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閘街道:一個村書記的“逆行”軌跡

他們不是醫生,無法治療病痛,挽救生命;

他們不是軍人,不能手握鋼槍,保家衛國。但是,疫情當前,這些南閘人也是抗擊疫情大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基層工作者,為了萬家燈火,他們默默無聞地守護著這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著的每一個居民。

南闸街道:一个村书记的“逆行”轨迹

南閘街道曙光村常住人口只有5000多人,但外來人口多,分佈廣,居住散,防疫範圍大,也不乏從湖北武漢等防控重點地區回來的人員,防控形勢較為複雜。對此,曙光村從 “四個確保”入手,織牢疫情防控網。確保有效宣傳引導。通過標語、廣播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對居家隔離人員、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開展針對性宣傳。確保排查不留死角。組建村排查小組,逐村逐戶開展“網格化”“地毯式”滾動排查,對重點人員進行全天候摸排。確保管理嚴格到位。全村封閉式管理,設置7個卡口執勤點,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做到“逢人必查”“逢車必檢”。確保居家生活保障。對15戶居家隔離住戶,村安排專人落實監測觀察責任,提供生活用品等服務。

南闸街道:一个村书记的“逆行”轨迹
南闸街道:一个村书记的“逆行”轨迹

疫情防控就是戰場!曙光村的當家人,疫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村書記金順才自覺扛起肩上的擔子, 帶領身邊的“戰友”, 勇敢逆行,為保衛人民的生命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根繩子上的責任和牽掛

南闸街道:一个村书记的“逆行”轨迹

曙光村有一對老夫妻,丈夫叫金富林;妻子叫蔣玉華,孃家在四川。年前,兩口子從四川探親回來後按規定居家隔離。金富林是個殘疾人,腳走路不方便,夫妻倆在南閘街上開了個小店,給人修鞋補衣服,日子倒也過得去。如今居家隔離起來了,兩個孩子都已成家,不在身邊,老兩口的生活比其他居家隔離戶要困難些。

金書記時刻把居家隔離戶的生活問題放在心裡,尤其像老金這樣的家庭。金書記安排工作人員,每天上門詢問他們的生活需求,把需求記在本子上,照單購買。老金家是金書記最牽掛的一戶人家,那一天,金書記派人問問老金夫婦要買什麼東西。不一會兒,工作人員去超市買來了青菜、萵苣、豆芽、雞蛋、肉等,滿滿一大袋子。金書記來到老金家門口正準備叫人,忽然想到,老金夫妻住在二樓,從二樓跑下來拿了菜還得上樓,這爬上爬下的多不方便,有什麼好法子嗎?金書記抬頭一看,有了。

“老金,菜買來了。”金書記喊道。

“老金還在床上躺著呢,我下樓來拿。”老金的老婆蔣玉華從二樓的窗戶探出頭來。

“不要,你拿根繩子來,把菜吊上去,省得來回跑。”金書記用手比劃著。

蔣玉華從二樓的窗口順下來一根繩子,金書記把繩子的這頭系在塑料上。

“好了,往上拉。”金書記抬頭往樓上看。

“金書記,謝謝你。”蔣玉華輕輕鬆鬆地把菜吊到了樓上。

“謝謝你,金書記。”這時老金批了衣服,站到了窗口。

“不用謝。我還有菜要送,空了跟你聊。”金書記急匆匆地走了。

這根繩子,那頭繫著的不僅是菜,更是責任和牽掛。

一張無意之中的走紅照片

南闸街道:一个村书记的“逆行”轨迹

這是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男的,斜躺在椅子上,頭稍稍右側,睡著了。兩隻脫了鞋子的腳搭在辦公桌上,桌子上是一個電腦的鍵盤,鍵盤邊上還有一個紙杯,紙杯的邊上是一沓厚厚的文件。從這個男子耷拉到鼻樑下方的眼鏡來看,他睡得很熟,睡得很香,好像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似的。是的,他就是金書記。說起這張照片,還得從頭談起。2月11日,正是防控疫情最為緊要的關頭,那天早上不到六點金書記就起來了,隨便吃了兩口飯就直奔卡口執勤點。七個卡口執勤點一個個走過來,翻看臺賬記載,詢問工作進展,瞭解有什麼困難。回到辦公室快九點了。照例要收文件,填報表,看信息,回短信,打電話。忙完了手頭上的活,趕緊召開防控工作會議,部署接下來的防疫工作,重點討論企業復工後外來務工人員的防疫問題。中午也沒回家,就在辦公室吃了午飯。下午走訪企業,接著再巡查卡口,然後走訪隔離戶。晚飯後,從卡口檢查回來,金書記感覺特別累。是啊,連續二十多天,都是晚上快十二點睡,早上六點前起床,鐵打的人也熬不住啊。當晚九點多,街道辦事處主任袁飛到曙光檢查基層防疫工作,巡視了各個卡口,情況一切正常,袁主任很放心。來到曙光村辦公室,看到金書記熟睡的那一幕,袁主任不忍心打擾他,悄悄拍了一張照,隨手發到了工作群裡,這張照片就火了。這張照片拍得是模糊的,但是,金書記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的高大形象是清晰的。照片上的金書記看上去是瘦弱的,但是,他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黨性是堅定的。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金書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描繪著一名村支書抗疫時期的“逆行”軌跡,踐行著一名黨員入黨時的錚錚誓言,鼓舞著更多的基層工作者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