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和信託有什麼區別?

長長長的街道和永遠


信託和資管的區別其實在結構上沒有很大的區別,兩者都是融資的一種通道。

在發行方和監管層方面看:

信託是由信託公司發行,資管是由公募基金的子公司發行;兩者的發行主體也不一樣,還有的就是監管也不一樣,資管是由證監會監管,信託是由銀監會監管。銀監會是監管銀行和信託的,而銀行業是要求絕對安全和保本的,那麼銀監會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無風險、保障客戶資金;而證監會監管的基金和券商基本上都是買者自負,所以當資管產品出現風險而無法償還本金的時候,證監會是否會要求資管公司賠償兌付,這個尚不得知。

在發行方資質和牌照優越性上看:

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大部分的都是有十年以上的發行品牌和運營經驗,經過銀監會數次整頓之後,只剩下六十多家牌照,股東都是經過了多年的競爭,實力普遍都很強。信託公司是有著多年的兌付歷史,而資管公司的兌付大部分都是近年來才出的。

資管公司:大部分是新公司,股東實力也不弱。資管的投資範圍更大,範圍限制較小,比信託的有優勢。

在收益上看:

平均來看資管的年化收益率是要比信託的收益率高1-2個點,信託平均年收益在8-11%之間,而資管的平均年收益在9-12%之間。


環球老虎財經


資管和信託,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資管和信託又是啥?與其乾巴巴的去講它們的定義,到不如小白給大家舉個例子:

資管:某日,小c將自己的一筆錢買了一家叫“會賺”證券公司的資管產品,並且囑咐該公司的管理人要讓自己的錢產生收益,然後“會賺”證券公司的內部相關專業人士運用小c的錢進行投資,從而產生收益;產生收益的部分再分給小c,這樣小c就巧妙的避免了因自己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不足引起的投資風險,同時又取得了收益。

信託:一天,Z信託公司發佈了一個信託計劃,楊老Y拿自己儲蓄了好幾年的15萬塊錢買了Z信託公司的信託產品,還和Z信託公司簽訂了信託合同,然後Z信託公司把楊老Y和其他人投資人的所有資金集合起來,進行對外投資,投資產生了收益之後,Z信託公司再把收益的一部分分給投資人,當然包括楊老Y在內。

那麼同樣是作為金融產品的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小白分別從發行機構、報備、監管層、小額投資人限制量的角度給大家逐一分析:

一、從發行機構上

資管的發行主體為資產管理公司,一般來說就是募集資金的公募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信託的發行主體為信託公司,像是常見的信託公司:中光信託、光大信託、中泰信託等,另外,小白給大家拓展一下信託有哪些種類:貸款信託類、權益信託類、融資租賃信託、不動產信託。

二、從報備上

資管需要報備兩次,募集資金開始時一次,募集資金完成後一次,並且需要驗資兩天,方可成立,而信託只需要通過銀監會報備一次,募集滿資金後就可成立。

三、從監管層上

作為金融產品,那是免不了要被監管,資管是由證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而信託則由銀監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說明一下,銀監會主要監管全國商業銀行和信託,證監會主要監管全國證券和期貨市場,並保證合法運行。

四、從小額投資人限制量上

這裡的小額投資一般為300萬為標準。資管小額投資人最多可以有200人;信託小額投資人最多可以有50人。從數量上來說,資管對於小額投資人來說是優於信託的,畢竟資管可以容納的投資人數數量要比信託多許多。


小白讀財經


資管和信託都是投資者經常會接觸到的兩個理財專業名詞,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一、資管

資管,即是資金管理的意思,委託人將所持有的資金委託給託管人進行保值增值。一般的託管人是由獲得證監會批准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是證券公司。我們通常所見到的“XX資管計劃”就是典型的資管產品。

二、信託

信託,顧名思義就是信任託付的意思,這是基於信任而發生的理財行為。簡單來說,A有一筆錢,他並不會理財,但是想要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所以找到自己信任的會理財的B代其理財。

信託的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的遺囑制度。其正確的運行就是投資方找到自己信任的機構或人,讓其代為打理自己的資產。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信託實際上是一種反向信託,一個真實項目的發起人(需要錢)找到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將這個項目打造成一個理財產品,包括資金怎麼分批投入、收益怎麼進行分配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XX信託計劃”,然後向大眾推介出去。

三、資管和信託的區別

1、從發行方資質和牌照優越性上面來講

信託因為起源比較早,所以國內大部分的信託公司都有十年以上的產品發行和運營經驗,經過銀監會數次整頓之後,僅剩下六十餘家牌照,經過多年競爭,實力普遍很強。

相反的,資管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資管公司都是2012年底成立的公司,基本均由公募基金控股,股東實力也都不弱,由證監會統一監管。

