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樓事件”——未寫進歷史教科書的“天津教案”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腐朽的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然而在戰爭爆發前,就有很多不拿槍的“侵略者”,他們打著慈善的幌子,卻幹著為侵略“踩點兒”的勾當,鴉片戰爭後,他們更加明目張膽、有恃無恐地進行侵略活動,他們就是外國傳教士。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雖然對西方宗教來華傳教有了規定,但很多條款都對保護中國傳統宗教和人民不利,就這樣西方的教堂、教會、慈善機構在中國大地上披著合法的外衣,開展所謂的傳教和慈善活動。由於這些教會本身的行為,也因為民族矛盾和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民同外國教會的鬥爭就沒有停息過,我們知道的“天津教案”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

“興義樓事件”——未寫進歷史教科書的“天津教案”

然而,還有很多發生在大城市以外的“教案”,它們雖然沒有被寫進教科書,但同樣驚心動魄,同樣值得銘記。在伊克昭盟市準格爾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就發生過一起叫“興義樓事件”的反對外國宗教的英勇鬥爭!

十九世紀末,準格爾旗有個地方叫興義樓村,興義樓村的一個寡婦被村名成為“張貴寡婦”,張貴寡婦的土地被教堂看中了,出錢要買。在現代社會土地都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更別說在清朝末年了,張貴寡婦不同意賣地,教堂就聲稱要強行買地,張貴寡婦無幫無靠,根本無法與外國的教堂抗衡,只能在家掩面哭泣,等待厄運的到來!她的遭遇被村裡的一個村民知道後,非常同情,決定要幫助她與教堂交涉一番,這個人叫高佔義。高佔義練得一身好武藝,他嫉惡如仇,為窮苦百姓抱打不平的名聲在十里八鄉都有所耳聞。高佔義來到教堂,跟傳教士說:“人家不想賣,你怎麼能強買呢,還以威脅和恐嚇的方式嚇唬人家,這樣做太不合適吧?”教堂方面卻說:“這是我們與張寡婦的事情,與你有什麼關係,莫不是你與寡婦有關係?”教堂聲稱,張貴寡婦這塊地,將來肯定姓教,不姓張也不姓高。高佔義說:“咱們走著瞧!”

“興義樓事件”——未寫進歷史教科書的“天津教案”


回到家中的高佔義組織起十幾個像他一樣有正義感、敢於同教堂對抗的年輕人,準備與教堂大幹一場。1900年,教堂組織傳教士和收買的打手共計三百餘人,將興義樓村團團包圍。高佔義揮舞著一丈多長的白臘杆帶領兄弟們奮起抗擊,他猛追猛打,跟他交手的人都被打趴下了,他三次殺出包圍圈,但為了解救被困的村民和兄弟們,他又三次殺回包圍圈,手中的白臘杆被敵人的刀劍砍得只剩下三尺長了,他仍然頑強拼殺,等到鄉親們都突圍出去了,他也精疲力盡,最後被傳教士活捉了。傳教士對高佔義百般凌辱,高佔義卻還大罵要喝傳教士的“羊(洋)雜碎”,傳教士最後割掉了他的舌頭,身上綁上石頭,把他扔到黃河裡了,就這樣高佔義和另外幾個頑強抗擊教堂的勇士被殘忍地殺害了。

“興義樓事件”——未寫進歷史教科書的“天津教案”


興義樓事件引起民眾極大憤慨,要求官府嚴查教堂的傳教士,但是當時的官府對教堂也無可奈何,事情一直鬧到了光緒皇帝那裡,“庚子之難”後的光緒皇帝還哪有精力和辦法管這些事情?所以村民就再次組織起來對抗教堂,他們攻破教堂,活捉了傳教士,並將他們綁起來活活燒死了!村民的反抗與“天津教案”、“南昌教案”、“揚州教案”等全國人民反抗洋教運動一樣,是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著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