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揹包看客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保證了政權平穩的交接

2011年的時候,學術界和文化界就《清帝遜位詔書》做過很多討論。有學者甚至認為,《清帝遜位詔書》的頒佈相當於中國的光榮革命。

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每一個朝代滅亡,伴隨的都是戰爭與殺戮,為了消滅前朝的歷史遺蹟,甚至連皇帝住的宮殿都要燒燬。

唯獨清朝的滅亡,是平安過渡。因此,帝制的終結不等於國家的瓦解和崩潰。而且,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疆域也大致承襲下來。此後,無論是多麼混亂的時代,中國的疆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都歸功於《清帝遜位詔書》,使其有法可依。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將政權平穩交給了中華民國。

老實說,這種觀點有它正確的一面,但是我認為誇大了《清帝遜位詔書》的作用。

清王朝滅亡的最後幾個月:革命黨無財力北伐,讓袁世凱有了可乘之機

為了更好的瞭解《清帝遜位詔書》,我們還是要回顧它頒佈的整個過程。

1911年10月10月,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當時中國的18各省中,就有14個宣告獨立,脫離了清王朝。
隨後,清廷立即啟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期待他的北洋軍可以消滅起義。不過,袁世凱內心有自己的小算盤,清王朝已成強弩之末,再加上我差點因為你們的皇族內閣喪命。

於是,袁世凱建議清廷與革命黨談判,於是就有了南北議和。開始,孫中山等人本來有雄心壯志,準備打到北京,消滅清王朝。但是,礙於財政困難,無法有效阻止軍隊。

根據史料記載,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國庫裡,最困難的時候,只有十個大洋。每天,南京周圍的幾十萬部隊都到陸軍部所要軍餉。因此,南京政府無力北伐。

革命黨希望袁世凱能夠審時度勢,逼迫清廷退位,然後願意推舉他做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此外,各國列強也壓迫清政府儘快與革命黨和談,避免戰爭,以此保證各國在華的利益。

隨後,英國政府聯合日本等國家,希望袁世凱可以迫使清廷退位,接受南方革命黨的建議,實行共和制,然後一致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有了革命黨拋出的橄欖枝,再加上列強的支持。袁世凱決定向清王朝逼宮。

袁世凱逼宮:忽悠隆裕太后如果打下去,皇室不保

此時,清朝在位者是年僅3歲的溥儀和隆裕皇太后。袁世凱忽悠隆裕,說清朝國庫只有20多萬兩白銀(其實還有98萬7千兩白銀),不足以應付作戰的需要。此外,列強也都保持中立,拒絕借款。

他跟皇太后說,如果我們繼續打下去呢,肯定必敗無疑。到時候,革命軍打到北京,王室子孫都會被殺死。還不如此時議和,接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

隆裕問王公大臣:“君主好,還是共和好”。王公大臣們無不反對共和。隆裕無奈的誰:“我何嘗要共和……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

此外,各地督撫也紛紛打電報要求共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也開始往上加柴火。段祺瑞說,北洋將領都要求共和,“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

就這樣,隆裕太后在威逼恐嚇之下,決定宣佈退位。

1912年2月12日,她代替溥儀發佈退位詔書,這份詔書由革命黨的胡漢民命令張謇起早。

退位詔書大致內容是:如今天下人民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因此我們同意共和,由袁世凱來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就這樣,清朝的權力就合法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帝遜位詔書》裡面記載的,“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一句話奠定了,中華民國的領土是包含滿漢蒙回藏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各個地區不允許分裂出去!中華民國接續的是清朝的法統和道統。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帝遜位詔書》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清帝遜位詔書》頒佈之後,袁世凱立即剪辮子,還哈哈大笑

當然,伴隨《清帝遜位詔書》頒佈的,還有《清室優待條件》,以此保證中華民國要給清朝皇帝每年的生活費,清朝皇帝的地位要得到尊重,紫禁城皇帝暫時居住,日後移居頤和園,頤和園仍舊屬於清朝等等。

溥儀宣佈退位的哪一天,根據在場侍衛武官唐在禮的回憶,隆裕上殿以後,外務大臣胡惟德領著大家鞠了三個躬,這是第一次大臣不用在叩拜皇帝皇太后。隆裕點了點頭,算是回禮。

隆裕臉上出現悽慘的樣子,溥儀呆坐在旁邊。隨後,胡惟德將退位詔書交給袁世凱,袁世凱當天剪掉了辮子,據說還哈哈大笑。

延續276年的清朝就這樣滅亡了,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也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史學家楊天石在《帝制的終結》這本書最後說:“辛亥革命的結果是和平轉移政權……它是一次勝迅速、代價很小的人道主義的革命。從這一意義上說,在世界革命史上,這是少見的例子”。

