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每天瞭解一個人


齊國是周初功臣太公呂尚的封國,在今山東北部地區。春秋時齊國逐漸強大,擴展領土,成為東方大國,在齊桓公時稱霸諸侯。齊桓公稱霸,得力於任用賢臣管仲,齊桓公不計管仲射鉤之仇,委以國政,其氣度何等寬廣。



但他功成之後卻日益驕馳,晚年尤為昏庸,任用小人,終於導致齊國之亂,霸權喪失,再也沒有中興。齊桓公善始而不善終,令人惋惜而更發人深思。

容人納諫

齊桓公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公子小白,他在回齊國繼位的途中,被管仲一箭射中的帶鉤,小白趁機假裝中箭而死。管仲信以為真,派人飛馬報告在魯國的公子糾,因此公子糾的部隊行動放慢,第六天才趕到齊國,結果小白先期到達入城,並立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按照常理,齊桓公對管仲恨之入骨,他的心目中必要除之而後快。但鮑叔牙勸阻說:“我有幸能夠追隨您,您也終於成了國君,您的尊貴已到了頂點,我是沒有能力再給您添光彩了。您如果只想治理好齊國,有我就足夠了,假如想成為霸主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裡,哪個國家的地位就會變得重要起來,這樣的人才是不能失掉的。”

此時的齊桓公,其胸襟已經具備霸主之相,對於自己的仇人也能包容,這份豁達和心胸已經可以助其稱雄於天下。容天下難容之事,馭天下難馭之人。

守諾重信

桓公五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吃了敗仗。魯莊公請求獻出魯國的土地來求和,齊桓公表示同意,二人在齊國的柯邑結盟簽約。魯莊公正準備盟誓的時候,蜀國將領曹沫突然拔出匕首在臺上威脅齊桓公說:“馬上歸還魯國的土地!”面對魯國曹沫的威脅,齊桓公儘管答應了將侵略的土地歸還給魯國,但事後想反悔殺死曹沫。

管仲勸說道:“一個人在受到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請求,事後又背信棄義,還要殺了人家,這只是圖一時痛快罷了,然而卻在諸侯面前喪失了信用,也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人無信則不立,君無信的不王。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為了援救燕國,於是出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軍。燕莊公護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齊國境內。

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國境,我不可以對燕國沒有禮貌。”於是畫了條溝做分界線,把燕莊公所到過的地方都割讓給了燕國,叫燕莊公重新推行召公的政策,向周王朝納貢,就像在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那樣,諸侯知道後,都聽從齊國了。



齊桓公有名臣管仲輔佐,因此才能在春秋時期迅速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他後期之後驕縱任性、寵信奸佞之人,以至於管仲去世之後霸權迅速衰落,成了善始難善終的典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