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2016年8月2日,河南省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專家委員會公佈的80處省級傳統村落,林州有11處,其中茶店鎮茶店村西溝自然村就在其中。

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上迥然不同的風格。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語言、性格和服飾上,而且在居住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長期以來,西溝村鄉民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和實踐,根據自己的生活習俗、生產需要、經濟能力、民族愛好和審美觀念,結合本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境而成地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形態和居住文化。這些民居的建造者集設計、施工和使用三位一體,因而這種建造方式所形成的傳統民居,又實用美觀、並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徵,傳統民居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具有強烈的人文內涵。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則是一部鄉民的建築史,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與當時當地的地理環境同態互生的一種建築形態,具有樸素的生態思想。

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位於林州市茶店鎮茶店村西溝自然村。依山而建,周圍群山環抱,山上樹木植被蔥蘢。建築分為清代建築、民國建築和近現代建築幾部分。清代建築有的大門比較講究,用磚砌門樓,兩側牆上建有墀頭。門下兩側有方形石門墩,門額上是三塊走馬板,上邊又是兩塊走馬板。門上立枋、平板枋上與替木間安置兩個荷葉墩,靠邊是半個荷葉墩。替木上載簷檁,簷檁上是方椽和飛子(飛簷椽),其上有灰板瓦蓋頂,硬山脊,脊上還有用灰陶製作的鳳凰戲牡丹花飾。門樓裡的木質結構部分還留有清代的彩繪。院牆是低矮的石頭壘砌。正房多三間或者五間,有的牆皆用青石壘砌,有的山牆、後牆多以青石壘砌,前牆的門、窗邊用磚砌,下部用石砌,其餘用土坯。下部有高40釐米的石基礎,門前有三級踏道。門開二板門,門腦上是橫置一碼三箭的窗子花欞,兩側窗子為豆腐塊方格欞,門左側留有一個天地圪窯。樓窗開兩個小板門。前牆除門邊、用磚砌外,餘皆使用或者石頭砌築。房頂灰板瓦蓋頂,硬山脊。窗邊。

近現代宅院多有五間或者三間正房,後牆、山牆用青石壘砌。有的下部砌幾層青石,上部則用土坯,前牆除門邊、窗邊、牆角用磚砌築,餘皆使土坯壘砌,外用石灰抹牆皮。大門開在東南角。

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在西溝村,隨處可見雕刻精美的石刻:如石券門頭上的吞水獸,門楣上的石刻羊馬、梅花都是難得的歷史遺存。如今心靈手巧的工匠以逝去,但留給後人的卻是對他們內心的崇敬。漫步西溝村,石頭鋪就的街巷,石頭的牆壁,古樸的小巷尺度空間舒適宜人,並且不同於一般村落的自然的自發形態,相對規整、嚴謹,更多體現了傳統聚落建設的規制。

清道光元年,英國鴉片入侵中國,社會局面開始動盪不安,百業不興,民不聊生。原本在洛陽城中居住的商人李明修,為了擺脫動盪不安的局面,不再經商。當年九月,他帶著三個兒子和家眷,沿茶馬古道來到了茶店村西部一個僻靜的山溝里居住,因此地在茶店村西部,李明修就命名為西溝村。

李明修到此居住後,為了使自己的子孫後代正直做人,於1822年6月修建了關公廟一座,寓意於子孫後代做人要像關羽一樣正直向上、忠心耿耿;1823年9月在關公廟附近修建了一座庫塘,在庫塘附近開闢了農田,在周圍山上種植了果樹、核桃樹、花椒樹,從此一家人在西溝過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1831年6月,李明修的大兒子李進君中了秀才,但李明修不願讓兒子步入當時的官場,就沒再讓其再去考取舉人。

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西溝傳統村落內有標刻年代的碑刻石刻、古井、古樹、古石碾、紅旗渠支渠、避難洞等,傳統生活氣息濃郁。民間傳說、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系列,和西溝村物質文化一樣,都是歷史見證。

任何一種民居形態的產生,都不能脫離其周圍的環境而存在。人類是地表系統的組成部分,生存離不開地理環境。林州茶店鎮西溝村民居的發展與演變歷程,就是當地鄉民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過程,西溝民居特定的人地關係是當地民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西溝地理環境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不瞭解這些特點就不能真正全面系統地瞭解西溝村民居的本質。構成地理環境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文因素,也有自然因素。

太行傳統古村落,茶店西溝內涵深

自然環境對民居形態的影響作用取決於人類文明發展程度。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在人類文明之初,人們只能利用落後的技術手段因陋就簡,因勢利導,因材致用地構建自己的人工環境,以抵抗自然災害的侵襲。在這種情況下所形成的民居形態對自然條件有很大的適應性,並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和完善,從而形成某種特定自然條件下的、頗具地域特色的民居風格。西溝村傳統建築,大到村落,小到民宅,無論是何種使用性質,大都採用生土、磚、石等材料構築成房屋形式,且給人以層層疊疊,隨形就勢的視覺感受,呈山地房屋的建築形態,這都是適應當地自然環境 的地質、地貌和氣候等自然條件,應運而生的結果。(文:張振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