單就資產的安全性而言,信託因為起源比較早,基本上有一整套完整的賠付制度,而資管則是因為其成立時間較短,目前兌付歷史較短,一旦發生融資方無法按時還款等情況,資管公司會否兜底為客戶兌付本息,尚不可知。

但是,從投資範圍來說,資管還是比信託有優勢的。

資管的投資範圍限制較小,例如股指期貨、融資融券都可以開展。但就信託而言,目前只有少數信託公司可以開展股指期貨業務,融資融券還未對信託開放。

2、從融資費用角度看

通過券商資管發行產品的通道費用大概在1%,信託在1.5%左右;託管費方面,券商大概是在0.1%,信託在0.2%-0.25%這個範圍。

這個雙方都利弊參半,信託公司通道費用高,盈利豐厚,有足夠的資金為信託項目兜底,為剛兌提供了保障,但是費用過高會導致好的項目的流失;資管通道費用相對較低,對接項目而言更有優勢。

但是也不排除急用錢的融資方為了更快的融到資而選擇信託通道,因為就目前而言,信託通道融資速度要比資管快。

3、從監管層方面來看

這一點在我國很重要。資管計劃是由證監會統一監管的,而信託計劃則是由銀監會(現在是銀保會)統一監管的。銀監會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無風險,保障客戶資金,而證監會監管的券商,基金向來都有著買者自負的理念。

4、從客戶角度來看

信託300萬以下的名額只有50個,而資管有200個,很充裕。這對小額客戶來說好很多,不怎麼需要考慮額度問題,同時因為通道費託管費中間費用的減少,同等融資費用的項目製作成產品,客戶的收益也會相應增加。

四、假如我是客戶,我會怎麼樣去選擇?

實際上,資管和信託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將資金託付給託管人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但是,考慮到二者的進入門檻,假如是小額客戶的話,可能會優先考慮資管,避免遇上拿不到小額額度的情況,又要重新選產品浪費時間,大額的話,資管和信託同時考慮,還是要根據公司,項目具體分析,尤其是資管產品,在公司註冊資本較低的情況下,抵押物的足值尤為重要,是首要考慮條件。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民眾投顧


信託資管的區別,對比一下你就清楚了。
起源歷史
1.信託;1979年10月,在鄧小平的倡導下,由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創建,改革開放後的我國第一家信託機構宣告成立,標誌著我國開始恢復信託制度。從1980年到1982年底,全國各類信託投資機構己有620多家。從1982年到2007經歷了野蠻發展到多次整頓,新的《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等法規在200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信託公司的經營範圍和業務定位做出了新的規定。至今信託公司只存留68家營業,信託牌照是目前中國最值錢的金融牌照。
2.資管;2007年之前,資產管理行業主要以公募基金為主導,產品類型以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主。2008-2012年信託推動資管,在此階段,資產管理行業外延逐步延伸,從傳統意義上的“資產管理”向具有“通道”性質的產品延伸。2013-2016年信託收益率下行導致資管行業快速擴張。同時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步入一輪放鬆大潮,行業門檻解除、牌照資源逐步放開。2018年是資管行業的變革之年,資管新規後,去通道,去嵌套,去槓桿為基調,資管牌照紅利褪去,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資管產品也在重新定位。
也就是說資管產品是在信託的基礎上做一個補充,並且信託行業相比資管來說,發展時間更久法律體系更健全,定位也更加清晰。
發行主體上的區別
信託產品的發行主體是;信託公司
資管產品的發行主體是;證券、銀行、保險、基金子公司等
第一個區別,就是註冊資本。相比信託公司的註冊資本門檻是三億起,現實中大多數信託公司的註冊資本都是十個億,頭部的信託都是過百億的註冊資本,而基金子公司的註冊資本是2000萬起。這個區別就在於發生風險的時候信託公司是有意願有能力去解決,基金子公司是心有餘力不足。當然資管公司背後的股東實力也不弱,但是現在是打破剛兌背景下,出現了風險能不能剛兌,頂著監管去剛兌這個是值得考慮和思考的。
第二個區別,在於淨資本管理的辦法。信託公司發行信託產品的時候都有一個約束,就是會佔用他的淨資本的比例,淨資本是有限的,所以信託公司在發行這種高風險項目的時候,同樣對他淨資本的佔比也會越高,這樣他們就會評估有沒有必要去發行這種高風險的產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他是監管層設置的一個緊箍咒,來套在信託公司腦袋上,而基金子公司卻沒有任何的淨資本約束的比例。可以這麼說,給我一個支點,給我一個槓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第三個區別,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信託貸款,一般要記入央行的徵信系統,和企業的貸款卡,這也意味著如果你違約,那就會記入黑名單,其他金融機構就不會也不敢再給你融資。而基金資管這種產品,他們對企業的約束力就沒有那麼強。
綜上所述,基金資管和信託是沒法比的。完全不在一個等級和體量上。尤其是信託公司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在風險的識別、防範、管理、處置上所積累的經驗、體系,遠遠勝過於基金資管這種基金子公司。所以投資選擇信託還是很有保障的,當然具體信託產品也要精挑細選,做好自己的風控。
喜歡瞭解投資知識,對信託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多多關注,單獨交流。

