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區西北方50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達百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獅馬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介紹

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

對於武則天為什麼立無字碑,後人做出了以下幾種分析:

1、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前繼貞觀之治,後啟開元盛世,政績斐然,彪炳千秋,功德遠非文字所能表達,故立無字碑。史學家范文瀾主張此說。

2、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荒淫無道,與其貽笑後世,不如隻字不鐫。岑仲勉、呂思勉等史學家持此觀點。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

3、武則天認為功過是非應當由後人去評價,郭沫若有此主張。

4、武則天離世後,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不知如何稱謂這位“武周”女皇。按照傳統的觀念,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所以《新唐書》中雖然在體例上給予武則天帝王的待遇,為她寫“紀”,但稱謂卻是“則天順聖武皇后”。

武則天與乾陵無字碑

從梁山上鳥瞰司馬道

5、唐中宗李顯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對生母武則天心懷嫉妒,立無字碑是為了讓她難堪。

6、武則天過世後,如何撰寫碑文評價她的功過,一直聚訟紛紜,爭論不休,沒有定論。

7、武則天死後恰逢政局動盪,人們無暇關注此事,而事後關於她的說法又爭議很多,莫辨真偽,因此碑上刻字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