應該說,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清帝遜位詔書》對當時甚至對後來中華民國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兮兮說事兒


我國的歷史上有不少退位詔書,代表著皇帝自願放棄帝位,將國家政權交給他人。但是清帝的退位詔書是極為特殊的一例,因為此前的退位詔書都是換湯不換藥,說白了就是將皇帝的寶座交給其他人坐而已,其本質還是封建制度。而這一封溥儀的詔書改變了中國的國體,向資產階級移交政權。其內容包括主要的三點:國體改為共和立憲;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權;各民族領土合一為中華民國。

這封退位詔書對中國歷史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代表著中國已經和平地進行了政權的交接,讓中國進一步走向了共和。溥儀的這封退位詔書對於中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對於清王朝來說,這是極為屈辱的。當時滿清就剩北京及周邊一些區域能夠控制,其它如外東北及東北三省一些區域,南方各省,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域都沒有有效的掌控能力,退位詔書其實只是一個形式罷了,溥儀這個皇帝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有人將溥儀和平退位的意義和英國的光榮革命相提並論,但是別忘了,光榮革命以非暴力的形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是溥儀卻是在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之下不得不屈服,簽下了這封退位詔書。當然,新的政體建立之後,也不會保留他這位君主。

清帝的退位詔書順應了時代的趨勢,其非常出眾的一個作用就是統一了各少數民族的領土。辛亥革命興起之時,提出第一條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所以這場革命是具有“滿漢對立”的色彩的,革命也引起了全國各省脫離清廷的活動,如此一來即便是政權交接,國家還是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退位詔書在法律上確認了領土的完整性,少數民族如果意圖獨立割據就師出無名。而且為了保證少數民族不至於分裂,少數民族的貴族身份還是得到保證的,所以退位詔書對於少數民族穩定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封退位詔書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將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交給了袁世凱這般兩面三刀的陰謀家。彼時南方已經成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又有了絕對的權力建立一個新的臨時政府,那麼兩個政府哪個才是最具有合法性的一個,民眾應該承認哪一個呢?首先南方新政府由革命建立,並且以其活動逼迫清帝退位;而袁的新政府來自於清帝的禪讓,兩者皆是有合理合法性的,這就讓南北兩方就政權正統問題爭論不休,也造成了後來民國內部的紛爭不斷。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歷史是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不過現在有些網友盲目吹噓清末代統治者的作用,這就犯不上了,更何況他們後來又建立了偽滿洲國,意圖復辟。相對於這紙退位詔書,當時那些真正為了恢復中國,為中華崛起拋灑熱血,為了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能夠吃飽穿暖,有學上,有個安穩生活的革命者,才是對推動歷史起了最重要作用的因素。


木劍溫不勝


首先,應該看看清帝退位詔書上都寫了什麼?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清帝退位詔書

(1)皇帝將“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從法理上確定了國體,將國家政權合法的過渡到共和政體,這樣的話,就確定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假如,清帝沒有頒佈這道詔書,那麼,當時成立的中華民國將不會得到全國的支持,軍閥割據,或者分崩離析再所難免。

(2)“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其實,就表明清政府的退位條件之一,就是讓袁世凱當大總統,最起碼,袁世凱是清廷可以信賴的人,雖然袁世凱逼清帝退的位,但是,如果真能優待的話,滿清皇室還是得依靠袁世凱,而南方革命黨人,第一他們不熟悉,第二積怨很深。從後來馮玉祥攆溥儀出皇宮,也可以看出來,袁世凱其實才是清皇室的保護傘。

(3)“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孫中山在進行革命的時候,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訴求,這一點符合當時的國情,但是,具有排他性,就是排除了少數民族參與革命,這一點,在清帝退位的時候,能夠想到這一點,可以說矯正了南方革命黨的這一缺陷,後來,孫中山也提出了“五族共和”,從而維護了國家的多民族統一性。


史論縱橫


《清帝退位詔書》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朝代更替這一單純目的。

清季之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同盟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這正是五百餘年前,朱元璋提出的抗元口號。

孫中山先生像

如果沿著這個邏輯走下去,孫中山會同朱皇帝一樣,先激起民眾的種族意識和危機意識,然後團結漢人去反抗並推翻滿人統治者。

既然是“驅逐韃虜”,就是把滿人趕回東北。而之後呢,漢人是否要和東北的滿人以明長城為界,劃疆而治?滿人如此,那蒙古呢,藏人、回人呢?

