒:“上敬戰死的英靈,下敬塗炭的生靈,中間的敬人世間的良心。”如果只是當做擋酒詞,會認為這個團長過於狡黠;如果想到那個真實存在的歷史,就會認為字字皆是血淚。“老朽一生做蠹蟲,今日才聽說馬革裹屍乃大悲情,並不是什麼大豪情。”

中國人是一個厚重的民族,因為史書上樁樁件件寫的都很清楚,然而如果對這段歷史的普及都陷入了娛樂化解讀,會極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們的歷史觀的歪曲,對客觀存在的事實產生誤讀。人們對歷史的警訓要麼開放自信、輕慢無知、盲目自大,要麼咬牙切齒、呼天搶地、憤世嫉俗。比如很多人都會把“小日本”掛在嘴邊,可是日本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輕慢無知會讓我們失去警惕之心,憤世嫉俗會讓我們失去學習的態度。只有正確對待歷史,才能更好的發現未來和機會。只有認真分析自己,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

信仰、意義、人格、屈辱、驕傲、熱血、愛情、情義這些因素都化作一場娓娓道來的勝利,或許顯得劇情不夠豐滿。然而如果我們珍視生命的厚重,將這一場有血有肉的歷史大劇,看作是一部中國人自我救贖的紀錄片,每個劇中人物都是鮮活的生命,包括那南天門上一千座孤墳。如小書蟲在戰壕裡的演講:“我們要用每一分、每一秒去讀書,我們不要荒廢時日,讓他們成了最後的英雄。”這樣的劇情早已超出了它能表達的表象,能夠穿透幾千年中國歷史的迷霧,而真正走進人的內心。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似狂潮/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報國在今朝/快奮起莫作老病夫/快團結/莫貽散沙嘲/團結奮/奮起團結……”

所以,這樣的片子沒有《士兵突擊》火,是因為承載的東西太多,又太沉重。人的精力是有限,趕上打仗,一年就要耗去十年的精力。大眾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過於厚重的內容還不能形成思想熱潮,趕上房奴卡奴,一年就要耗去十年的努力,生活本不易。

然而,誰又能否定這樣的片子適合一個人的靜思呢?限於成長環境,每個人沉思後凡有所得或有不同,思想性的內容也難於口頭交流,但於生活、於事業、於修身有所裨益,不也是極好嗎?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不過就是讓事情回到它本來的那個樣子。”


而知而行的歷史


士兵在講一個人;團長在講一群人。

不論士兵還是團長都是講述軍人的經典之作,讓很多軍迷都嘖嘖稱讚。

士兵在講述一個人,許三多的成長之路。而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許三多,更多的時候我們就是許三多。許三多的自卑,許三多的膽小懦弱,許三多的固執,許三多的不拋棄不放棄。


初看士兵時,我們身同感受的三多的自卑,很多時候我們內心也非常自卑,沒有成才的靈活聰慧,沒有二樂那樣的志氣豁達,更多的時候就是想和一合大哥這樣的人在一塊在這塊土地上平凡的生老病死。

對於軍隊,三多應該從小就是排斥,奈何不過父親的嚴打怒罵。在軍隊三多是自卑,不在於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自己不善於為人處事,不善於和人交流,當得知伍六一是自己老鄉時,三多的初衷只是想來寒暄一下,卻被誤以為想走後門。

許三多很多時期不是做不好,只是不敢於去做,害怕去做,兒時像跑步、拼刺刀這些東西很多都是父親鞭打拳踢逼出來的。三多難到不會掄錘?三多難道只是會走正步?當然不是。

在鋼七連三多都在嘗試融入,奈何給予高連長第一印象就是逃兵,所以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入法眼;三多心有人人,但人人心中沒三多,更多時候是累贅;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三多,鋼七連的魂也一直支撐三多,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當做救命稻草努力做好。


士兵給我們帶來的是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無形,就像我們自己在做某件事時就會想到許三多這個人,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念,而不是在糊弄日子。

團長在講一群人,一群沒了精神沒用心骨的人,一圈混吃等死的人。

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團長帶給我們除了民族大義、保家衛國、灑血沙場,很多時候在告訴我們怎樣活著,如何活著。

人不能活的太安逸,過於安逸容易墮落。

團長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也就是炮灰,缺他不缺,多他不多。這種人也最容易安逸到死,也最容易墮落。

團長在講述一群人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對於這個民族的反省,裡面很多批判很露骨很犀利,刀刀見血,字字珠璣,在現今社會看來都醍醐灌頂。

中國人要滅亡,湖南人先死絕的豪言振聾發聵。小人物也也能發揮出大能量,要麻、不辣、迷龍、克勞伯等這些單純而又不起眼的小人物硬生生的拿下祭旗坡,攻上南天門。

團長不是不火,而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法看,如今能看的時候卻被人忘記,如果整部電視劇沒有那一點紅色力量,或許真的沒法看了。