大白和你講信託


所謂“資管”也就是資產管理,本質上和信託類似,做的都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業務。

那“信託”和“資管”之間有啥區別呢?

一、發行機構不同

信託只能是持有信託牌照的公司來發,信託牌照的小本本全國一共就只有68張。

而資管是遍地都有,比方說什麼券商資管啊,基金子公司資管啊,保險資管啊

二、監管機構不同

信託是受銀監會監管的,而資管是受證監會監管的。

“資管”怎麼聽著有點亂,好像誰都能分一杯羹呢?

且聽小參從頭講起。

2007年之前“代客理財”這種業務主要以公募基金為導向,投資的都是標準化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產品。

什麼是標準化呢?意思就是這類產品在銀行、股票交易所,有一套標準的定價和交易規則和流程,市場上價格已經給你標好了,想買賣的時候也不用發愁這價格應該怎麼定。

這一開始可是挺好的,投資者多省心,那是怎麼發展成現在這個亂糟糟的局面呢?當時的公募基金以股票型基金和偏重股票的混合型基金為主。

您想啊,2006年-2007年那會牛市多狠啊,嗖嗖往上漲,那時候以基金為主的“代客理財”(“資管”)業務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但是!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2008年來了!奧運會過後不久受美帝股災影響,偏重股票的公募基金顯得黯然失色。

此後2010年初央行為了限制一些前期擴張過快走的有點遠的商業銀行又準備了“拆別準備金率”和“限貸令”。

但是這樣依舊擋不住銀行家們一顆向錢看的心!

銀行一看老大發話說不讓走遠,那咱們換個法吧,於是紛紛借道信託,通過所謂的“表外”、“非標”進行信貸擴張,銀信合作一下子就火了,銀行理財和信託規模也蹭蹭的往上漲。

與此同時,廣大人民群眾手裡有錢了,都說居安思危,於是保險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在這個階段,“資管”類業務開始向所謂的“通道”型產品延伸。啥叫“通道”型產品呢?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借牌照。

比方說一個公司A想做點啥事,苦於沒有牌照,於是找到了有牌照的公司B說,大兄弟我想搞個事,你牌照借我使使唄。

公司B在研究了A公司想要搞的事之後說,我覺得你這個事嘛,可以搞,但是你不能白用我牌照啊。

這樣吧,你用我牌照可以,但是你要給我多少多少的費用。於是A公司就藉著B公司的名義把事給辦了。

2012年下半年進入“大資管”時代,資管行業監管進一步放鬆,行業門開接觸、牌照資源逐步開放。

這時候金融行業裡各個細分領域的公司一看,嚯,資管多賺錢啊,咱也得整一個。

於是不同類型、不同策略、不同標的、不同風險偏好的資管子公司紛紛成立以便搶佔市場份額,甚至好些個沒拿到資管牌照的公司也跟風開張辦業務。

各種資管為了利潤都動足了腦筋,諸如如多層嵌套、槓桿不清、名股實債、監管套利等問題逐漸顯現。至此,亂象已成。


投參




言歸正傳,“資管和信託的區別”,就好比是問理財和炒股的區別,這樣轉化一下就容易明白了。


傳統狹隘的理解,容易把“資管”理解成基金子公司的特有業務,事實上是不正確的,另外,信託,也不僅僅是信託機構發行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公募理財)那麼簡單。


按照《資管新規》的說明和相關要求,回答一下問題:


