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李清照作為四大才女之首,以她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詩詞魅力,成為“委婉派”詩詞的第一人,她的詩詞成就十分突出,人們常常把她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素有詞中皇帝之稱的李煜合稱為“三李”,可見對後世的人們對她的藝術才華的肯定和在歷史上的地位推崇。 李清照的詞之所以有這樣的名氣,因為她的詞都是源於她的生活真實寫照,通過她的人生經歷,就可以看出她詞的特點和風格,她寫過不少的詩詞,流傳現在的大約60多首,每一首詩詞,記載著她的歡笑和血淚,她的詞從藝術風格上以南渡為界,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南渡前期的風格自然清新,天真活潑,大多是一些少女對於自然讚美和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個少婦對於婚姻生活的眷戀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後期的風格由於國破家亡,孤苦伶仃,生活悽慘無依無助和對宋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不願收復失地的失望,風格是悽苦,孤寂,無助和對人生的失落。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一、李清照早期的生活對詩詞的影響和特點

(一).用白描的手法來描述她歡快悠閒的少女生活。

李清照成長於在一個書香的門第,父親叫李格是進士出身,家中有大量的古文書籍,她可以隨便的閱讀翻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大量的書籍為她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少女時代她常常喜歡無拘無束去大自然中游玩,詩詞的風格常常是明快清新,淳樸自然,充滿了歡樂之情,如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醉酒歸家途中誤入荷塘裡的趣事,意境深遠,充滿了情趣,通過對這首詞的描寫,把一個熱愛大自然,喜歡大自然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再如這首《點絳唇》中,描述一個少女對於愛情充滿渴望之情,“見客人來,襪滑金釵溜。和羞走,卻把青梅嗅”,詞中把一個青澀少女複雜而喜悅的心情,用寥寥的筆墨勾勒出來,那種想見又不敢見,不敢見又想見的心情用白描的手法描寫的淋漓盡致,把一個少女羞澀好奇和對愛情的渴望和愛戀之情生動地描述出來。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二).用細膩的筆觸來描述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充滿了歡樂和幸福,結婚後的她更是婚姻美滿,丈夫叫趙明誠,也喜歡吟詩作賦,父親更是當朝的官員,兩個家庭可以說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兩個人都喜歡金石的研究,可算是志趣相投,然而兩個人不可能總在一起卿卿我我,他們還是有了短暫的分離。為了排解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她拿起筆寫了一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出透涼。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把自己獨守空房,又逢重陽佳節,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生動地展現出來,其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形象的把因為自己思念丈夫而憔悴,瘦的如黃花一樣的模樣用比喻的方式進行生動地描述。這首詞寄給她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看到了她的詩詞感動之餘,竟有了和她相比較文采的心情,於是三天閉關,寫了好幾首詩詞,自認為不相上下,把自己寫的詞和李清照這首詩詞,拿給朋友觀看,朋友看後,他問哪篇最好,朋友指著李清照詞說到,這首詩詞寫的最好,在丈夫的父親李格受到黨政影響,李清照不得不和丈夫分開,在分開的這段時間裡,李清照更是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化作了一篇篇優美的詩詞。最能夠表達她心情感受的莫過於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潭秋》,只要開篇頭一句就是紅藕香殘玉潭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美麗漂亮的紅荷花已經凋謝了,可是香氣還在殘留。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睡在竹製的涼蓆上,已經感覺有點涼了。這句話如果不真正的讀的話,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這句話應該算是這首詩的詩眼,作用是領起全詩。下面的五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是李清照對她所做的事,所見的景,和心裡感受的描寫。提起自己的衣裙,走上那精緻的小船。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孤獨和寂寞。而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話是看到的事物和景色產生的感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小船中仰望天空,望著飛翔的大雁想著誰能把丈夫的書信捎到我這裡來呢,這實際上是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具體的表現,不論在何時,不論在何地,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都在想念丈夫,思念丈夫,最後一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才剛剛展開眉頭,思念之情又在心中湧起。這首詞景中生情,情中有景,用藝術的手法把對丈夫的思念深刻的描繪出來,是抽象的思念變成了形象話的思念。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二,李清照在南渡後的生活對詩詞的影響。

宋朝統治者昏庸無能,被少數民族女真族攻佔了京城,俘獲了兩個皇帝,京城被破後,趙構帶著一幫大臣都紛紛向南逃去。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也隨著難民一起向南逃到江南地帶,途中他們丟失了大量的金石和文物,特別是在丈夫趙明誠死後。生活孤苦無依,異常的艱難,在精神上更是承受了極大的痛苦。經過國破家亡,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這一連串的打擊後,李清照寫的詩詞的風格開始有了改變,一改早期的作品明快清新的風格。用對比的方式對詩詞進行描述,詩詞觸景生情,有的是託物言志,表現的大多是那種內容愁慘悽苦的感受。在《聲聲慢》中,這首詞第一句寫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用這14個疊字,通過重複方式來描述自己現在愁苦的狀態,這幾個字是內心深刻體會的發出,不需要經過任何的文詞來修飾它,這也是她一路上顛沛流離真切的感受,讓她在孤苦無依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想尋找一絲精神上的安慰,這是十四個字有淺及深,由表及裡的一層層展示出來,給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也讓讀者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表達了她的愁苦心情,言語上面是詞相對應。“愁”字用的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人感到心情沉重,全篇沒有說憂愁的事情,就有一個愁字,把詩詞推薦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人們感同深受餘音繞樑。這首詞是李清照通過自己深刻的感受國破家亡的心情,從心中發出來的無限悽苦,詩中以情俞景,以景抒情,用細膩的語言,用環境和感情來做烘托,把內心的愁苦和煩悶淋漓精緻的刻畫出來。其實李清照在委婉的詩詞中,還有一篇雄壯的詩詞。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委婉中帶有巾幗之氣得李清照

宋高宗時期,岳飛等抗金名將對女真少數民族取得了一系列勝利,要渡黃河去收復大宋的失地,迎回被少數民族女真人抓獲的兩個皇帝,受到宋高宗趙高和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激烈反對,李清照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寫下這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把抗擊女真少數民族的將領英雄們比作項羽,希望他們能夠收復失去的大宋土地,回到故土。但由於宋高宗趙構無心抵抗,投降派在朝中掌握大權,致使收復失地無望,李清照借這首詩來諷刺南宋投降的統治階級,貪生怕死。畢竟項羽寧死不屈,不願苟且退回江東,所以她用這種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來表達自己對統治階級的失望之情。

品李清照之詩,在詩中感受她不一樣的人生

李清照作為一個女詞人,能夠有這樣的愛國熱情是難能可貴的,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是自然清新活潑可愛的,充滿了快樂,但南渡後的詩詞卻是愁苦鬱悶的。通過她的詩詞,都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前後不一樣的李清照,一個充滿才華的李清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