團長拍的非常寫實,給我講述的這就是抗日戰爭,這就是邊境的真實抗日情景,這就是當時我們先輩所處的艱苦環境,衣不遮體飯不果腹,或許真實情況比這糟糕要十倍、一百倍。

團長沒有抗日神劇的油頭粉面,個個都是灰頭土臉;沒有神劇的夾克皮褲,個個都穿著一件不知穿了多少日子認不出啥顏色的軍裝;沒用神劇中一人單挑,Carry全場的誇張鏡頭,更多時候是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敵我真實差距。

很多喜歡團長的朋友,在於團長的真,團長的實,團長的不做作,團長對於歷史的尊重,團長對於人的真實刻畫,而不是為了迎合。

順便說一句我最喜歡團長中的阿譯,你喜歡哪個人物,留言交流一下!


迫擊炮手柱子


雖然這兩部劇製作班底是一樣的,但兩部劇的題材卻很不同。

《士兵突擊》作為比較主旋律的軍旅題材,講述一個在別人眼裡有點傻的農村孩子許三多在兵營裡的成長,經過一系列事情最終成為兵王的故事。

可以說這個故事是一個很常規的主旋律題材,觀眾也更加的傾向和喜歡這一類型的題材,同時這種類型也比較好拍,但難的是拍得精彩。因為士兵突擊這部劇可以說是軍旅題材裡最好的了,後面的都是很難超越了。
而團長這部劇。

你依舊可以說他是主旋律,但並不是那個時候我們大眾所認為的那種。即便這部劇在當初播出之前被冠以了很高的評價和期待,但當它播出的時候大多觀眾並沒有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內容。

在當時大部分人覺得這部劇劇情拖沓,更大的一個問題是這部劇的畫質確實很差。甚至在臺詞上面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於是這部劇在當時收視率並不好。
但時間證明了,什麼是真正的好劇

不是說士兵不好,因為兩個題材不同,不管當初他們在上映的時候評價如何,到現在兩部劇都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好劇經典。


春光乍洩嗷


為什麼康導的《團長》沒有像《士兵突擊》那樣大火?

鄒劍川(蘇白、現代印象、ezzoujc、蘇總)

《我的團長我的團》比較零度寫作和現實主義,也就是真實還原歷史,講述的主角、人物是川軍團,也是被忽視的非主流抗日故事。這部片子的藝術成就,應該是很高的。

《士兵突擊》我其實沒看,屬於當代軍旅勵志,他主要是提煉了一種精神,不拋棄,不放棄,我國主流媒體對於小人物、當代現實主義推波助瀾唄。再個王寶強本人就是話題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並沒有什麼流量明星,而團劇有王寶強這個流量、人氣明星,所更受關注,一部片子火不火不能只看一時,從長遠看《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一部有魅力經典的影片,也是一部誠意之作,可以說是藝術片吧,他的鏡頭、語言、細節、受眾是給比較高端的群體看的,受眾面會窄。《士兵突擊》面向大眾吧,低學歷、低層次、屌絲。一個導演,一個公司,嚴肅主流的主旋律的也要搞,藝術的高雅的逼格的也要搞,大眾的票房的賺錢的也要搞,

《士兵突擊》我沒有看,軍旅當代軍營題材我不喜歡,王寶強的《我的兄弟叫順溜》不錯,朱蘇進編劇吧,《天下無賊》可以。還有個《民兵葛二蛋》是不是他演的也行,至於什麼唐人街、泰囧、港囧太一般了,可以說有點爛。徐崢的《人在囧途》還可以,不錯,後面的就是在透支囧途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會是一部經典、口碑的流傳多年的好劇、神劇,《士兵突擊》10年20年後就會被人們忘記,不排除《我的團長我的團》5年、10年、20年後會大火大熱一把。


社會經緯縱橫


《士兵突擊》節奏掌握得特別好,看了開頭就能吸引人往下看。《我的團長我的團》開始的節奏真的有點慢。我覺得從他們踏上緬甸的土地開始漸入佳境,越看越有意思。每看一遍,就能看出新的東西。總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士兵突擊》是現代軍事題材,上星順順利利,前期沒有什麼宣傳,但凡看了第一集,就像撿到寶一樣。故事,人物,製作都拔尖,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故事要表達的精神能引起觀眾共鳴。《我的團長我的團》因為《士兵突擊》的大火,在拍攝期間就受到關注,拍攝期間劇組出了意外,開播時候有諸多變數。開播時間也改動了幾次。我就記得當時劇荒,偏偏一等再等的感覺。後來我沒等到電視臺播出,在網上花了兩天兩夜看完了全劇。故事是抗日劇,有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喜歡這部劇的人十分喜歡,不喜歡這題材的根本就不會關注。素甚至有人根本不喜歡破破爛爛髒兮兮的服裝和臉孔。喜歡的人覺得真實可信,人物性格特別生動。所以《我的團長我的團》他的確沒有《士兵突擊》火,但他在劇迷心中的地位可以用高不可攀形容。這兩部劇我都很喜歡,每兩年都要翻出來過過癮。