這都是革命者不曾想要的問題。或許是因為革命發展的態勢超過了革命者的預料。

大清就這樣在辛亥的槍炮聲中崩潰了。

在南北雙方的交涉下,大清統治者同意何平讓渡其最高統治權。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詔書》就是其重要標誌性文件。(全文見附文。)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帝退位詔書》

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關鍵:“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是“滿、漢、蒙、回、藏五族”這一說法,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革命者所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大清帝國的最後一份詔書中,別明確指出來:滿、漢、蒙、回、藏五族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革命者看到後,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他在《大總統孫文宣言書》中提出“民族統一”的思想。“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之後又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將民族平等、民族統一的思想付諸法律。最終使得這一思想深入人心,成為鑄造多民族大一統中國的堅強基石。

中華民國的國旗,選用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徵著五族共和。

中華民國早期的國旗

因此可以說,《清帝退位詔書》的意義十分深遠,不僅實現了最高統治權的和平轉移,更使得中國從一個“古典帝國”轉型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歷史寶藏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以上就是清帝退位詔書的全文。清帝退位詔書的頒佈。不僅僅只是象徵著清政權的倒下,與民國政權的正式建立,它更像是一個制度的終結與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清帝頒佈退位詔書之前,孫中山提出的共和思想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也就是說孫中山的概念是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恢復明朝時期的內地18省。而像東北三省,新疆,西藏等均不在新民國的範圍之內。

然而在這篇造書內,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句話是袁世凱讓屬下擬定清帝退位詔書時候特意加上去的,這一句話是詔書中至關重要的一句話。它維護了民族的統一,讓中華民國取得了繼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保證了領土的完整,避免了更多內戰。


是阿維啊


退位詔書的意義在於,從法律上確認了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的繼承關係。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國際法概念,政府繼承。這一概念的意義是,一個國家舊政府倒臺後,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對內以及對外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前提是僅僅是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發生了變更,而不包括這個國家的主權出現問題,比如說蘇聯解體,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均沒有繼承蘇聯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權利,比如說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只能由俄羅斯繼承而不能分給其他的加盟共和國;同樣,蘇聯的武裝力量只能由俄羅斯來繼承,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會放棄蘇聯遺留核武的原因。

而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之間恰好符合政府繼承的概念,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完成了主權和法統的移交,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對內和對外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根據退位詔書的法律意義,則是保住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而且歷屆中國政府都曾經強調過中國之主權繼承自清政府,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



北洋海軍炮手


清帝頒佈於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詔書》,代表著中國主權由清廷轉移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從而結束了家天下的皇權統治模式,而詔書中有一句:“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也意味著新的中華民國仍能在疆域上保有清朝原來以非漢族居民為主的邊疆地區,從法理上保障了我國領土的完整。



清帝退位詔書,當歷史的風雲散去,我們再去回看這份詔書對現在的意義,恐怕是抵得過千軍萬馬,挽救了整個中國的領土完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一份文件,沒有之一。 清帝退位詔書其實不管怎麼樣,都會在1912年左右出現。它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並且這份退位書是必須這麼做的。自從慈禧去世以後,清王朝再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掌舵人了。滿朝文武中,唯有袁世凱的實力是最大的。



所以,清朝其實從慈禧去世那一刻就可以宣告滅亡了。辛亥革命加速了他的滅亡,退位書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 滿清後期留給了我們一個屈辱的近代,但至少留下了一個完整的大帝國的領土,這一點比起那些四分五裂的帝國來說已經是對得起子孫後代了。



皇權家天下的結束,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進入了新的時代,封建王朝時代結束了,中國迎來了新時代!


歷史的循環


在我看來,至少有四方面的作用。眾所周知,清政府自打1644年入關,在開始階段為了打擊反抗,燒殺搶虐無惡不作,殺掉的漢人不計其數,這種行為在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引發了很多清朝宗室的擔憂,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祖輩留下的行為將會導致他們也遭到同樣的對待,因此,他們對待革命黨人往往是極力進行迫害和血腥鎮壓。

這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一個作用——這一封清帝退位條約直接保全了清朝宗室,以及數以萬計的分居全國各地的滿洲人,最大限度了避免了民族仇殺,甚至是種族滅絕。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認為當時的情景之下,不可能會發生民族大屠殺,因為畢竟200多年了,清朝200年的時間,難道那些滿洲民族還沒有漢化嗎?恐怕是早就已經漢化了,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民族仇殺,甚至民族滅絕的行為呢?

