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 前 言 ·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然而縱觀歷史,又有幾人能如春秋時的范蠡,在高光時刻放下權力、富貴與名望呢?東晉名將陶侃就是這樣的人物。


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陶侃畫像

賢 母 教 子

  東晉名將、政治家陶侃(259—334年,字士行),豫章郡鄱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出身貧寒,其父為三國末期的吳國低級軍官,在陶侃幼時便已去世,全家靠母親湛氏紡紗織布維持生計。然而貧窮並沒有限制孤兒寡母的進取心,湛氏鼓勵陶侃努力上進,結交優秀人物。之後,由於陶侃的非凡事功,湛氏被認為是優秀母親的代表,《晉書·列女傳》記載了她的兩則故事。

  其一,陶侃早年曾被安排看管一處捕魚設施。他將一陶罐醃魚寄送給母親,湛氏卻將醃魚密封送還,回信說:“你在官家當差,卻拿官家的物品送我,這不但對我沒有好處,反而讓我更加憂心忡忡啊!”陶侃此後終身公私分明,絕不貪汙。

  其二,鄱陽孝廉範逵曾到陶侃家借宿,湛氏為兒子能與範逵結交而欣喜,然而家中卻窮得叮噹響,她就偷偷將一頭齊身長髮鉸下賣掉,換來酒菜招待客人,又把床下鋪的稻草撤下給客人當馬飼料。次日範逵離去,陶侃送出百多里地。範逵深為陶氏母子的厚誼所感動,在廬江太守張夔等官紳名流中廣為推薦,使陶侃“大獲美譽”。

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明 陳元素編 《註釋評點古今名將傳》(明天啟三年刊本)中卷六關於陶侃的記載


  因範逵的推薦,陶侃被張夔召為督郵,負責監督屬縣官吏違法亂紀行為。一次,張夔的妻子在大雪天生病,需前往數百里外請醫診治,郡府屬吏中只有陶侃主動前往,說:“《孝經》上說,對待君上要像對待父親一樣,那太守的妻子不就像是母親嗎?父母生了病,怎能不盡心盡力呢。”陶侃此後有“忠能”“忠順”之名,無疑也是母親教育的結果。

  湛氏對陶侃的教育自然不止這幾件事,陶侃後來成為主持一方軍政的重臣,每次宴聚“飲酒有定限”。每當旁人勸他多喝點,他都會愧疚很久:“年少曾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逾。”其喝酒“定限”無疑是母親在陶侃某次醉酒犯渾後定下的規矩,他此後終身不敢違犯。


“小 人” 陶 侃


  30餘歲時,陶侃被廬江郡推薦為孝廉,這是他長期砥礪名行、孜孜追求的夢想。“舉孝廉”是漢代以來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薦人才的一種方法,西晉時成為寒士進入朝廷的重要途徑。當陶侃興奮地來到洛陽城,卻發現夢想被現實擊得粉碎——在那些出身名門的朝廷官僚眼中,他不過是一個來自偏地的“寒宦”和“小人”。

  東漢後期以來,各地都出現了名門望族,其子弟壟斷了州郡的主要屬吏。他們還控制著州郡向朝廷推薦的人才,少數家族甚至世代擔任朝廷要職。曹魏代漢、司馬氏代魏之所以能以“禪讓”的方式“和平”進行,原因是獲得了舊政權多數官員的支持,這就使得那些主動與新政權合作的家族,積累了深厚的政治資本。

  為了維護這批顯貴家族的政治特權,曹魏時期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到西晉時已嚴重異化,家族官爵日益成為選拔官員的首要標準。在實際評選人才時,“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途之昆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列女傳》卷六中陶母截髮延客插圖


  除政治氛圍之外,文化上的差異也使江南人士相形見絀。作為東漢、魏、晉的首都,洛陽話是西晉政壇的標準語音,說吳語的江東士人屢被嘲戲,陶侃的江西話就更被輕視了。另外,魏晉以來玄學流行,上流社會研讀《老》《莊》《易》,談論虛玄,崇尚擺脫禮教束縛的“放達”人生;而南方人士仍沿襲東漢以來的士人傳統,誦讀“五經”、恪守禮儀,在上層社會看來,不免謹小慎微,毫無品位。

  以上種種,使得在洛陽任職的江南人士基本不受重視,即便是陸機、顧榮這樣出身江南顯貴家族的名士,仍不免被冷落、譏否,更何況陶侃這樣的寒士。陶侃在洛陽時曾與人同車,掌管官吏任免的尚書郎溫雅竟指責其同乘之人:“奈何與小人共載!”可想而知,陶侃只謀得了一個低賤的職位,後來又任武岡縣縣令,因與郡太守發生矛盾,只得棄官歸家。


亂 世 能 臣


  西晉末年,司馬家宗室子弟為爭奪皇權而引發內亂,史稱“八王之亂”,進入黃河流域的匈奴、羯人等少數民族趁機建立割據政權。北方大規模的社會動盪,迫使民眾紛紛南遷。西晉宗王、揚州刺史司馬睿在一批從北方流亡南下的名門子弟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臨時政府,經過十年的征戰,消滅了長江中下游以及嶺南地區的反叛武裝與異己勢力。317年,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政權,華夏文明得以在江南繼續發展。