DYH


以前看過,最近又看了一遍,團長是火不起來的,

首先是政治,國軍的遠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人會理解為美國人去太平洋打日本人一樣,更何況現在要強調的黨的強大,這部電視劇基本就和黨沒關係。

第二太過於真實,因為上面沒有小鮮肉 基本上看不見乾淨的臉,乾淨的地,乾淨的人,在現在這個小鮮肉充滿熒屏的社會就要嘛 不辣這樣的外觀就失去很大的觀眾段。

第三還是太過於真實,無論是戰前還是戰中還是戰後,沒有神劇裡的豬腳光環,更沒有信仰上的實現,甚至都不為國不為黨,只是簡單的要活著,各種方式方法的活著而已,讓觀眾有種找不到黨的主題的節奏

最後還是太過於真實,電視重頭到尾就在說一個事,我是個兵,我只是個中國兵,沒有希望時,我就是個想活下去的兵,當有希望時我就是個想殺日本人的兵。

最後的最後,這種片子比太平洋戰爭更慘,比兄弟連更熱血,但是卻沒有抗日神劇的主題旋律,所以火不起,如果一開始遇見死啦時就有黨的光環,在第一次撤退時就有黨的影子,甚至在最後的攻防戰裡如果有人民的影子,比如打了10來天時有人送吃的什麼。如果有這些那麼至少能得到大力的宣傳。

總結,正如前幾天老婆問我在哪個年代會不會去打仗,我說不去一樣,我想為我的民族轟轟烈烈的去戰鬥,卻不想揹你們當做棋子去做利益上的博弈,到最後除了戰友誰還記得豆餅是誰。


貓哥看世界


團長和士兵都看過,士兵是一部勵志局,基本沒有女人,劇中唯一的一個女人是一個毒販的老婆,剛出場就被三多一肘子導死了,因為沒有女人,沒有愛情劇情,一開始沒有電視臺播放,後來在一個縣級電視臺播放,一播放就火了,其中也是塑造了很多個性的人物,也很多勵志經典的對白和精神:不拋棄,不放棄。一個人習慣評論別人,對著鏡子又看不到自己。他(成才)就像一隻猴子,想去月亮上去,就順著樹往上爬,可他不知道,他得先回到地面變成了人造了火箭才能上去,其中關於人物和情節,也有很多我們體會和學習的地方,一個人只要認真和專注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團長一開始是被禁播的,總局的說法是劇情拖沓,有一段時間搜索不出來,後來播出的是刪減版的,劇中盡力的還原了那個年代的環境和人物,團長所表達的人性更多一些,那個年代還談什麼體面和尊嚴,能活命有口飯吃就很知足,當年一起吃過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子的人就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可以說這是一個團體,很多人無法理解,看不明白,因為我們沒有切身經歷過那個年代,我們現在起碼有飯吃,有覺睡,也不用擔心會沒命,無論是劇情,愛情,戰爭,假如我們是其中的一員或許會好理解一些,愛情,心裡是乾淨的就很可以了,戰爭,一場攻堅戰需要多少物資,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擊有什麼價值?戰場的士兵被指揮官拽來拽去,我們只有兩條腿,一個肩膀和一個腦袋,兩部劇都是難得的好劇,團長,個人感覺無論從情節還是場面還是人物方面來說是最好的劇,沒有之一





慢跑王好男


首先是政治正確的問題,大家都懂不多說了,在劇本中有表現國民黨內鬥的成分。

第二是題材有些沉重,雖然是史實,但中國軍人被日本人打得丟盔卸甲狼奔彘突,看多了“正面”抗戰題材的群眾一時無法接受。

第三是此片拍攝中著火,燒死了幾個人,給片子蒙上了一層陰影,讓大家感覺有些沉重。

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切問近思61177173


敘事風格,團長是史詩性的,故事有好多個,但每一個都不太深入骨髓。反而耗時長,觀眾覺得累,特別是採用寫實的風格,方言,土鱉總之看一遍很難看的出彩。

劇情主線,士兵的主線突出,就是主人公的社會成長記,筆墨適當直入內心,容易引起共鳴。而團長的主線是戰爭本身,代入感要差一些,適合軍迷。

最近看無問東西中對戰爭人物內心的塑造就很好,不過只適合飛行員這種文化水平較高的,二戰時的中國陸軍步兵真的是又偉大又無知,可憐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