但是事實情況是,由於清朝入關之後,一向奉行滿漢分制,在全國各地要害之處全部設置滿城,這就使得200多年以來,漢人過漢人的生活,滿人還是滿人的生活,一座滿城就隔開了他們漢化的很多機會,事實上,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在很多地方都發生了民族仇殺事件,很多滿城甚至主動出擊,還有很多滿城的將軍直接選擇全家自殺。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清朝皇帝不選擇退位而選擇頑抗到底,那麼將會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必然是血流成河,屠戮萬民的悲哀情景。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方面,清帝退位詔書還起到保證中國統一的作用。這一方面很多人就很不容易理解了,憑什麼一封清帝退位詔書就能維護中國統一了?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然而事實上的確如此,正是因為清帝退位詔書很明確的提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就很了不得了,為什麼呢?可能很多人都以為清朝皇帝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皇帝,可是清朝皇帝只是他若干身份其中之一。

清朝皇帝這個稱呼其實只是指他是漢地的皇帝,一般情況下他還同時是蒙古的大可汗以及滿洲的皇帝以及是藏地的菩薩,所以別看清帝這一句輕飄飄的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實際上背後蘊含著無窮威力,直接在法理上就把這些個地方完完整整的交給了中華民國,保證了中國的統一。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清帝退位詔書,這些個地方,尤其是新疆西藏以及蒙古,這些地方本身就被列強滲透的很厲害,如果加上這種送上門來的法理支撐,必然會得到足夠的能量發動大規模叛亂,以民國初年民國政府的效率,一旦這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個地方必然獨立,對於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無比巨大的損失與危害。

第三方面,清帝退位詔書也起到了對總統共和政權的承認,封建帝制自此之後再沒有任何市場,就是教科書裡面常說的“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日後主導清帝退位的袁世凱一旦妄想復辟,立刻被群嘲洶湧湮滅,成為歷史罪人。


第四方面,清帝退位詔書還有為清朝末帝提供了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好的結局。不但允許他繼續以國家元首身份呆在紫禁城,還每年發放四百萬銀元用於生活。


夏目歷史君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清帝的退位詔書,意味著清朝的結束,清朝的滅亡,從此以後清朝不復存在。

這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歷朝歷代的朝代更替,都伴隨著血腥與殺戮。

滿清韃子入關以後,進入中原地區,屠殺漢族百姓,他們的祖先犯下了累累的血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時間,中原大地,江南大地到處都是腥風血雨,到處都是橫屍遍地。滿清韃子從來沒有對漢族人民心軟過,殺人如割韭菜,給漢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歷史災難。

他們對前朝的皇族沒有一絲的心慈手軟,朱家人見一個殺一個。崇禎皇帝的小兒子,躲過了明末的浩劫,一直活到了七十多,被清朝認了出來,就這樣的老人都不放過,把他全家處死。

滿清韃子統治中國大地,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稱呼,奴才,妄圖把全民族都變成奴才,奴隸。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滿清韃子摧殘文化,興文字獄,持續百年之久,大肆屠殺文人,羞辱文人,踐踏文化。編四庫全書,把收上來的書籍不是焚燬就是篡改,毀滅文化,吸收糟粕,藏汙納垢,其猥瑣行為早已不堪入目。

滿清韃子不光是摧殘漢族,對於蒙古族,他們推行藏傳佛教,使蒙古人數量越來越少。對於對手他們殘忍至極,葛爾丹部落殺的幾乎一個不剩。

滿清韃子統治無能。中華史上最貪腐的就是滿清。康熙時代就已經是貪汙成風了,換在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的時候吏治都還能保持基本廉潔,但在滿清,第四個皇帝的時候就不行了。

晚清以來,對外屢戰屢敗,屢屢簽訂不平等條約,一次又一次向洋鬼子曲膝求和,割地賠款。他們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遇到洋大人就立馬扔掉了一切的尊嚴,跪舔洋人的屁股。其醜陋的形態,創造了中華史上最為可恥的時代。

滿清韃子審美觀變態,全國人民都剃髮禿瓢,自己喜歡醜陋也就罷了,還要全國一起跟著自己丑陋,十足的心理變態行為。

滿清韃子對外作戰基本沒贏過,到了後來,連小小的日本都敢輸,打破了中國對日本千年來不敗的戰績。如果接下去繼續統治,恐怕連越南 柬埔寨 緬甸甚至是梵蒂岡都會打不過,然後和梵蒂岡簽訂不平等條約。

總之,滿清韃子的退位詔書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就這樣退位還真是便宜了他們了。


老威觀史


“勝了固然是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不是我都落不著了嗎?落不著優待條件,不就是亡國了嗎?”