  動盪的時代為陶侃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長江中下游及嶺南都留下了他征戰的足跡,可說為東晉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陶侃的軍功也引來了掌控政權的琅琊王氏的忌憚,王敦曾一度打算將陶侃處死。324年,野心勃勃的王敦舉兵東下建康,試圖取司馬氏而代之,不久病逝。陶侃這才得以都督荊、雍、益、梁諸州軍事,領南蠻校尉、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直至病逝。作為封疆大吏,其高風亮節頗為可貴。

  陶侃“恭而近禮,愛好人倫”。雖然政務繁忙,但只要有人來信或拜訪,無論地位高低、關係疏遠,他都要親自回信或接待。有人送他食物,他一定問清來歷,如果是勤勞所獲,即便不值什麼錢,陶侃也會高興地收下並加倍回報;如果不是,陶侃不僅回絕,還要嚴厲批評此人。


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明 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局部 作為陶侃的曾孫,陶淵明一生清高自持,頗有乃祖之風


  陶侃主張勤奮工作,反對清談。當時建康的北方人士仍沿襲西晉的玄學之風,陶侃府中的屬吏不免也受到影響。陶侃對此嗤之以鼻,“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宏達邪!”屬下酗酒、賭博者,一經發現,陶侃便毀其器具並加以鞭笞。他常稱:“大禹聖者,乃借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為了防止自己在富貴中“優逸”,他訓練自己不要懈怠——每天早上將一百塊磚搬到府外,晚上再搬回府中。

  陶侃以節儉著稱。砍伐竹木、建造船隻時,他要求將鋸末及竹頭收貯起來,大家都不以為然;後新年聚會時,府衙前雨雪淋漓,鋸末正好派上用場。一次,陶侃見路上有人手握未成熟的稻穀,便問有何用途,其人稱隨手扯了一把。陶侃大怒,說:“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下令將這人抓起來一頓鞭打。

  在動盪的時代中,陶侃不僅以征戰促成了東晉政局的穩定,而且還以卓越的治理能力,實現了屬地的吏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可謂亂世之能臣。


功 成 身 退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司馬紹去世,繼位的晉成帝司馬衍年僅四歲,五位輔政大臣中並無陶侃。這讓陶侃認識到,自己雖功勳卓著,但因出身寒微,仍被名門望族排斥。

  此時,北來的流民首領蘇峻在協助朝廷平定王敦之亂後,駐紮在長江北岸,距離首都建康很近。蘇峻出身寒族,與出身名門的公卿重臣並非一路人,這讓晉成帝的舅舅、輔政大臣庾亮頗不放心,於是主張召蘇峻到朝廷任職,意在削其兵權。蘇峻擔心被架空,被迫舉兵攻佔建康,控制晉成帝。庾亮隻身逃出京城,投奔鎮守武昌的另一輔政大臣溫嶠。此時陶侃手握重兵,其動向關係東晉存亡。

  溫嶠邀陶侃共同解救京城。由於對蘇峻事變頗感唇亡齒寒,陶侃最初以“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推脫,後稱事由庾亮而起,應“殺庾亮以謝天下”。但最終他還是放下了個人恩怨,率軍誅除蘇峻,光復京城。

  進軍途中,庾亮曾小心翼翼地登上陶侃的指揮船,遠遠納頭便拜,陶侃侃連忙扶起。設宴相待時,庾亮主動要坐下席,陶侃拉他坐在一起,完全忘記了先前“殺庾亮以謝天下”的主張。出身名門的庾亮一旦紆尊降貴,陶侃便放下了對名門望族的宿怨,流露出以禮待人的謙和品性。


何德章:亂世能臣陶侃的“逆襲”與“身退”

明 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局部 作為陶侃的曾孫,陶淵明一生清高自持,頗有乃祖之風


  平定蘇峻之亂、保全東晉政權是陶侃一生事業的頂峰。此後,陶侃升任侍中、太尉,加羽葆、鼓吹,封長沙郡公,都督荊、雍、益、梁、交、廣、寧、江諸州軍事,兼江州、荊州刺史,總掌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的軍事。其後數年間,其轄區內社會安定,“自南陵(今皖南)迄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

  咸和八年(333年),為國效力30多年後,陶侃決定“遜位歸國”。次年六月,身患重病的陶侃再次上表朝廷,派人奉還所有代表軍政權力的信物,“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留待朝廷處置。啟程次日,一代英豪病逝。時人稱頌他兼具曹操的才能與諸葛亮的忠誠,“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


結 語


  劉宋取代東晉後,追認五位“勳濟蒼生”的前朝名臣,陶侃與王導、溫嶠、謝安、謝玄並列。唐代創武成廟,以姜太公為武聖,選擇先秦至唐代的名將64人配祭,東晉一代只有陶侃與淝水之戰的主將謝玄入選;北宋再次遴選武成廟歷代名將72人,陶侃同樣入選。

  陳寅恪先生認為,在西晉滅亡後黃河流域長達兩三個世紀的動盪中,東晉政權的建立及穩定,為華夏文明在江南延續一脈,並反哺北朝,成為隋唐制度文化的淵源。從這個角度來說,陶侃不僅是東晉的功臣,也是守護華夏文明的功臣。


何德章,天津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