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我國,經過其自身教義的傳承發展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的推崇倡導,到了唐代時,已經在中土“生根發芽”。同時它又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精神逐漸中國化,唐朝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或多或少受到過佛教的影響。

佛教歷來都是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大家所熟知,作為出世之人,僧侶們跟戰爭原本應該沒有什麼聯繫,但在唐朝的戰爭中,卻也不乏出現許多僧侶的身影。

僧侶們為什麼會參戰

唐朝前期的君王們,對佛教的態度是既護持又謹慎,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對佛教徒們進行安撫,另一方面又對佛教多加約束並且利用佛教更好地維護自身統治。而此時唐朝的國力正值鼎盛,也沒有對佛教予取予求。

安史之亂後,社會動盪人心惶惶,大唐帝國步入衰退,失去了對現實掌控能力的統治階級,開始尋求意識形態上的慰藉和幫助,於是一股宗教熱潮開始席捲全國上下。戰爭開始後,一些高僧們也曾為了弘揚佛法,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或者神通,以佛法護國,幫助君王渡過難關。比如《宋高僧傳》中就記載不空三藏法師曾以誦《仁王經》請得毗沙門天王領兵來解西涼府之圍。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空三藏法師

不止唐代君王,藩鎮的節度使們也對佛教青睞有加。除了信佛可以給自己修功德增加福報以外,節度使們還可以通過為朝廷修建佛塔佛寺表達忠心,而皇帝也會賜予藩鎮節度使們一些佛教信物來進行籠絡。久而久之,佛教便無可避免的因為國家層面的因素從幕後走到戰爭的臺前。

除此之外,唐朝中後期戰禍橫行,但沒錢就打不了仗。為了籌措高額的軍費開支,朝廷就開始出售度牒,百姓們為了躲避戰亂和徭役賦稅,許多人選擇出家避難,從而致使僧尼的數量急劇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然而戰爭有著不可預估的消耗性,拼得就是人力物力,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兵源的持續供給。硝煙四起無兵可用之時,藩鎮的節度使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寺廟中的僧侶,況且其中還不乏許多“臨時出家”的百姓,故而將僧侶們選派上戰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除了這兩個客觀因素以外,僧侶們自身的因素在其中也佔了很大的比重。當時士兵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寺廟中的僧侶們久聞佛法,尤其是一些高僧對於儒家和道家的學問也觸類旁通,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高,能對戰局的變化產生更大地影響。

僧侶們除了文化水平比較高以外,許多僧侶於平日裡就修行武藝,用於強身健體或者保護寺院,比起需要訓練的民兵,僧侶們上戰場用得更加順手。同時,一些僧侶還具有醫療、機械製造等技能,這對於嚴酷的戰場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少林武僧

僧侶們是如何參戰的

自古“兵者,詭道也”,陰陽術數經常就隱藏在戰爭不起眼的角落中,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佛教自傳入中國伊始,因本身的命理輪迴、福禍因果等理念,自然而然地便與占卜、巫術、咒術聯繫在了一起。

僧侶中的一些高僧便經常是以謀士的形式參與和影響戰爭的,這在地方藩鎮節度使中最為常見。地方節度使中崇尚佛教的人數較多,身邊自然會有一些僧侶朋友往來,而節度使們通常都是武將出身,身邊往往需要僧侶這種文化程度較高,又有著某些神秘手段或者神通的人士作為參謀。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長安被安祿山的叛軍所攻陷後,不空三藏法師身陷長安,但他依舊保持著和唐肅宗的書信往來。“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可見不空法師在書信中斷然不啻佛法經文,還為肅宗提供了長安實時的情報,為肅宗的決策提供相應依據,所以才有“事如所料”的結果。

僧侶也有作為將領直接參與戰爭的,比如肅宗時期的武僧道平,率眾平定叛亂,被肅宗封為金吾大將軍。有能征善戰的,也有濫竽充數的,比如武則天時期的薛懷義,雖無幾多真才實學但因為武則天的寵愛驕橫跋扈,作為半路出家的僧侶,也曾被任命為清平道大總管。在率軍抵禦突厥犯境時,卻沒能跟突厥軍隊碰上面,僅僅在單于臺刻石記錄自己的功績就班師回朝了。

戰爭的持續性和消耗性,使得許多僧侶作為普通士兵直接加入了戰場,利用平日修習的武藝護國護法的同時亦求自我保全。民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便是僧侶們在戰爭和政治中作出的主動選擇。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影視劇中的十三棍僧

除了正面戰場,僧侶們也活躍在後勤工作中。在戰爭爆發後,僧侶們會被安排在朝廷設立的道場中誦經祈福,保佑社稷安定。他們也會主動或者被要求在戰後去掩埋屍骨,幫助超度戰爭中逝去兵士們的亡靈。僧侶們亦或者憑藉自己的醫術,直接在戰場上救護傷員,為將士們看病,彌補軍醫的數量短缺問題。

流民和難民的問題總是伴隨著戰爭而出現,僧侶們也會在寺院中通過施粥等方式對難民進行救濟,對生病的百姓進行醫治。

戰爭對佛教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後,依靠權貴賞賜、富人贈與、平民依附等多種方式積累了一定量的土地資源,而依靠這些土地資源獲得經營收入便慢慢形成了寺院經濟。但倘若戰事一經發動,百姓流離,富人階級也受到打擊。寺院被毀,土地被兼併,這都會對寺院的生存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唐代十分輝煌的嵩陽寺

起初寺院是不需要繳納賦稅的,因而其財產積累速度較快。戰爭中又有許多逃避徭役的百姓通過買賣度牒等方式進入寺院中,更加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源儲備。故而在唐武宗時期,為了彌補連年征戰中央財政的空缺,選擇對佛教出手,採取了毀法滅佛的強硬手段。通過勒令僧尼還俗,破壞寺院,沒收寺院財產等一系列措施,對佛教進行打壓。

戰亂導致寺院被毀、僧侶們流離失所外,也直接導致大量佛教經典和論述被焚燬或者軼失。而大量通過買賣度牒隱入寺院的百姓,增加了寺院對僧侶的管理難度,也大大影響了僧侶的整體質量,容易引發寺院同世俗外界的利益衝突,最終使得統治者對佛教失去好感與信任。

大勢難逆:看佛教在唐朝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出家需要的度牒

結語

俗語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為國家機器組成的一部分,佛教不可避免地會被捲入戰爭的漩渦之中。無論是自願出謀劃策還是主動參軍,亦或者被動地被牽連其中,僧侶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戰爭的走向。而戰爭也對佛教的生存發展提出了更大的考驗,使得其在戰後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