  1. 首先,資管是通道的概念,而信託是機構。銀行、證券、基金子公司、信託和其它金融機構,等“代客理財”的業務統統都叫資管業務,包括信託。
  2. 然後,資管業務統統都是表外業務。包括銀行理財產品,信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全都不能承諾保本。信託在國內的沿革更復雜,行業與公司歷經多次整改,但對國內經濟發展尤其在開放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資金融通作用。資管和信託區別(糾正題主,應該是信託和其它資管業務或產品的區別),那就是信託“影子銀行”的形象在投資人心中根深蒂固。銀行藉助信託通道往表外擴張,是吹脹國內房地產泡沫的很大原因。
  3. 信託相較其它資管業務,更適合機構投資人;信託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傳統,而其它資管業務更多投向金融市場;傳統信託業務是資產所有權的轉移,另外需要受益人,簡單說就是A把錢交給信託,信託投資,而投資所得由指定的受益人B享有,這有別於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所以信託很複雜;最後,就是監管主體,發行、投資人門檻,產品風險的區別等。


希望回答可以幫到題主,從財富角度審視人生,分享有遠見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學,歡迎大家關注我們,謝謝。


財智內參


區別資管和信託,需要先明確資管和信託的定義,明確了二者的定義,自然也瞭解了其區別。

資管的定義可能包括:

(1)廣義的資產管理行業/業務。在國內,參照人民銀行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包括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2)狹義的資產管理行業/業務。在國內,一般與實業投行、財富管理並列,著重於為投資者提供特定風險、收益、相關性特徵的資產管理產品,滿足投資者特定投資或資產配置需求,典型如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陽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VC、PE等。

(3)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公司/子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資產管理業務。

信託的定義則可能包括:

(1)法律關係。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規定,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2)信託行業。國內專指信託公司。不同於國內,國外一般不存在專業的信託公司,信託作為一種法律關係被廣為使用。

(3)信託產品,包括信託公司發行的單一信託、集合信託、財產權信託等,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情況。


陳米因


資管和信託的區別

1、監管部門不同

①資管產品的監管部門一般是證監會

②信託產品的監管部門是銀監會

2、適用的法律不同

①資管產品以《證券法》為主

②信託產品《信託法》為主

3、發行主體不同

①資管產品發行主體為資產管理公司,一般為證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子公司

②信託產品的發行主體為信託公司

4、名額不同

①資管產品可以有200個投資名額

②信託產品300萬以下的自然人只能是50個

5、運用範圍不同

①資管產品只是一個投融資工具

②信託除了可以是投融資工具之外,還在家族財富保全與傳承、家族成員養老和教育、消費和娛樂、社會慈善和捐贈等眾多領域具有運用價值

6、管理內容不同

①資管產品是資金的管理

②信託產品除了資金管理之外,還可以對一些事物進行管理,尤其是在家族信託方面,事務管理比資金管理更重要


大空頭9527


集合資產管理是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

信託(Trust)是一種理財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託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

發行機構不同:資管是基金子公司發行的,信託是信託公司發行的。監管部門不同:基金子公司由證監會監管,信託公司由銀監會監管。投資者數量限制不同:每個資管產品的小額投資人不超過200個,而每個信託產品小額投資人不超過50個。註冊資本金有差別:這點其實也沒有硬性規定,但實際中,信託公司的註冊資本一般是10億級別,而基金子公司是幾千萬的級別。其他的一些區別是因為發展時間長短不同形成的,基金子公司2013年才開始逐漸成立並開展業務,所以在業務資源、風控經驗、投資者認可度等方面的積累要弱於信託公司。


彩貝股票APP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維度來回答。

第一個維度,如果資管是指的資管機構,信託指的信託公司,則可以理解為兩者是包容關係,資管機構包括資管公司、銀行、券商、基金、信託在內,從本質上來說,資管就是指的對資產的管理,信託屬於對資產的管理,同時也可以解釋為資金的受託管理,不同資管機構的資產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比如銀行有銀行理財、券商有集合計劃、基金有公募/私募基金、信託有信託計劃等等。

第二個維度,如果資管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計劃,信託是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計劃,則可以理解為兩者是並列的關係,簡單說一下二者的區別,資產管理計劃一般是根據發行機構的持牌投資範圍投入有關標準化類別或某些非標類別,信託計劃不僅僅是主動做此類投資,一般信託計劃分為主動管理型和事務管理型,主動管理型又包括融資、投資兩種類別,事務管理型則主要是通道類業務,受託資產,聽從受託人指揮進行投資,而同時投融資類別下則不僅僅是投向二級市場,同時涉及貸款、上市股權及債務證券、私募股權、證券投資基金、資產管理計劃、有限合夥權益、信託計劃及貨幣資產等等方面,相應類別遠大於資管計劃,因此可以說信託的投資範圍極其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