清帝退位前夕,在御前會議上,隆裕皇太后如是說道。在她心裡,革命黨人也好、北洋軍閥也罷,皆是一丘之貉,不過是想奪了大清的江山罷了。

袁世凱給她指明瞭兩條路:一條是清帝退位,然後享受優待條件;另一條是拒絕退位,然後被革命黨人打下來。不管是哪條路,清朝皇帝最終都會退位,區別只是退位之後還有沒有錢。


隆裕太后雖然見識過慈禧的手段,卻從未學半點皮毛,對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她一竅不通。御前會議跟擺設一樣,這些皇親貴族們沒有一點有用的建議。除了唯唯諾諾地聽隆裕太后講述她的憂愁,便是說一些模稜兩可的主張。

此時的大清國,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已經被逼退位,國庫裡的內帑也都被北洋軍閥騙去,軍隊牢牢掌握在袁世凱手裡。溥儀名義上還是大清國的君主,實質上與傀儡無異。退位與否,對於袁世凱來說,真的沒什麼兩樣,反正他才是大清國的實際掌門人。

最讓皇室感到頭疼的倒不是袁世凱掌握大權,而是他們一向仰仗的外國人,此時也將資源傾斜給袁世凱了。攝政王載灃就是在帝國主義的干涉下,被迫卸任,繼而把大權拱手讓給袁世凱的。這個時候,隆裕太后也只能窩裡橫,出了紫禁城,沒有人把她當回事兒。

就在此時,袁世凱拋出清帝退位之後的皇室優待條件:皇帝退位而尊號不變、每年歲用400萬兩、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保護清帝之私產。

隆裕太后到底只是個婦道人家,眼前的狀況已經使她非常窘迫,又沒有人幫她分擔壓力;在優渥的優待條件面前,隆裕太后立馬就搖擺不定,欲同意袁世凱的要求(清帝退位)。


裕隆太后

御前會議跟開弔唁會一樣,每個人都滿目愁容。很快,從前線發來戰報,禁衛軍總司令良弼被革命黨人遇刺重傷。消息傳來,皇室眾人皆以自危,隆裕太后原本搖擺的心,立馬堅定了下來:贊成清帝退位。

御前會議上原本持有反對意見的大臣,也都噤若寒蟬了。良弼遇刺之後,終因重傷不治身亡,臨死之際,他哀嘆道: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如果說隆裕太后是一位棋手的話,她手裡早已沒有可以活動的棋子;而良弼之死,則使她徹底失去了鬥志。面對袁世凱遞過來的《清帝退位詔書》,她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三百餘字,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釘子一樣,扎進她的眼睛。



滿清三百年基業,終於斷送在她的手裡。袁世凱則是根據大清皇太后的懿旨和皇帝溥儀的聖旨,組建了民國臨時政府;同時根據之前與南方革命黨人協定好的協議,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雖然取代滿清皇室,成為了中國的掌舵人,然而面對中國滿目瘡痍的樣子,他也是費盡了心思。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領土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國內的分裂勢力不斷試探他的底線。清帝退位之前,領土尚且完整;如果清帝退位之後,領土分裂,袁世凱豈不是要揹負萬世罵名?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於是乎,袁世凱便在《清帝退位詔書》裡,特意擬定了這一條。如此一來,便以皇帝之名義,堵死了東北、西北、西藏等地分裂勢力的野心。在此之前的辛亥革命,打的旗號則是“鐵血十八星”。顧名思義,在南方革命黨人眼裡,只有漢地十八省才是他們爭取的目標,蒙回藏諸地已經顧不著了。

南北議和、清帝退位,不僅使得中國免遭戰火之災,同時也避免了領土進一步分裂。對於紫禁城的皇室來說,《清帝退位詔書》則是保證了他們的生命財政安全,化去了皇室內部強硬派的魚死網破之爭。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清朝的覆滅本是咎由自取,《清帝退位詔書》卻意外保存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在之後的歷史進程裡,中國不論走哪一條道路,一切藉口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會遭到中華兒女的一致批判。

這大概便是是《清帝退位詔書》的最大意義之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